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线上联系,从那以后,变得稍微频繁了一些。虽然依旧克制和疏远,但它像一种无声的默契,渐渐融入了我暑假的日常。大多数时候,依旧是我在深夜里,将一天积攒下来的、百思不得其解的物理或编程问题,打包发给他。
而他,也总是在第一时间,给出最精准、最一针见血的回复。他像一个居住在云端的、无比可靠的导师,总能在我陷入思维的迷宫时,从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高度,为我指出那条最清晰的出路。
“你这个模型,忽略了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这个网站上的交互式动画,比书本上的图更首观。” “别再看那些《从入门到精通》了,”一次,在我又问了一个关于C语言内存管理的问题后,他少有地多说了几句,“首接去看K&R的原版《C程序设计语言》,那才是‘圣经’。”
在他的指引下,我的自学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不再像一只无头苍蝇,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乱撞,而是开始有方向、有体系地,构建着自己的能力。
通过这些断断续续的、充满了专业术语的交流,我对季川的了解,也终于从那个沉默的童年玩伴,具象成了一个全新的、让我感到敬畏的形象。他所拥有的那个知识世界,广阔、深邃,又充满了严谨的逻辑之美。
这种了解,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绪,也更激发了我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想要疯狂追赶的火焰。
暑假即将结束时,赵老师为了检验我们的“假期成果”,给校队五名成员,组织了一次线上的模拟考试。
试卷通过加密邮件发送,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拍照上传。
面对那些依旧刁钻、复杂的题目,我感觉自己比在省赛时,又多了一份从容。我的解题速度依旧不是我们五个人里最快的,但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我的理论基础,己经比学期末时,要扎实了许多。
最后一道开放题,是要求我们分析一组混乱的、模拟超新星爆发后,不同元素的谱线数据,并设计方案,推断出其核心残骸的性质。
这又是一个为我量身定做的战场。
我熟练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拆解成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模型比对等好几个模块,并为每一个模块,都设计出了清晰的算法思路和伪代码。
当最终成绩通过邮件发回来时,我的心,依旧紧张得快要跳出来。
我点开邮件,看到了自己的分数和赵老师的评语。我的总分,在五个人里,排在第三名。一个我之前完全不敢想象的名次。
而在我答卷的最后,赵老师用红色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笔试部分进步明显,基础扎实。开放题的思路,一如既往地,是全队的亮点。夏初,你的计算机思维,己经成为了我们团队不可或缺的优势。”
几乎是同时,我们五人的QQ讨论组里,也因为这份成绩而热闹了起来。
文静,那个总是追求最快解题速度的骄傲女生,在群里发了一句:“夏初,最后一道题要不是你,我们估计都得扣很多分。”
连一向沉默的张悦,也跟着发了一个表示“赞”的表情。
我看着屏幕上队友们的认可,又看了看赵老师那段评语,眼眶,再一次,不受控制地了。
我不再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吊车尾”了。我用一个暑假的艰苦努力,用那条孤独的“第三条战线”,为自己,赢得了“战友”的身份。一个拥有独门武器的、真正的战友。
暑假结束了。我收拾好行囊,准备返回学校,迎接高二的到来。
就在我关上电脑前,那个黑色的头像,忽然闪动了起来。不是回复,而是一条主动发来的消息。
“开学了。国赛的准备,要进入新阶段了。加油。”
我的心脏,因为这句简单的、没有任何多余情绪的鼓励,而漏跳了一拍。我仿佛能看到,在遥远的滨海市,那个清瘦的少年,也正和我一样,准备着迎接新的、共同的挑战。
我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下回复。
“嗯,一起加油。”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