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三》

 

饮酒?其十三

陶渊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

赏析:

《饮酒·其十三》是陶渊明借饮酒之事抒发对人生思考的诗作。诗人以醉与醒为切入点,通过独特视角探讨对世事的认识以及应秉持的生活态度,展现其对人生真谛的不懈追寻与超脱世俗的心境。

一、醉醒之态:对世事认知的不同表象

1. 醉醒初描,对比鲜明:“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诗的开篇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客常同止”表明这两人生活在同一环境。然而,他们“取舍邈异境”,在对事物的选择和态度上有着天壤之别。“一士常独醉”中的“醉”,并非单纯指饮酒后的生理状态,更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常规认知的精神状态;“一夫终年醒”的“醒”,则代表着遵循世俗观念、以常规眼光看待世界。这种鲜明对比,引出对不同人生态度的探讨,为全诗奠定思考基调。

2. 醉者之察,醒者之盲:“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这两人不仅行为不同,还互相嘲笑对方。醉者笑醒者过于拘泥世俗,看不破世间虚幻;醒者笑醉者糊涂,不遵循常理。“发言各不领”进一步强调双方无法理解对方观点,深刻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间的隔阂,反映出人们因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也暗示了诗人对常规认知方式的反思,究竟谁才真正看清了生活本质,醉与醒的界限在这种对比中变得模糊。

二、醒者之问:对醉者超脱的探寻

1. 醒者质疑,引出思索:“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这是醒者对醉者的评价。“规规”形容醒者眼中醉者拘泥、不谙世事的样子,觉得醉者行为愚蠢。然而,“兀傲差若颖”又透露出醒者内心深处对醉者超脱孤傲姿态的一丝认可,似乎感觉到醉者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独特智慧。这种矛盾评价,不仅展现出醒者内心的纠结,也引发读者对醉者行为动机和背后深意的好奇与思索,推动诗歌进一步探究醉者超脱表象下的真实内涵。

2. 借问为引,深入探究:“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醒者向醉者发问,表面意思是天色己晚,应该秉烛夜饮,实际上是借饮酒之事,委婉询问醉者为何如此执着于这种看似放纵的生活方式,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这一问句,使诗歌从对醉醒表象的描述,深入到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的探讨,将读者引入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之中。

三、醉者之答: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1. 醉者解惑,点明真意:虽然诗中没有明确给出醉者的回答,但结合陶渊明一贯的思想和诗歌整体意境,可以推测醉者的回应是倡导一种超脱世俗、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日没烛当秉”并非单纯指饮酒作乐,而是寓意着要珍惜时光,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和常规观念所束缚,要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内心的真实快乐。这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官场的厌弃相契合,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以及不被世俗羁绊,勇敢追求本真生活的决心。

2. 人生态度,升华主题:醉者所代表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对醒者所代表的世俗观念的一种挑战与超越。它强调了人生应顺应内心,摆脱世俗纷扰,以豁达超脱的心境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不仅回答了醒者的疑问,也升华了诗歌主题,使读者在醉醒之间的探讨中,领悟到诗人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即真正的生活智慧在于超越常规认知,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追求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纯粹生活状态。

西、艺术特色

1. 人物对比,凸显矛盾:通过塑造常醉之士与终年醒者两个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对比使诗歌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引发读者对不同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深入思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以问促思,留白韵味:诗中以醒者的疑问作为推进诗歌思考的线索,巧妙地引导读者跟随诗人的思路,深入探讨人生问题。同时,醉者的回答并未首接呈现,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韵味,使读者在思考和解读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

3. 语言质朴,寓意深刻:陶渊明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将醉醒之间的复杂人生思考娓娓道来。诗句简洁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用平淡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不同认知者之间的隔阂。这种质朴与深刻的结合,体现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平实的文字中领悟到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

……

解析:

1.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 解析:“有客常同止”,点明有两位客人常常共同相处、生活在一处。这里的“客”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观察或虚拟出的两类人。“取舍邈异境”则强调,尽管他们共处一室,但对于事物的选取与舍弃,有着极为悬殊的差异,仿佛身处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此句为全诗设定了背景,引出两位主角不同的处世态度,为下文具体描述二人“醉”与“醒”的状态及观念冲突做铺垫,暗示了不同价值取向在同一空间下的碰撞。

2.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 解析:具体刻画两位客人的状态。“一士常独醉”,这里的“士”沉醉其中,“独醉”不仅指身体上常处于醉酒状态,更暗示其在精神层面超脱于世俗常规,以一种看似沉醉的姿态,远离世俗的纷扰与价值观。“一夫终年醒”,与之相对的“夫”,终年保持清醒,象征着遵循世俗规范,以传统、现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应对生活。“常独醉”与“终年醒”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两人在生活方式与精神境界上的巨大分野,这种对比引发读者对两种状态背后深层原因及意义的好奇与思索。

3.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 解析:“醒醉还相笑”,描绘出“醒者”与“醉者”相互嘲笑的画面。醒者嘲笑醉者的糊涂、不切实际,醉者则笑醒者的迂腐、拘泥于世俗。“还”字强调了这种嘲笑的相互性和持续性,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发言各不领”进一步说明,由于他们秉持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彼此说出的话,对方都无法理解、领会。这不仅展现出两种人生观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也揭示了人们因固有观念束缚而难以突破、相互理解的现实困境,生动地刻画了双方在观念上的隔阂与对峙。

4.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 解析:此句是诗人对“醒者”与“醉者”的评价。“规规一何愚”,“规规”形容一个人拘泥、拘谨、墨守成规的样子,诗人认为醒者这种事事遵循常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状态是十分愚蠢的。“兀傲差若颖”,“兀傲”描绘醉者孤傲不羁、超凡脱俗的气质,“差若颖”表示醉者这种看似傲慢的姿态,反而显得较为聪慧、颖悟。通过这样的评价,诗人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倾向,肯定醉者超脱世俗的态度,认为这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更具智慧,体现出诗人对世俗常规观念的批判和对超脱精神境界的推崇。

5.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 解析:“寄言酣中客”表明诗人要向沉醉在酒中的人传达话语。“日没烛当秉”,字面意思是太阳落山后就应当举起蜡烛。从深层含义看,这是一种劝诫,劝沉醉者要珍惜时光,既然选择了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就应尽情享受当下。“日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烛当秉”寓意着在有限的人生中,不要被世俗所牵绊,要把握当下,及时行乐,继续沉醉在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世界里,坚守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不要被世俗的“清醒”所干扰,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

句译:

1.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有两位客人常常居住在一起, 但他们对事物的取舍有着天壤之别。

2.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其中一位士人常常独自沉醉,另一位男子则一整年都保持清醒。

3.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清醒者和醉酒者相互嘲笑,双方所说的话,对方都不能领会。

4.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那拘泥小节的人是何等愚蠢,而孤傲不羁的人反倒显得聪慧。

5.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我要对沉醉其中的人说,太阳落山后就应举着蜡烛(继续享受)。

……

全译:

有几位友人常相聚一处,但在取舍之间,想法天差地殊。

其中一位士人常常独自买醉,另一位则终年保持清醒,毫不迷糊。

清醒者笑醉酒者糊涂,醉者笑醒者迂腐,双方各执一词,全然无法领悟。

那拘泥世俗的人实在愚笨,孤傲超脱者反倒显得聪慧清楚。

我想对沉醉的友人倾诉,太阳西沉后,就该秉烛把欢娱留住。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