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秀才入军·其十三
嵇康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
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
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
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
赏析:
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其十三》是一首情感浓烈且复杂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深入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
一、情感表达:多重愁绪交织
被困之怨与距离之叹:开篇“凌高远盻,俯仰咨嗟”,诗人登高远望,俯仰之间的叹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怨彼幽絷,室迩路遐”,明确道出内心的怨愤。“幽絷”暗示诗人或许遭受某种无形的束缚,这种束缚可能是政治环境、社会规范,或是其他难以挣脱的困境。“室迩路遐”则以强烈的反差,传达出咫尺天涯的无奈,即便目标看似近在眼前,却因种种阻碍遥不可及,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被困的痛苦与对现状的不满。
知音难觅的孤独:“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诗人借对美好事物无人分享的描述,抒发内心孤独。美妙音乐无人同赏共唱,美好容颜无人一同绽放光彩,这不仅是对情感陪伴的渴望,更是对知音的深切呼唤。在这两句中,诗人将自身的孤独感具象化,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其在精神层面的寂寞与空虚。
无奈与遗恨:“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诗人试图向高云问询、托轻波传意,却只能无奈地选择乘流远遁,抱恨隐居山阿。这种举动展现出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以及对现实的深深遗恨。他渴望摆脱困境,却又无法实现,只能在无奈中选择逃避,而这种逃避又无法真正释怀心中的怨恨,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凝重。
二、艺术特色:意象与手法的巧妙运用
意象营造氛围:诗中运用了“高云”“轻波”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悠远、渺茫的氛围。“高云”象征着高远、不可及,暗示诗人内心的诉求如同云朵般难以触碰;“轻波”则代表着虚幻、无常,寓意诗人试图托付情感的努力可能如流水般消逝,无影无踪。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
对比强化情感:“室迩路遐”运用对比手法,将看似相近的空间距离与实际遥远的心理距离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所面临困境的荒诞与无奈。这种对比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所遭受的痛苦与束缚。
首抒胸臆与含蓄表达结合: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既有“怨彼幽絷”这样首接的宣泄,又有“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这类含蓄的情感抒发。首抒胸臆使读者首接感受到诗人的怨愤,而含蓄表达则让诗歌情感更具韵味,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与共鸣,两者结合使诗歌情感表达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三、主题意义:对困境与自由的思索
整首诗围绕诗人被困的处境展开,深刻表达了他对自由、知音以及摆脱困境的渴望。通过对自身复杂情感的抒发,嵇康展现了个体在面对外界束缚时的挣扎与无奈,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这种对困境与自由的思索,不仅反映了嵇康个人的心境,也代表了魏晋时期文人在动荡社会环境下,对个体命运与精神追求的普遍思考,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人文价值。
《赠秀才入军·其十三》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巧妙的艺术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嵇康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让后世读者得以一窥魏晋文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
解析: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
- 字词与意象:“凌高”指登上高处,体现诗人主动寻求开阔视野的行为,暗示其对超越当前处境的渴望。“远盻”即向远方眺望,“盻”字强调专注地看,展现出诗人试图从远方找寻慰藉或答案的心境。“俯仰”描绘了诗人低头又抬头的动作,涵盖了对天地的观察,象征着对周围环境全面审视。“咨嗟”意为叹息,首接表露诗人内心的感慨。
- 情感与情境:诗人登高望远,本应视野开阔、心境舒畅,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叹息。这种反差表明,诗人在眺望远方的过程中,心中涌起诸多复杂情绪,或许是对前途的迷茫,或许是对现状的不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 字词与典故:“怨”字首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幽絷”原指囚禁,这里可引申为各种束缚诗人的因素,可能是政治上的限制、社会规范的约束,或是其他无形的枷锁。“室迩路遐”化用《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中“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室迩”表示目标或思念之人的居所看似很近,“路遐”却强调实际到达的路途遥远,形成强烈的空间与心理反差。
- 情感与内涵:诗人明确表达对束缚的怨恨,“室迩路遐”所营造的咫尺天涯之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怨恨与无奈。诗人渴望突破束缚,接近目标,但重重阻碍使其愿望难以实现,深刻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
- 字词与情境:“好音”指代美妙的音乐,在古代,音乐常是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寄托志趣的重要方式。“清歌”意为清脆地歌唱,通常与知音相伴而歌。此句描绘出诗人虽置身美妙音乐之中,却无人与之共同清唱的场景。
- 情感与象征:诗人通过这种美好却孤独的情境,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情。音乐无人共赏,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志趣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反映出其在精神层面的孤独与失落。
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 字词与意象:“姝颜”指美丽的容颜,在古代诗词中,容颜之美常与青春、美好相关联,也可象征个人的才华与品质。“发华”可理解为展现光彩,“华”有光彩、光辉之意。
- 情感与寓意:诗人以自身拥有美丽容颜却无人与之共同绽放光彩,进一步深化孤独主题。这不仅表达了对情感伴侣的渴望,更暗示了诗人的才华与抱负无人赏识,如同明珠蒙尘,体现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之感。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
- 字词与意象:“仰讯”即抬头询问,“高云”高高在上,象征着高远、神秘且不可及的事物,代表着诗人对超越现实困境的探寻。“俯托”为低头托付,“轻波”流动无常,暗示着不确定与虚幻,象征着诗人试图托付情感与希望的无奈选择。
- 情感与行为:诗人向高云问询,向轻波托付,这种看似徒劳的举动,表现出他在现实困境中极度渴望寻求解脱与慰藉。尽管高云与轻波可能无法给予实际回应,但诗人仍执着尝试,反映出其内心的挣扎与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
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 字词与情境:“乘流”表示顺着水流,“远遁”即远远地逃离,描绘出诗人试图借助水流的力量逃离当前困境的画面。“抱恨”表明诗人心中怀着深深的遗憾与怨恨,“山阿”指山的弯曲处,常象征着隐居之地,代表着诗人逃避现实后的归宿。
- 情感与结局:诗人选择乘流远遁,看似是一种解脱,但“抱恨”二字揭示出这种逃避并未真正释怀心中的痛苦。他在无奈之下选择隐居山阿,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怨恨,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无法挣脱的无奈与悲哀,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深沉的高潮。
……
句译: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
译: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低头又抬头,不禁声声叹息。
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译:怨恨那令人压抑的禁锢,那目标看似近在咫尺,可路途却如此遥远。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
译:虽然有美妙动人的音乐,可又有谁能与我一同轻声唱和?
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译:虽然我有着美好的容颜,可又有谁能与我一同绽放光彩?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
译:抬头向高空的云朵问询,低头将心意托付给那轻轻流淌的水波。
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译:想要顺着水流远远逃离,却只能满心遗憾地隐居在那山的弯曲处。
……
全译:
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俯仰之间,不禁连连叹息。
心中怨恨那幽禁般的束缚,咫尺之遥,却仿若天涯路长。
纵有美妙的音乐萦绕,又有谁能与我清声相和?
虽具姣好的容颜风采,可与谁共赏风华绽放?
我抬头向高云倾诉询问,低头托轻波传递心意。
多想顺流漂泊远远离去,却只能抱憾隐居在山的角落。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