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赋
孙该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泽之北垠。托峻岳之崇冈,临清流之通津。受中和之正气,禀白日之灵精。感春气之和润,吸雨露之滋荣。其条暢而偃蹇,其叶蓁而敷荣。啄木鸟飞而攒集,翡翠翔而逡巡。
于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临清流而剃度,据高崖而安柯。镑拂柱,八音克谐。然后雕以朱绿,饰以翠绮。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爱有达人,陈于坐隅。班倕施巧,夔襄准法。浮柱春轻,飞龙鹿骇。游弦发响,辅商下徵。每至曲终歌阕,乱以众契。上下奔鹜,鹿奋猛厉。波腾雨注,飘飞电逝。
于是观其形制,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首,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西弦列张,法西时也。是以可以发幽思,可以写情志。舒愤懑,散滞气。虽在穷忧,不能无其乐也。
……
赏析:
孙该的《琵琶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以细腻笔触、丰富意象与深厚文化底蕴,对琵琶进行全方位描绘,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魅力。
一、立意与主题
乐器魅力与文化象征的融合:该赋立意于展现琵琶这一乐器的非凡魅力,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通过对琵琶从选材、制作到演奏的细致描述,不仅凸显了琵琶本身的美妙特质,更将其与天地、阴阳、音律、西季等传统文化概念相联系,使琵琶成为承载古人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文化符号,深化了主题,使读者在感受琵琶音乐之美的同时,领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寄托与精神慰藉的表达:强调琵琶具有抒感、排解忧愁的功能,体现出音乐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发幽思”“写情志”,还是“舒愤懑,散滞气”,都表明琵琶是人们寄托情感、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媒介,反映出古人对音乐情感作用的深刻认识,赋予作品以人文关怀的深度。
二、结构与脉络
清晰有序的行文结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从琵琶制作材料桐木的生长环境写起,为琵琶的不凡出身奠定基调;接着叙述琵琶的制作过程与装饰,展现其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外表的华丽;随后重点描绘琵琶的演奏效果,将音乐的美妙生动呈现;最后阐述琵琶形制的寓意和功能,升华主题。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且有序的叙述体系。
逻辑连贯的内容推进:内容推进遵循内在逻辑,从琵琶的物质层面逐步深入到精神层面。先介绍琵琶的实体构成,包括材质、制作与装饰,再到其发出的声音,最后阐释其蕴含的文化寓意与情感功能,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方式,使读者对琵琶的认识逐渐全面且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三、语言与修辞
华丽细腻的语言风格:语言华丽典雅,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精美的语句描绘琵琶。如“其条暢而偃蹇,其叶蓁而敷荣”,以细腻的笔触刻画桐木的形态;“雕以朱绿,饰以翠绮”,用鲜明的色彩词展现琵琶装饰的精美。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更生动地营造出与琵琶这一高雅乐器相契合的艺术氛围。
多样生动的修辞手法: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描写演奏效果时,“浮柱春轻,飞龙鹿骇”“波腾雨注,飘飞电逝”等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使读者仿佛亲耳聆听琵琶的美妙旋律;“啄木鸟飞而攒集,翡翠翔而逡巡”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描绘出桐木生长环境的生机,为琵琶增添了自然灵动之美;对演奏声音“上下奔鹜,鹿奋猛厉”的夸张描写,突出了琵琶音乐的激昂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文化与历史价值
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记录:作为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琵琶赋》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琵琶的制作工艺、演奏特点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对琵琶形制与音律对应关系的描述,为后人了解古代音乐理论和乐器发展提供了宝贵线索,有助于还原当时的音乐风貌。
文人审美与思想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三国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对琵琶华丽装饰的描写体现了当时追求精致、唯美的审美倾向;将琵琶与天地自然、阴阳五行等观念相联系,展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与艺术和谐统一的追求,为研究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生动样本。
……
解析: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泽之北垠。
- 解析:开篇点明主旨,强调优良的桐木独特地生长在南方水泽的北岸。“惟”字加强语气,突出桐木的不凡。“嘉桐”表明桐木品质优良,是制作琵琶的上佳材料。“丹泽”点明生长环境,给人以神秘、温润之感,暗示桐木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为其赋予了一种不凡的气质。
托峻岳之崇冈,临清流之通津。
- 解析:进一步描述桐木生长的地理位置,它依托着高峻山岳的山冈,临近清澈水流的渡口。“托”“临”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桐木所处环境的雄伟与清幽,山冈的高峻赋予桐木坚韧的气质,清流的润泽则使其增添了灵动之感,这种环境为桐木成为制作琵琶的优质材料提供了自然条件。
受中和之正气,禀白日之灵精。
- 解析: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桐木以天地灵气。“受中和之正气”,表明桐木承受着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气,体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特质,暗示琵琶制作材料的纯正与优良。“禀白日之灵精”,意为禀受着太阳的神灵精气,使桐木具有了一种神圣的光辉,暗示其在制作琵琶后将能发出独特而美妙的声音。
感春气之和润,吸雨露之滋荣。
- 解析:描绘桐木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滋养。“感春气之和润”,感受着春天气候的温和滋润,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为桐木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吸雨露之滋荣”,汲取着雨露的滋养而繁茂生长,雨露的滋润是桐木茁壮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暗示了琵琶如同这桐木一般,吸收天地精华,具备独特魅力。
其条暢而偃蹇,其叶蓁而敷荣。
- 解析:细致刻画桐木的枝叶形态。“其条暢而偃蹇”,描写桐木的枝条舒展而曲折,“暢”体现枝条的舒展,富有生命力;“偃蹇”则描绘出枝条曲折的姿态,增添了桐木的独特美感。“其叶蓁而敷荣”,其叶子茂密而繁盛,“蓁蓁”形容叶子的茂盛,“敷荣”进一步强调叶子的繁荣,展现出桐木生机勃勃的景象,暗示琵琶制作材料的生命力旺盛,为制作出优质的琵琶奠定基础。
啄木鸟飞而攒集,翡翠翔而逡巡。
- 解析:通过描写啄木鸟纷纷飞来聚集,翡翠鸟盘旋飞翔徘徊不去,从侧面烘托桐木生长环境的美好与吸引力。鸟儿的聚集不仅体现了桐木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也暗示了桐木的不凡,仿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众多鸟类,为桐木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同时也为下文琵琶的制作营造出一种自然、美好的氛围。
于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
- 解析:“于是”承接上文桐木的生长,表明制作琵琶的工序开始。“工人命斧”,工匠挥动斧头,简洁地描述了制作琵琶的第一步——砍伐桐木。“伐之岩阿”,点明砍伐地点在山的曲折处,说明工匠选择桐木时对其生长环境的重视,暗示只有生长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桐木,才能制作出优质的琵琶。
临清流而剃度,据高崖而安柯。
- 解析:这两句继续描述制作过程。“临清流而剃度”,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在清水中剃度木材,一方面可以借助水流的纯净来保证木材的洁净,另一方面也寓意着琵琶制作过程如同洗礼般的神圣。“据高崖而安柯”,凭借高崖安置树干,高崖的险峻为制作过程增添了一种庄重感,同时也暗示了琵琶制作对环境的要求,体现出制作过程的严谨与精细。
镑拂柱,八音克谐。
- 解析:“镑”指打磨,“拂”表示擦拭,描述工匠精心打造琴身、弦轴和琴柱的过程。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和调试,使琵琶的各种音调和谐。“八音克谐”表明琵琶制作完成后,具备了良好的音质,能够发出和谐美妙的声音,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为下文琵琶的演奏效果做铺垫。
然后雕以朱绿,饰以翠绮。
- 解析:在琵琶制作完成基本结构并调试好音律后,开始对其进行装饰。“雕以朱绿”,用朱红和翠绿的色彩雕琢琵琶,朱红与翠绿是鲜明而华丽的颜色,为琵琶增添了色彩的美感。“饰以翠绮”,用翠绿的丝织品装饰,翠绮的柔软与光泽进一步提升了琵琶的华丽程度,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重视,不仅追求其音质,也注重其外观的精美。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 解析:继续描述琵琶的装饰细节。“弦以园客之丝”,装上园客所产的蚕丝制成的琴弦,园客是古代传说中擅长养蚕的人,其蚕丝质量上乘,用这样的丝做琴弦,暗示琵琶琴弦的优质,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徽以钟山之玉”,用钟山的美玉镶嵌为琴徽,钟山之玉珍贵且美观,琴徽不仅起到标记音位的作用,美玉的装饰也使琵琶更加高贵典雅,从细节处体现了琵琶的精美与珍贵。
爱有达人,陈于坐隅。
- 解析:“爱”在这里表示“于是”“乃”的意思。“达人”指通达之人,表明有懂得欣赏琵琶的人,将琵琶放置在座位一角。此句引出下文对琵琶演奏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琵琶在当时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人们欣赏音乐、抒感的重要工具。
班倕施巧,夔襄准法。
- 解析:“班倕”是古代传说中擅长制作精巧器物的能工巧匠,“夔襄”指夔和师襄,夔是舜时的乐官,师襄是春秋时鲁国的乐官,二人皆精通音律。这里借指弹奏琵琶的人如同班倕一样施展巧妙技艺,按照夔和师襄的标准来调试和演奏琵琶,强调演奏者技艺高超,能够充分发挥琵琶的美妙音色,为下文精彩的演奏效果描写做铺垫。
浮柱春轻,飞龙鹿骇。
- 解析:开始描写琵琶的演奏效果。“浮柱春轻”,形容琴上的弦柱如春天般轻盈浮动,将弦柱的动态赋予春天的轻盈之感,给人以灵动、活泼的听觉感受。“飞龙鹿骇”,弹奏时声音如飞龙跃起、鹿群惊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声音的激昂、突然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听到琵琶发出的强烈而富有冲击力的声音,生动地描绘出琵琶演奏时的精彩瞬间。
游弦发响,辅商下徵。
- 解析:“游弦发响”,游动的琴弦发出声响,形象地描绘出琴弦在演奏时灵动的状态,仿佛琴弦在自由地发出美妙的声音。“辅商下徵”,“商”和“徵”是古代五音中的两个音,这里表明琵琶演奏时配合着商音和下徵音,展现出琵琶演奏时对音律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体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技艺和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每至曲终歌阕,乱以众契。
- 解析:“每至曲终歌阕”,每当乐曲终了、歌声停歇,表明演奏进入尾声。“乱以众契”,“乱”在古代音乐中指乐曲的最后一段,“众契”指各种和声,即在乐曲结尾时,用各种和声加以收尾,使乐曲的结尾更加丰富、,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琵琶演奏在结尾部分的独特处理方式和艺术效果。
上下奔鹜,鹿奋猛厉。
- 解析:继续描写乐曲结尾时的演奏效果。“上下奔鹜”,形容声音上下奔腾,如同鸟儿上下飞翔一般,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声音在高低音之间快速转换,富有节奏感。“鹿奋猛厉”,如鹿群奋起般勇猛激烈,进一步强调声音的激昂有力,展现出琵琶演奏在结尾部分将气氛推向高潮,使读者感受到琵琶音乐的强大感染力。
波腾雨注,飘飞电逝。
- 解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琵琶演奏的声音比作波涛汹涌、大雨倾注,又如飘飞的闪电瞬间消逝。“波腾雨注”描绘出声音的磅礴气势,如同波涛和大雨般汹涌澎湃;“飘飞电逝”则突出声音的快速变化,如闪电般转瞬即逝,生动地展现了琵琶演奏结尾时声音的强烈、急促和富有变化,给读者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于是观其形制,中虚外实,天地象也。
- 解析:在描述完琵琶的制作与演奏后,开始阐述琵琶形制所蕴含的寓意。“于是观其形制”,引出对琵琶外形的观察。“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琵琶中间虚空而外部坚实,这种结构象征着天地的形象,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将琵琶与天地联系起来,赋予琵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琵琶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承载了古人对宇宙的哲学思考。
盘圆柄首,阴阳叙也。
- 解析:“盘圆柄首”,琵琶的琴盘圆润、琴柄笔首,“圆”代表着天,象征着阳;“首”代表着地,象征着阴。“阴阳叙也”,体现了阴阳的秩序,表明琵琶的形制符合阴阳之道,体现了古人对阴阳和谐观念的追求,进一步深化了琵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展示了古代文化中对自然规律与和谐之美的崇尚。
柱十有二,配律吕也。
- 解析:“柱十有二”,琵琶上有十二根琴柱,“配律吕也”,这十二根琴柱与古代音乐中的十二律吕相对应。律吕是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代表着音乐的规范和秩序。琵琶琴柱与律吕的对应,表明琵琶在音律方面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体现了古代音乐文化对音律的精确把握和对音乐和谐美的追求。
西弦列张,法西时也。
- 解析:“西弦列张”,琵琶有西根琴弦依次张设,“法西时也”,这西根琴弦效法西季的更迭。西季的变化代表着自然的循环与节奏,琵琶西弦与西季的对应,使琵琶在演奏时仿佛能够演绎出自然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将音乐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琵琶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古人对自然与艺术相互交融的独特理解。
是以可以发幽思,可以写情志。
- 解析:基于琵琶的形制与文化内涵,阐述其功能。“是以”表示因果关系,因为琵琶具有上述独特的形制和文化寓意,所以它“可以发幽思,可以写情志”。琵琶能够引发人们幽深的情思,抒发内心的情感,强调了琵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表明琵琶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人们寄托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舒愤懑,散滞气。
- 解析:进一步强调琵琶的情感调节功能。它可以舒展人们心中的愤懑之情,驱散郁积在体内的闷气。在古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生活压力和情感困扰,琵琶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能够帮助人们缓解负面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体现了音乐对人们精神生活的积极影响。
虽在穷忧,不能无其乐也。
- 解析:最后总结,即使处于穷困忧愁之中,人们也能从琵琶演奏的音乐中获得乐趣。强调了琵琶音乐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慰藉作用,无论生活处境如何艰难,琵琶的音乐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安慰,体现了音乐超越物质困境的强大力量,以及琵琶在古人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
句译: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泽之北垠。
译:唯有那优良的桐木,奇特地生长在南方水泽的北岸。
托峻岳之崇冈,临清流之通津。
译:它依托着高峻山岳的山冈,临近清澈水流的渡口。
受中和之正气,禀白日之灵精。
译:承受着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气,禀受着太阳的神灵精气。
感春气之和润,吸雨露之滋荣。
译:感受着春天气候的温和滋润,汲取着雨露的滋养而繁茂生长。
其条暢而偃蹇,其叶蓁而敷荣。
译:它的枝条舒展而曲折,它的叶子茂密而繁盛。
啄木鸟飞而攒集,翡翠翔而逡巡。
译:啄木鸟纷纷飞来聚集,翡翠鸟盘旋飞翔徘徊不去。
于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
译:于是工匠挥动斧头,在山的曲折处砍伐它。
临清流而剃度,据高崖而安柯。
译: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凭借高崖安置树干。
镑拂柱,八音克谐。
译:精心打磨琴身、弦轴和琴柱,使各种音调和谐。
然后雕以朱绿,饰以翠绮。
译:然后用朱红和翠绿的色彩雕琢,用翠绿的丝织品装饰。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译:装上园客所产的蚕丝制成的琴弦,用钟山的美玉镶嵌为琴徽。
爱有达人,陈于坐隅。
译:于是有通达之人,将琵琶放置在座位一角。
班倕施巧,夔襄准法。
译:像班倕那样施展巧妙技艺,按照夔和师襄的标准来调试。
浮柱春轻,飞龙鹿骇。
译:琴上的弦柱如春天般轻盈浮动,弹奏时声音如飞龙跃起、鹿群惊骇。
游弦发响,辅商下徵。
译:游动的琴弦发出声响,配合着商音和下徵音。
每至曲终歌阕,乱以众契。
译:每当乐曲终了、歌声停歇,又用各种和声加以收尾。
上下奔鹜,鹿奋猛厉。
译:声音上下奔腾,如鹿群奋起般勇猛激烈。
波腾雨注,飘飞电逝。
译:像波涛汹涌、大雨倾注,又如飘飞的闪电瞬间消逝。
于是观其形制,中虚外实,天地象也。
译:于是观察琵琶的形制,中间虚空而外部坚实,象征着天地的形象。
盘圆柄首,阴阳叙也。
译:琴盘圆润、琴柄笔首,体现了阴阳的秩序。
柱十有二,配律吕也。
译:琴柱有十二根,与音律相对应。
西弦列张,法西时也。
译:西根琴弦依次张设,效法西季的更迭。
是以可以发幽思,可以写情志。
译:因此,琵琶可以引发幽深的情思,可以抒发内心的情志。
舒愤懑,散滞气。
译:舒展愤懑之情,驱散郁积的闷气。
虽在穷忧,不能无其乐也。
译:即使处于穷困忧愁之中,也能从中获得乐趣。
……
全译:
且看那神奇出众的嘉桐,生长在丹泽的北岸。
它依傍着峻岳的崇冈,下临着清流的渡口。
承受着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气,禀受着白日的神灵精魂。
感受着春气的温和滋润,吮吸着雨露而蓬勃生长。
它的枝条舒展且蜿蜒,它的叶子茂密且繁盛。
啄木鸟纷纷飞来聚集,翡翠鸟盘旋翱翔而徘徊。
于是工匠挥动斧头,在山的曲折处将它砍伐。
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凭借高崖修整树干。
精心打造琴身、弦轴与琴柱,让八音和谐共鸣。
接着用朱红与翠绿雕琢,再以翠绮装饰点缀。
装上园客所产的蚕丝弦,用钟山美玉镶嵌为琴徽。
有那通达事理之人,将琵琶放置在座位角落。
如班倕施展精巧技艺,按夔和师襄的标准来弹奏。
琴上弦柱似春日般轻盈浮动,乐声如飞龙跃起、鹿群惊奔。
游动的琴弦发出声响,配合着商音与下徵之调。
每到乐曲终了、歌声停歇,以各种和声作为收尾。
声音上下奔腾,如鹿群奋起般勇猛激昂。
似波涛汹涌、大雨倾注,如飘飞闪电瞬间消逝。
于是观察这琵琶的形制,中间虚空而外部坚实,象征着天地之象。
琴盘圆润、琴柄笔首,体现着阴阳的秩序。
琴柱有十二根,与律吕相互对应。
西根琴弦依次张设,效法着西季的更迭。
因此它能够引发幽远的情思,能够抒发内心的情志。
可以舒展愤懑,驱散郁积之气。
即便身处穷困忧愁,也能从中获取乐趣。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