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共同的目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5章 共同的目标

 

盛夏的蝉鸣,最终被秋日的凉风所取代。当重新踏入市一中的校园时,我己经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了。

文理分科后,我们这些选择了理科的竞赛组成员,和孟梦一起,被毫无意外地分到了全年级最好的理科重点班。这意味着,我与张悦、文静她们,从单纯的“队友”,又多了一重“同班同学”的身份。我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每周几次的兴趣小组,延伸到了日常的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

高二的课业压力,像陡然升高的海拔,让我这个本就在三条战线上挣扎的“士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缺氧。新开设的有机化学,像一本充满了咒语的天书;解析几何的难度,也呈指数级上升。我只能像一块海绵,被动地、拼命地,吸收着所有迎面而来的知识,常常在深夜里,累得连抬起眼皮的力气都没有。

而我与季川的线上交流,则成了我这片高压战场上,唯一的、可以透口气的天窗。

我们的对话,依旧是以学术为主。从物理模型的构建,到C语言算法的优化,他总能用最凝练的语言,为我拨开迷雾。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聊天内容,偶尔会溢出纯粹的学术范围。

“高二的化学好难,”一次,我忍不住向他抱怨,“有机化学的反应式简首像是天书。” 几秒钟后,他回复道:“我们也是。顾老师说明白反应机理比死记硬背重要。”

“你们的期末考,会把竞赛的内容加进去吗?” “会。占百分之十的附加分,不过不计入综合排名,只是给对应学科的竞赛生练练手。”

这些零星的、关于彼此高中生活的片段,像一块块小小的拼图,让我对他那遥远而模糊的世界,有了一丝具体的感知。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存在于云端的、无所不能的导师,也是一个和我一样,会为普通课业而烦恼的、普通的高中生。

这种认知,让我们之间的那条线,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加私人。

随着国赛的日益临近,我们兴趣小组的训练,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赵老师不再满足于让我们解决单个的问题,而是开始训练我们作为一个团队,去打一场完整的“战役”。

在一次训练中,当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模拟课题后,赵老师看着我们疲惫但兴奋的脸,忽然笑着说:“大家最近都很辛苦,我给大家画个饼,鼓鼓劲。”

我们都好奇地看向他。

“国赛的意义,还远不止于华大的降分和保送资格。”他靠在实验桌上,语气里带着一丝向往,“每年,在国赛一等奖的获得者里,最顶尖的那一小部分,大概十个左右,会得到一个特别的推荐名额,去参加华大在寒假里,为期一周的‘冬季科学营’。”

“那是什么?”有同学忍不住问。

“那才是真正接触科研的地方。”赵老师的眼睛里闪着光,“你们不再是学生,而是作为‘准研究生’,可以加入华大物理系教授的课题组学习,和他的硕博一起,做一个星期的、真正的科研项目。能参加这个冬令营,对你们的意义,可能比一块金牌更大。”

这番话,让我们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如果说国赛金牌,是通往梦想大学的门票,那这个“冬季科学营”,就是一张能让我们提前窥见梦想殿堂内部景象的、绝无仅有的贵宾券。

对这个机会的渴望,像一簇火苗,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熊熊燃烧起来。

那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QQ上,敲下了那一行字。 “我们赵老师今天,说了冬季科学营的事。”

季川的头像,几乎是立刻就回复了。 “嗯,顾老师也说了。” 他顿了顿,又发来一句。 “那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我们的主要目标。

看着这六个字,我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却又有力地握了一下。虽然我知道,他口中的“我们”,指的是他和他的滨海二中队。

可是在我的心里,却不受控制地,将这个“我们”,偷偷地,也包含进了我自己。

去华大,一起参加冬季营。

这个念头,像一颗破土而出的、无比茁壮的种子,在我心里,疯狂地生长。它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超越了所有竞争和考试的、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共同目标。

它让即将到来的的国赛征途,都仿佛因此,而染上了一层无比浪漫和值得期待的色彩。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