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寒意越来越浓,教室里的学习气氛也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而日趋紧张。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各科考试的时间安排,那一个个日期像一个个小锤子,敲在每个同学的心上。西年级上学期的冲刺阶段,正式到来了。
课本明显比三年级厚了些,知识点也更繁杂。尤其是数学,那些多位数的乘除法和各种绕来绕去的应用题,常常让大家感到头疼。英语作为新学科,虽然有趣,但大量的单词和基础语法也需要花时间去记忆和掌握。
王老师加大了复习的强度,几乎每天都有小测验,练习册也要求全部完成。教室里,课间嬉笑打闹的声音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低声讨论题目、互相背诵课文或者埋头演算的身影。连平时最爱玩的刘浩和张扬,在老师和杜鹃的监督下,也多少收敛了一些,会装模作样地捧着书本念念有词了。
夏初更是全身心投入了复习。她把各科的重点难点都仔细梳理了一遍,做错的题目也用红笔标注出来,反复琢磨。晚上回家,写完作业后她还会多看一会儿书,或者让妈妈给她听写英语单词。她能感觉到西年级的压力确实比以前大多了,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跟上。
林晓月这几天更是愁眉苦脸,尤其是数学,好几次对着练习册唉声叹气。夏初一有空就会给她讲解题目,两人常常在课间或者放学后凑在一起,对着一道难题讨论半天。
而坐在夏初旁边的季川,似乎永远是游离在这紧张氛围之外的一个特例。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严阵以待”,没看到他做什么额外的复习题,也很少见他背诵课文。他更多的时候,还是和往常一样,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安静看书,或者做一些老师没要求但似乎更难的练习册。他总是能很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一次,夏初被一道数学附加题难住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题思路。她看着旁边己经完成所有题目、正捧着一本她看不懂封面的课外书在看的季川,犹豫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用铅笔轻轻戳了戳他的胳膊,指着自己本子上那道题,小声问:“季川……这道题,你会做吗?我……我卡住了。”
季川放下书,目光扫过那道题,又看了看夏初的草稿纸。他没有说话,只是拿起自己的铅笔,在夏初的草稿纸上一个关键的步骤旁边,轻轻画了个圈,又指了指一个数字,低低地说了一句:“这里错了。”
他的声音没什么起伏,动作也很简单,甚至没有抬头看夏初。
夏初顺着他指的地方一看,立刻恍然大悟!原来是这里的一个小细节理解错了,导致后面的思路全乱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感激:“啊!我知道了!谢谢你,季川!”
季川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算是回应,然后就收回铅笔,继续看他的书了。
夏初看着豁然开朗的题目,心里对季川的“学霸”光环又多了一层认识。他不仅自己学得好,还能一眼就看出别人的问题所在。
期末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连考两天,气氛肃穆。考场里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考数学的时候,夏初正做得投入,铅笔芯却忽然“咔嚓”一声断了。她心里一急,正准备在文具盒里找备用铅笔或者卷笔刀,忽然感觉旁边伸过来一只手,一支削得好好的中华牌铅笔被轻轻地放在了她的桌角。
她惊讶地抬头,看到季川正专注地看着自己的试卷,仿佛那支铅笔是自己长了脚跑过来的一样。夏初心里一暖,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无声地道了谢,拿起那支铅笔继续答题。等考试快结束前,她把自己削好的铅笔也同样轻轻放在了他的桌角,算是“归还”。季川也只是默默收了起来。这种无声的默契和帮助,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显得格外特别。
考试全部结束的那一刻,教室里爆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声。两天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
几天后,成绩公布了。夏初各科都考得不错,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水平。林晓月也顺利及格,只是数学成绩依然不太理想。刘浩和张扬都擦边“安全”,正互相吹嘘自己“考前没复习也及格了”。
夏初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心里挺满意。她不经意间瞟了一眼旁边季川的成绩单——和他之前每一次考试一样,语文、数学、包括难度不小的英语,几乎全是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稳稳地占据着年级第一的位置。
夏初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真的很大啊。她对他没有任何嫉妒,只有那种最纯粹的、对遥不可及的优秀的仰望和佩服。
考试结束,意味着这个紧张而充实的学期也真正画上了句号。教室里开始进行大扫除,同学们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寒假和春节。冬日的阳光透过擦干净的玻璃窗照进来,给这个忙碌的上午增添了几分暖意。夏初也拿起抹布,认真地擦着窗台,心里充满了对假期的期待。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