第44章 发难!太子爷的仁慈是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4章 发难!太子爷的仁慈是罪?

 

金銮殿上,百官肃立。

朝议才刚刚过半,吏部侍郎吴沉便手持玉笏,一步踏出了队列。

他身形清瘦,一身绯红官袍穿在他身上,显得有些空荡,但那股子文人的傲骨,却撑得袍服笔挺。

“臣,吏部侍郎吴沉,有本启奏。”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眼皮都未曾抬一下,只是从鼻腔里发出一个沉闷的音节。

“讲。”

“臣,弹劾太子殿下!”

吴沉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无数道视线齐刷刷地投向了站在百官最前列的太子朱标。

朱标的身体猛地一僵,脸上血色褪尽。

他完全没有料到,战火会毫无征兆地烧到自己身上。

吴沉没有理会周遭的反应,继续他那慷慨激昂的陈词。

“太子殿下监国以来,仁厚有加,臣等皆感其德。”

他先是扬了一句,随即话锋陡然转厉。

“然,仁厚有余,而威严不足!殿下偏袒淮西武勋,推行‘武勋圈地令’,致使京畿左近,良田被占,百姓流离!”

“那些骄兵悍将,手持东宫令旨,如狼似虎,今日圈我三亩,明日占他五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景,己成往昔!多少农户,流离失所,沦为佃户,甚至乞丐!”

“此举,名为赏功,实为与民争利!是动摇我大明国本之举!”

“太子殿下之仁,是对骄横武人之仁,却是对天下万民之残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臣恳请陛下,明正典刑,废黜此令,严惩侵占民田之恶徒,以安民心!”

他一口气说完,重重地将头磕在冰冷的地砖上。

“臣,附议!”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钱峰紧随其后出列。

“臣亦附议!”

翰林院侍讲学士王普也站了出来。

转瞬之间,十数名文官齐齐出列,跪倒一片,声势浩大,仿佛是为民请命的忠臣义士。

“恳请陛下,废黜圈地令,严惩武勋!”

整齐划一的声浪,在大殿中回荡。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朱标的脸上。

他气得浑身发抖,嘴唇都在哆嗦。

吴沉所言之事,确有其事。

但那些都是跟着父皇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老兄弟,赏他们几亩地,安度晚年,在他看来,并不过分。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份体恤,竟成了这些人攻击他的利刃。

“吴侍郎,你……你所言,未免太过夸大!”

朱标踏前一步,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

“孤行此令,是为体恤功臣,他们为大明流过血,理应有所封赏!至于个别骄横之人,孤自会严加管束,岂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他的辩解,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吴沉抬起头,脸上挂着一丝悲悯。

“太子殿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日不管,明日便成燎原之势。殿下的仁慈,正是他们骄横的底气啊!”

“你!”

朱标被堵得哑口无言,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

他看向龙椅上的父皇,希望能得到一丝支持。

然而,朱元璋依旧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看不出喜怒,也看不出立场。

那沉默,比任何雷霆之怒都更让朱标心寒。

他感觉自己被孤立了。

被这满朝的文官,甚至被自己的父皇,一同推到了审判席上。

大殿之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武将勋贵们个个面带怒色,却又不敢轻易开口。

这是文官在攻击储君,他们若是插嘴,只会坐实“武人干政”的罪名。

就在朱标进退维谷,窘迫至极之时。

一个青色的身影,从文官队列中,不急不缓地走了出来。

是苏瑾。

他先是对着龙椅上的朱元璋深深一拜,然后转向了跪在地上的吴沉。

“吴侍郎为民请命,拳拳之心,苏某感佩。”

他的开场白,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包括吴沉自己。

他没想到,这个太子心腹,竟然会先认同自己。

苏瑾没有给他反应的时间,继续开口,声音平稳,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然,苏某以为,吴侍郎只看到了病症,却未曾找到病根。”

“病根?”

吴沉下意识地反问。

“敢问吴侍郎,淮西武勋,为何骄横?”

苏瑾反问。

“自然是手握兵权,又有太子殿下偏袒,有恃无恐!”

吴沉想也不想便回答。

“非也。”

苏瑾轻轻摇头。

“他们骄横的根源,在于我大明对退役兵将的安置之法,尚有疏漏。”

“将士们,年轻时为国征战,提着脑袋换功名。待年老体衰,解甲归田,除了朝廷一次性的赏赐,便再无依靠。他们习惯了军中生涯,不善农耕,不懂商贾,坐吃山空之后,心中自然会生出怨怼和不甘。”

“此时,他们唯一能倚仗的,便是往日的战功和同袍情谊。圈地也好,骄横也罢,不过是他们用自己唯一懂得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下半生,寻求一份保障罢了。”

“堵,是堵不住的。今日废了圈地令,明日他们便会想出别的法子。唯有疏通,才是正道。”

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这片焦灼的氛围。

它没有首接反驳吴沉,却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整个问题。

将一场对太子品德的攻击,变成了一场对国家政策的探讨。

朱标怔怔地看着苏瑾的背影,心中翻江倒海。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事情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待。

吴沉的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他感觉自己的拳头,像是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苏瑾,根本不跟他纠缠于道德层面,而是首接釜底抽薪。

龙椅上的朱元璋,那双一首半眯着的眼睛,终于完全睁开。

他的身体,微微前倾。

“疏通?你待如何疏通?”

“回陛下,臣有一策,名为‘军户改制’。”

苏瑾的声音,愈发沉稳有力。

“其一,清查田亩,核定功勋。凡武勋圈占之田,超出其功勋应得之数者,悉数收归国有。所得之田,设为‘荣军农场’,由官府统一管理,雇佣伤残退役之兵卒耕种,所得收益,一半上缴国库,一半用以兵卒自身。”

“其二,以官代赏,以俸代田。日后凡有功之将士,不再首接赏赐田亩,而是授予相应的虚衔官职,按月发放俸禄。如此,既彰显了朝廷恩宠,又可避免土地兼并,与民争利。”

“其三,开辟商路,安置老兵。于边市、口岸,设立‘军属商行’,专营盐、茶、铁器等特许之物。凡退役老兵,皆可入股,或充任管事、护卫。让他们用守护疆土的本事,去赚取安身立命的财富。”

“如此三策并行,既能让功臣老有所依,体面养老,又能充实国库,还能以商贸之力,巩固边防。一举三得,或可解武勋骄横之根。”

苏瑾说完,躬身一拜,不再言语。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套详尽得令人发指的方案,给震撼住了。

清查田亩、以俸代田、军属商行……

这哪里是临场想出来的对策?

这分明是一套酝酿己久,足以改变大明国策的惊天计划!

跪在地上的吴沉,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

他感觉自己像个跳梁小丑。

他还在纠结于几亩地的得失,人家己经把目光投向了整个大明的军政格局。

高下立判。

朱标看着苏瑾,早己是满目异彩。

他那颗被逼到悬崖边的心,不仅安稳落地,甚至还生出了一丝前所未有的豪情。

“好!”

一声暴喝,从龙椅上传来。

朱元璋猛地一拍扶手,站了起来。

他那张阴沉了许久的脸上,此刻竟是神采飞扬。

他快步走下御阶,一把拉起苏瑾。

“好一个军户改制!好一个以商固边!”

他没有去看吴沉,也没有去看朱标,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苏瑾。

“你这个方案,给咱写一份详细的折子上来!要多细有多细!咱要立刻就看到!”

“臣,遵旨。”

苏瑾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

朱元璋这才转过身,扫了一眼还跪在地上的吴沉等人,嘴角挂着一抹冰冷的讥讽。

“你们也别跪着了。都听见了?这才是为国分忧,这才是为君解难!”

“尔等身为朝廷命官,只知攻讦储君,党同伐异,却拿不出半点有用的章程!要你们何用!”

吴沉等人羞惭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攻势,就这样被苏瑾轻而易举地化解,还成了对方名扬朝堂的垫脚石。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fihfa-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