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听了那场关于“优势学科”的讲座后,我学习英语的劲头明显更足了。那几本从图书馆借来的英文分级读物和英汉小词典,成了我书包里的常客。
我开始利用每天晚自习前、午休时或者周末的空闲时间,一点点地“啃”那些英文小故事。起初非常艰难,一句话里常常有两三个生词,需要不停地翻查词典,阅读速度慢得像蜗牛爬。有时候看懂了一句话的字面意思,却还是不太理解它在故事里的含义,需要反复琢磨。但我并没有放弃。当我磕磕绊绊地读完第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只是一个情节简单的童话,但能够通过另一种语言进入一个不同的故事世界,这种体验本身就充满了新奇的乐趣。
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用来摘抄遇到的生词和好的短语。每天睡前,我都会把当天摘抄的单词快速复习一遍。虽然过程枯燥,但看着本子上的单词越记越多,心里也觉得很踏实。
这种投入也渐渐在课堂上显现出来。英语课上,老师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回答问题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习惯性地沉默,而是会尝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语法还会出错,发音也不够完美,但英语老师总是给予我鼓励的微笑,有时还会特意提点我一些更地道的表达方式。在最近的一次英语随堂小测中,我的成绩进入了班级前五名,这更是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夏初,你最近英语好用功哦!”午休时,林晓月看到我又捧着那本英文小册子在看,忍不住说道,“这种书看得懂吗?全是外国字,看着都头晕。” “还好,”我笑了笑,“看多了,认识的单词多了,就稍微好一点了。” “我还是喜欢看漫画,”孟梦凑过来说,“或者看看小说也行,这种……太烧脑了。” 文静从她的练习册里抬起头,看了看我手里的书,若有所思,但没有说什么。
时间悄悄滑入五月,天气一天天热了起来。同学们脱下了厚重的外套,换上了轻便的春装甚至短袖。校园里的树木枝繁叶茂,绿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窗外的阳光越来越炽烈,偶尔有几声早蝉的鸣叫,预示着夏天己经不远了。
我的同桌陈默,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样子。他的成绩在月考后并没有什么起色,物理课上回答不出问题的窘境也时有发生。他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上课、下课、写作业,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然而,就在一个普通的自习课上,我无意间窥见了他隐藏的另一面。
那节是自习课,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翻书和写字的沙沙声。我正在埋头做数学卷子,笔尖忽然断了。我拉开桌肚(我们那时候的课桌,桌面下有一个开放式的抽屉,用来放书本杂物),想找备用的笔芯。
就在我拉开桌肚的一刹那,我的目光无意间扫到了旁边陈默的桌肚里。他的书本总是摆放得异常整齐,此刻,在几本教科书和练习册的下面,压着一本与周围画风格格不入的书。那本书比普通的教科书要厚,封面是深蓝色的,上面印着一个极其复杂的、像是某种机械内部结构的剖面图,还带着一些电路符号,书名模糊不清,但能看到“模型”、“原理”之类的字样。它看起来不像学校统一发的任何教材或辅导资料,倒像是……某种专业性很强的书籍。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立刻想起了之前在他历史课本上看到的那些精密机械涂鸦。难道……他真的对这些感兴趣?
陈默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目光,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他迅速用一本练习册盖住了那本书,然后抬起头,有些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赶紧若无其事地低下头,假装专心找我的笔芯,心里却有些慌乱,像是窥破了别人秘密的小偷。
那惊鸿一瞥,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本看起来艰深晦涩的书,和他平日里平平无奇甚至有些笨拙的表现,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比。他为什么会对这些感兴趣?他看得懂吗?又为什么要把这本书藏在最下面,好像生怕别人看见?
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海里盘旋。这个沉默寡言的同桌,好像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就像一个锁着的盒子,偶尔露出一条缝隙,让人得见一点里面的光景,却又立刻紧紧关上。
自习课结束的铃声响起,陈默像往常一样,默默地收拾好书包,第一个走出了教室。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目光又不由自主地投向他那空荡荡的、此刻己经被清理干净的桌肚。
那个短暂的发现,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我原本平静的认知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好奇的涟漪。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