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夏侯玄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己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西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著,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己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
夫忠至者无文,然其声动人者,其唯乐生乎!
……
赏析:
《乐毅论》是夏侯玄的杰出史论之作,通过对乐毅事迹的探讨,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了解历史人物及相关政治军事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
高尚道德与宏大志向的推崇:夏侯玄高度赞扬乐毅将道德置于首位,以天下为己任,不局限于兼并土地的短期利益。乐毅讨伐齐国,意在彰显燕主之义,秉持“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的仁爱,追求“至德全于天下”的境界。这种对乐毅道德理想的阐释,反映出夏侯玄对高尚政治道德的向往,认为真正的政治家应超越功利,以道德引领行动,为国家与天下谋长远福祉。
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的剖析:文中详细阐述乐毅在战争中的策略,如对即墨和莒城“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体现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乐毅深知过度逼迫可能引发顽强抵抗,选择围而不攻,既展现军事威慑,又给予敌方归附机会,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治目的。夏侯玄借此强调,优秀的战略家不仅要善于军事进攻,更要懂得把握政治局势,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
义利之辨与命运抉择的思考:夏侯玄通过对比“迷于利者”与“达于义者”,深入探讨义利关系。乐毅不被眼前利益左右,坚守道义,成就千古美名,如微子、薛公等。作者借此表明,在人生与政治舞台上,坚守道义是实现长远目标、把握命运的关键,追求正义和道德的行为终将获得认可与尊重。
忠诚与使命意识的强调:乐毅给燕惠王的书信,被夏侯玄视为忠诚与使命的表达。乐毅通过书信“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虽遭受误解仍坚守对燕国的忠诚与自身使命。夏侯玄借此强调,忠诚是臣子的重要品质,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坚守使命,为国家和理想不懈努力。
二、艺术特色
立意高远,见解深刻:夏侯玄跳出对乐毅单纯军事成就的评价,从道德、政治、人生哲学等多维度审视,挖掘乐毅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与意义。对乐毅追求“至德”的解读,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与道德洞察力,使文章立意高远,为读者提供全新且深刻的历史视角。
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文章逻辑结构清晰,论述层层递进。开篇点明乐毅“知机合道,以礼终始”,总领全文;接着从乐毅战争的道德基础、政治智慧、义利选择及忠诚使命等方面展开论述,各部分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如在阐述乐毅围而不攻策略时,先说明其战略意图,再论述带来的政治影响,最后归结到对其智慧的肯定,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语言简洁,气势充沛:夏侯玄语言简洁精炼,用简洁文字表达丰富思想,如“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短短数语,将乐毅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气势充沛,通过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如“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以反问强调对后世的激励,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乐毅论》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古代史论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为研究乐毅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后世在政治、军事、道德修养等方面提供宝贵启示。
……
解析: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
- 解析:“乐生”指乐毅,开篇点明通过研读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作者夏侯玄认为乐毅大概近乎于是那种知晓事物关键契机、行事契合大道,并且能自始至终遵循礼仪规范的人。此句奠定全文对乐毅高度评价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乐毅行事风格与道德准则的好奇。
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己哉!
- 解析:夏侯玄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些想要充分展现道德的宏大度量,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怎会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行为,把目标只停留在兼并他国土地这种事上呢?此句从宏观角度为乐毅的行为动机进行定位,暗示乐毅有着更为高远的志向,不满足于一般诸侯的短期功利行为。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 解析:进一步明确指出,单纯的兼并扩张并非乐毅所看重的,那种为了使燕国强大却背弃道义的做法,也不符合乐毅的追求。这表明乐毅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不被常规的霸业手段所诱惑,突出其行事的高尚动机。
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 解析:具体描述乐毅的品质,他不屑于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心中不局限于眼前的琐事,也不希求取得微小的成就,这样的志向才是意在统一天下的表现。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描述,勾勒出乐毅志向远大、目光长远且坚守道德底线的形象。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西海也。
- 解析:所以乐毅发起攻打齐国的行动,是为了借助这个契机来震动天下。说明乐毅攻齐并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以攻齐为契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引发连锁反应,彰显其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战略眼光。
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 解析:乐毅讨伐齐国是为了彰显燕昭王的大义,因此这次兴兵的目的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强调乐毅军事行动的正义性,将其与燕昭王的道义联系起来,表明乐毅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政治理想,而非为了掠夺财富或土地等短期利益。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
- 解析:在包围齐国城池的过程中,乐毅不使百姓遭受伤害,这种仁爱之心远近闻名。这体现了乐毅军事行动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关注军事目标的达成,还注重百姓的福祉,通过此举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进一步凸显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 解析:整个国家的行动并非为了乐毅个人谋取功劳,铲除暴君也不单纯依靠武力的威慑。这样的做法使得至高的品德在天下得以彰显。说明乐毅注重道德影响力,追求以道德和正义来治理天下,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征服,展现其超越军事范畴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 解析:乐毅践行这种至高的品德来引领各国,那就几乎等同于商汤、周武王的伟大事业了。将乐毅的行为与商汤、周武王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乐毅的行为和品德达到了圣贤的境界,强调其行为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和积极示范作用。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 解析:乐毅刚刚展开宏大的战略规划,有意放开对即墨和莒城的围困,以明确的政令和诚信来治理百姓,等待齐国自行出现疲敝。此句描述乐毅在军事行动中的策略,展现其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政治手段削弱敌方抵抗意志,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
- 解析:这样做使得即墨和莒城的百姓,怨恨他们自己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来依赖乐毅,如同亲近善待自己的君主一样。敌方即便有智谋,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处施展。表明乐毅的策略取得了成效,通过争取民心,从内部瓦解了敌方的抵抗力量,使敌方陷入困境。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 解析:如此一来,即墨大夫坚守道义,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就像微子在形势困窘时前往周朝,选择顺从时势一样。这里引用历史典故,将即墨大夫的坚守和微子的选择与乐毅的策略联系起来,说明乐毅的做法符合道义和时势,既尊重了敌方的忠义之士,又为齐国百姓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 解析:乐毅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来等待田单这类人;助长包容善举的风气,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体现乐毅的包容精神,他不仅不排斥敌方的人才,反而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以这种方式促进燕齐之间的融合,展示了其政治胸怀和长远眼光。
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著,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 解析:这样使得忠诚的人能够成就气节,勇敢的人正义得以彰显,这又是齐国和燕国共同的心愿。强调乐毅的做法能够兼顾各方利益,满足人们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促进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体现其策略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
- 解析:此句为作者的议论,指出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常常会因为追逐利益而丧失自身;而通达大义的人,有的则凭借坚守道义彰显名声。通过对比,突出义利之间的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为下文对乐毅的评价做铺垫。
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
- 解析:以微子和薛公为例,说明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微子前往周朝,获得了仁德之名;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展现出对大义的理解。他们都能够洞察时势,知晓命运的安排,是通达大义的典范。通过这两个例子,进一步论证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
- 解析:夏侯玄在此高度评价乐毅的志向,认为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强调乐毅志向的高远和独特,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再次突出乐毅的非凡之处。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己焉可也。
- 解析:探讨探究古代贤人心意的方法,应该先从重大、长远的方面着眼,如果必然要经过曲折且难以理解的过程,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此句为理解乐毅的行为和志向提供一种思路,暗示读者要从宏观、长远的角度去理解乐毅的行为动机,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 解析:对于乐毅的志趣,作者提出疑问,或许乐毅的志趣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吧?又或许他大概己经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吧?这种疑问式的表达,既体现作者对乐毅的深入思考,也引发读者对乐毅形象的进一步探索,使读者意识到乐毅的行为和志向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
- 解析:从乐毅一开始就谋划宏大的事业来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燕、齐之间那点小小的利益吗?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再次强调乐毅的志向绝非局限于燕齐之间的局部利益,而是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乐毅的真正动机。
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
- 解析:乐毅所追求的,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圣明君主所应做的事。明确指出乐毅的追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他的行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达到圣明君主的治理境界,进一步提升乐毅的形象,将其行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
- 解析:乐毅给燕惠王的书信,言辞雄辩以表达他的志向,借此来表明他的心意,这就是所谓的情义深厚且言辞顺畅,所以阅读他文章的人,无不感慨。分析乐毅书信的价值,通过书信展现乐毅的忠诚和志向,其言辞和情感能够打动读者,体现乐毅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言辞表达上也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
- 解析:在这个时候,寻求贤才的君主,英雄豪杰之士,能不以此自勉吗!以反问的方式,激励后世的君主和英雄们以乐毅为榜样,追求高尚的志向和道德,积极为国家和天下做出贡献,将对乐毅的评价延伸到对后世的启示。
夫忠至者无文,然其声动人者,其唯乐生乎!
- 解析:忠诚到极致的人无需过多的文饰,然而他的言辞能够打动人心的,大概只有乐毅吧!此句为全文总结,高度赞美乐毅的忠诚和他言辞的感染力,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再次强调乐毅的独特和卓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句译: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
译:研读乐毅留给燕惠王的书信,他大概近乎于知晓事物关键、契合大道,且自始至终遵循礼仪的人吧!
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己哉!
译:那些想要充分展现道德的宏大度量,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怎么会局限于当时的行为,仅仅把目标停留在兼并他国上呢!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译:单纯的兼并行为,并非乐毅所看重的,为使燕国强大却背弃道义,这也不是乐毅所追求的。
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译:不屑于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心中不局限于眼前之事,不希求取得微小成就,这才是意在统一天下的志向。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西海也。
译:那么乐毅发起攻打齐国的行动,是为了借助这个契机来震动天下。
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译:讨伐齐国以彰显燕昭王的大义,这次兴兵并非为了谋取私利。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
译:包围城池时不使百姓遭受伤害,这种仁爱之心远近闻名。
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译:整个国家的行动并非为他个人谋取功劳,铲除暴君不单纯依靠武力,这样至高的品德便遍布天下了。
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译:践行这种至高的品德来引领各国,那就几乎等同于商汤、周武王的事业了。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译:乐毅刚刚展开宏大的战略规划,放开对即墨和莒城的围困,以明确的政令和诚信治理百姓,等待齐国自行出现疲敝。
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
译:使得即墨、莒城的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来依赖我们,如同亲近善待自己的君主一样,(敌方的)智谋也无处施展。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译:如此一来,即墨大夫坚守道义,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形势困窘就顺从,这是微子前往周朝的做法。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译: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来等待田单这类人;助长包容善举的风气,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
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著,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译:使得忠诚的人能够成就气节,勇敢的人正义得以彰显,这又是齐国和燕国共同的心愿。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
译: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常常会因为利益而丧失自身;而通达大义的人,有的则凭借坚守道义彰显名声。
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
译:所以之前有微子获得仁德,之后有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他们可以说是知晓天命的人。
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
译: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己焉可也。
译:探究古代贤人的心意,应该先从重大、长远的方面着眼,如果必然要经过曲折且难以理解的过程,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译:如今乐毅的志趣,或许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吧?又或许他大概己经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吧?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
译:从乐毅一开始就谋划宏大的事业来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燕、齐之间那点小小的利益吗?
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
译:他所追求的,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圣明君主所应做的事。
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
译:乐毅留给燕惠王的书信,言辞雄辩以表达他的志向,借此来表明他的心意,这就是所谓的情义深厚且言辞顺畅,所以阅读他文章的人,无不感慨。
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
译:在这个时候,寻求贤才的君主,英雄豪杰之士,能不以此自勉吗!
夫忠至者无文,然其声动人者,其唯乐生乎!
译:忠诚到极致的人无需过多文饰,然而他的言辞能够打动人心的,大概只有乐毅吧!
……
全译:
研读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他恐怕近乎是知晓事物关键、符合道义,并能始终遵循礼制的人吧!那些想要极尽道德的度量,一心以天下为怀的人,怎会局限于一时的行迹,仅仅满足于兼并他国呢!兼并他国这种事,并非乐毅所屑为,使燕国强大却背弃道义,也不是乐毅所追求的。他不屑于获取苟且之利,心中不牵挂眼前琐事,不谋求微小的成就,这是意在统一天下的志向。那么他发起攻齐之事,是为了借此契机震动天下。讨伐齐国以彰显燕昭王的大义,可见这次用兵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围困城池却不使百姓受害,这样的仁心远近闻名。整个国家行动起来却不谋求个人功绩,铲除暴君不用武力威慑,如此一来,至高的品德便在天下得以完备。以这样的至高品德来引领各国,那就差不多能与商汤、周武王的事迹相媲美了。
乐毅刚刚展开宏大的方略,放开对即墨和莒城的围困,以诚信治理百姓,等待齐国出现疲敝。这使得即墨、莒城的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来依靠我们,就像对待亲近和善的君主那样,(敌方的)智谋也无处施展。如此,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这符合即墨大夫的道义;形势困窘就选择顺从,这是微子前往周朝的做法。开辟更宽广的道路,以等待田单这类人;助长包容善举的风气,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使得忠诚的人得以成就气节,勇敢的人正义得以彰显,这也是齐国与燕国共同的心愿。
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往往因利益而丧身;而通达大义的人,有的凭借大义显扬名声。所以从前有微子获得仁德,后来有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他们可称得上是知晓天命的人。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探究古代贤人的心意,应当先从大处、远处着眼,即便过程必然迂回曲折且难以理解,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如今乐毅的志趣,或许尚未完全展现?又或许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吧?
从乐毅一开始就谋求宏大的事业来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燕、齐之间那点微薄的利益吗?他所追求的,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圣明君主应做之事。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言辞雄辩以表达他的志向,借此表明他的心意,这可谓情义深厚且言辞顺畅,所以读到这封信的人,无不感慨。在这个时候,寻求贤才的君主,英雄豪杰之士,能不以此自勉吗!
忠诚到极致的人无需文饰,然而能以言辞打动人心的,大概只有乐毅吧!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