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三章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七》

 

赠秀才入军·其七

嵇康

有鸟翻飞,集于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

赏析:

《赠秀才入军·其七》是嵇康组诗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借物抒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思,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匠心。

一、借物抒情:以鸟之态传己之忧

起兴之妙:诗歌开篇“有鸟翻飞,集于中洲”,描绘了一只鸟儿在空中翩翩飞舞,最终落于水中小洲的画面。这里以鸟起兴,借鸟的活动引出下文,营造出一种灵动而略带孤寂的氛围。“翻飞”一词生动地展现了鸟儿飞翔时的轻盈姿态,而“集于中洲”则暗示了鸟儿所处的相对孤立的环境,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这种起兴手法的运用,自然而巧妙,引发读者对鸟儿后续行为和命运的关注。

鸟之悲态与诗人忧愁的关联:“延颈鼓翼,悲鸣相求”进一步刻画了鸟儿的形象。鸟儿伸长脖颈、鼓动翅膀,发出悲鸣,急切地寻求着什么。这一系列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将鸟儿孤独、渴望陪伴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眷然顾之,使我心愁”,他深情地注视着鸟儿,鸟儿的悲伤触动了他内心的愁绪。在这里,鸟的孤独与诗人的忧愁紧密相连,鸟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诗人借鸟的遭遇,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孤独、失落以及对某种情感或事物的强烈渴望,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而深沉。

二、情感脉络:从目睹之悲到内心之思

目睹之悲:诗的前西句主要描绘鸟儿的孤独与悲鸣,诗人通过对鸟儿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哀伤场景。从鸟儿在空中翻飞,到落在中洲,再到延颈鼓翼、悲鸣相求,诗人逐步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这不仅是对鸟儿命运的同情,更是诗人自身情感的投射,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目睹此景时内心所受到的触动。

内心之思:“眷然顾之,使我心愁”一句,诗人将视角从鸟儿转向自身,首接表明了因鸟而生的忧愁。随后,“嗟尔昔人,何以忘忧?”诗人由自身的忧愁联想到古人,发出对古人如何忘却忧愁的疑问。这一情感转变,使诗歌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诗人在目睹鸟之悲后,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忧愁的抒发上,而是上升到对普遍的人类面对忧愁时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摆脱忧愁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深入思索。这种从具体的情感体验到抽象的哲理思考的转变,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

三、艺术特色:简洁质朴与意味深长

简洁质朴的语言:嵇康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洁质朴的语言,却达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如“延颈鼓翼,悲鸣相求”,短短八个字,便将鸟儿焦急、悲伤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最首接、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鸟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这种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与嵇康追求自然、真实的人格特质相契合,也体现了魏晋诗歌清新自然的艺术特色。

意味深长的结尾:诗歌以“嗟尔昔人,何以忘忧?”这一疑问结尾,意味深长。它不仅是诗人对古人的发问,更是对自己、对读者的发问。这个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引发了读者对忧愁和如何面对忧愁的深入思考。它使诗歌的主题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具有了普遍的人生意义。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韵味。

《赠秀才入军·其七》通过巧妙的借物抒情、清晰的情感脉络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嵇康诗歌的独特魅力。它以简洁之笔写深情,以常见之景引发深刻思考,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人生的忧愁与解脱有所感悟。

……

解析:

有鸟翻飞,集于中洲

- 解析:此句开篇点题,描绘了一幅灵动的画面。“有鸟翻飞”,“翻飞”一词生动地展现出鸟儿在空中轻快地舞动身姿,自由自在地翱翔。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鸟儿的活力,同时也给人以一种灵动、美好的视觉感受。“集于中洲”,“集”有栖息、停歇之意,“中洲”指水中的小块陆地。鸟儿从空中落下,停留在中洲之上,这一动态到静态的转换,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从象征意义上看,鸟儿的翻飞象征着自由与灵动,而中洲则可能暗示着一种相对孤立的环境,为下文鸟儿的行为及情感表达埋下伏笔。

- 深层含义:在古代诗词中,鸟常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这里的鸟或许象征着诗人自己或诗中所思念之人,其在广阔天地间的活动,暗示着生命的漂泊与寻求归宿。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 解析:“延颈”描绘鸟儿伸长脖子,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出鸟儿在急切寻找或呼唤着什么。“鼓翼”则是鸟儿用力地扇动翅膀,传达出一种焦急的情绪。“悲鸣相求”,“悲鸣”突出了鸟叫声的哀伤,表明鸟儿处于一种痛苦、渴望的状态,“相求”则明确了鸟儿的目的,它在向外界发出求助或寻求伴侣、同伴的信号。这一系列动作和声音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鸟儿孤独、无助且渴望得到回应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前文营造的孤独氛围。

- 深层含义: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这极有可能是其自身内心孤独与渴望的映射。诗人借鸟的悲鸣相求,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情感、理解或志同道合之人的强烈渴望。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 解析:“眷然”一词表达出诗人充满深情、专注地凝视着鸟儿。“顾之”明确了诗人的行为对象是这只鸟。诗人如此专注地看着鸟儿,并非单纯出于好奇,而是鸟的状态深深触动了他。“使我心愁”首接表明诗人因目睹鸟的孤独与悲鸣,内心产生了忧愁。这一句将诗人与鸟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鸟的遭遇成为诗人情感的触发点,诗人的忧愁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了具体的缘由和依托,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深层含义:诗人的忧愁不仅仅是对鸟的同情,更可能是对自身境遇的感同身受。鸟在中洲的孤独,如同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这种情感的共鸣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无奈与感伤。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 解析:“嗟”是一个语气词,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感慨。“尔昔人”指古代的人们,诗人将思绪从眼前的鸟儿转向了古人。“何以忘忧?”这是一个疑问句,诗人在看到鸟儿的悲伤,自己也心生忧愁后,不禁思考古人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忘却忧愁的。这个疑问并非简单的对古人的好奇,而是诗人在自身忧愁无法排解的情况下,试图从古人那里寻找解脱忧愁的方法或智慧。这一结尾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从单纯的借鸟抒情,上升到对人生忧愁这一普遍问题的思考。

- 深层含义:反映出诗人对摆脱忧愁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古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忧愁时,必定有各自的方式和智慧,诗人希望通过对古人的探寻,为自己找到一条排解忧愁的道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和精神解脱的不懈追求。

……

句译:

有鸟翻飞,集于中洲

译:有只鸟儿在空中翩翩飞舞,最终落在水中的小洲之上。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译:它伸长脖颈、鼓动着翅膀,发出悲伤的鸣叫,似乎在苦苦寻求着什么。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译:我满怀深情地注视着这只鸟儿,它的模样让我心生忧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译:哎,古代的人们啊,你们是如何忘却忧愁的呢?

……

全译:

看那鸟儿翩翩飞翔,落在河中沙洲之上。

它伸长脖颈鼓动翅膀,发出悲鸣声声,似在急切把谁寻访。

我满怀眷恋凝视着它,心中不禁涌起愁绪。

哎,往昔的人们啊,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把忧愁遗忘?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