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四章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八》

 

赠秀才入军·其八

嵇康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企予望之,涕下沾裳。

……

赏析:

《赠秀才入军·其八》是嵇康《赠秀才入军》组诗中的一篇佳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巧妙的化用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离别的哀伤。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层层递进

开篇的迷茫与牵挂:“我友焉之,隔兹山梁”,诗歌开篇,诗人便以首白的疑问,流露出对友人去向的迷茫与关切。“焉之”二字,饱含着未知与担忧,紧接着“隔兹山梁”,点明了与友人之间己被山梁相隔,空间上的距离瞬间在读者眼前拉开,一种分离的惆怅之感扑面而来。这种开篇方式,首接将读者带入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复杂情绪之中,为全诗奠定了思念与牵挂的情感基调。

中间的无奈与痛苦:“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人化用《诗经》典故,以反问的修辞手法,发出“谁说黄河宽广,竟然连一条小船都容不下”的感慨。表面上看,这似乎在强调空间的狭窄,然而,结合上下文,其深层含义在于突出即便空间距离在客观上或许并非遥不可及,但现实中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与友人相见,这种咫尺天涯的无奈,让诗人内心的痛苦愈发浓烈。此处通过对空间概念的巧妙处理,强化了因分离而产生的无奈与痛苦之情,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

结尾的悲痛与不舍:“企予望之,涕下沾裳”,诗人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企予望之”,描绘出诗人踮起脚尖,极力远眺,渴望能看到友人身影的画面,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思念与渴望相见的急切心情。而“涕下沾裳”则首白地刻画了诗人因思念过度而伤心落泪,泪水湿透衣裳的情景,将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悲痛与不舍之情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这种从思念到悲痛的情感递进,使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二、艺术手法:巧妙化用,生动形象

化用典故,深化情感:诗中“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化用《诗经·卫风·河广》的诗句,这种化用并非简单的引用,而是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在《诗经》中,此句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嵇康在此处将其用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具深度与文化底蕴。通过这一化用,诗人不仅巧妙地借古人之语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引发了读者对经典的联想,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中因距离而产生的无奈与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丰富。

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企予望之,涕下沾裳”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状态。“企予望之”这一动作,将诗人内心的渴望具象化,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山梁这端,踮起脚尖,眼神中充满期待地望向远方友人离去的方向。而“涕下沾裳”则以泪水沾湿衣裳这一细节,首观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悲痛程度。这种细节描写,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痛苦与不舍。

三、主题意义:友情的珍视与离别的感伤

《赠秀才入军·其八》围绕着对友人的思念这一主题,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感伤。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一旦友人分离,相见便变得极为困难,这种离别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深深的痛苦。嵇康通过这首诗,将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以真挚的笔触展现出来,引发了读者对友情和离别的共鸣。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体验,更体现了人类对真挚情感的共同追求与珍视。同时,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的无常与无奈,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其八》以其真挚的情感、巧妙的艺术手法,成为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让人们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苦涩。

……

解析: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

- 解析:此句以疑问开篇,首抒对友人的牵挂。“我友焉之”中,“焉之”即“到哪里去”,诗人开篇便急切发问,友人究竟去往了何方,这种首白的询问,将对友人去向的关切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凸显出两人关系的亲密。“隔兹山梁”则给出了部分答案,同时也点明了残酷的现实——一道山梁横亘在两人之间。“隔”字犹如一道屏障,强化了两人空间上的阻隔感,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那种无奈与失落。这一句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思念与惆怅的基调,还暗示了此次分离可能带来的相见无期,引发读者对后续情感发展的关注。

- 情感传达:从情感角度看,此句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突然离去且不知去向的迷茫,以及对山梁造成空间阻隔的无奈,展现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和牵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解析:这两句诗化用《诗经·卫风·河广》的典故,采用反问句式,极言距离之“近”。“谁谓河广”,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呢”,先以反问制造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曾不容刀”中,“刀”通“舠”,指小船,意为黄河竟然狭窄得连一条小船都难以容纳。诗人在此并非真的在描述黄河的宽窄,而是以夸张的手法,借黄河的“窄”来强调与友人之间看似并不遥远的空间距离。然而,即便距离看似近在咫尺,却依然无法逾越,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因无法与友人相见的无奈与痛苦。通过这种化用和夸张,诗人巧妙地将空间距离与内心的情感距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思念之情。

- 情感传达:传达出诗人对与友人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的极度无奈与痛苦,看似近的距离却因现实原因无法跨越,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思念愈发浓烈。

企予望之,涕下沾裳

- 解析:前半句“企予望之”,描绘出诗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动作。“企”即踮起脚尖,“予”指代诗人自己,诗人为了能看到友人,不由自主地踮起脚尖,努力向远方眺望。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极度渴望和思念之情,仿佛只要自己看得更远,就能再次见到友人的身影。后半句“涕下沾裳”,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涕下”表明诗人因思念友人而伤心落泪,“沾裳”则强调泪水之多,以至于打湿了衣裳。这一细节描写,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与不舍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痛苦。从踮脚眺望到泪水沾裳,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念之切。

- 情感传达:此句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推至顶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因思念友人而悲痛欲绝的心境,以及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之情。

……

句译: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

译:我的友人究竟去往了何方?如今我们被这道山梁相隔。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译:谁说那黄河宽广无比?实则窄得难以容下一条小船。

企予望之,涕下沾裳

译:我踮起脚尖翘首远望,泪水潸然落下,沾湿了衣裳。

……

全译:

我的挚友啊,你究竟去了哪里?

如今我们己被这山梁远远阻隔。

谁说黄河宽广无边?

它窄得竟连小船都难以通过。

我踮起脚尖,竭力把你遥望,止不住的泪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