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综合考核的那个下午,阳光很好,可科技楼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却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冰冷的紧张。我们这十几个为了最后五个名额而战的竞争者,间隔着坐开,每个人都像一座沉默的孤岛。
第一部分,三个小时的笔试。
当试卷发下来时,我的心跳反而平复了许多。我迅速地浏览了一遍所有题目,心里立刻有了底。我按照既定的策略,先将那些自己有十足把握的基础题和中档题,稳稳地、滴水不漏地全部拿下。
而后,我才去挑战那些看起来就异常复杂的压轴题。我尝试着,用自己那套“先讲故事,再选工具”的方法去解构它们。有一道题,我成功了;而另一道涉及复杂电磁场的题目,在尝试了十分钟后,我果断地放弃了。我知道,在解题技巧和速度上,我与文静她们,依然存在着差距,恋战,只会让我得不偿失。
三个小时结束,交上答卷时,我的心里很平静。不好不坏,正常发挥。我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但也知道,想靠这份笔试成绩脱颖而出,绝无可能。
真正的决战,在下午的第二部分。
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回到了教室。赵老师亲自给我们发下了第二部分的试卷。那是一张很薄的纸,上面只有一道题。
题干很长,大意是:这里有一份模拟银河系某个天区生成的、包含了数百万个天体在千年尺度下的运动轨迹数据。数据混杂,包含了恒星、白矮星、行星等各种天体。要求是:请设计一个最高效、最可靠的研究方案,从这份浩如烟海的“数字星空”中,筛选出所有可能的“褐矮星”的踪迹,并阐述你的方案原理和步骤。
当我看清题目时,我听到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我抬起头,看到大部分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和我当初在实验室里看到那个“费米问题”时,如出一辙的茫然与无措。筛选数百万个数据点?这己经完全超出了纸和笔的能力范畴。
我看到许多人,在短暂的震惊后,开始拿起笔,奋笔疾书地写着褐矮星的物理性质、探测原理等大段的理论阐述,试图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去填满这张空白的答卷。
而我,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心脏,却不可抑制地狂跳了起来。
这不是一场考试。这分明是,命运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礼物。
我没有急着动笔。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物理公式,而是那个寒假里,我在电脑屏幕前,写下的一行行C语言代码,是那些关于循环、判断、文件读写的“咒语”。
再睁开眼时,我的眼神,己经变得无比清澈和坚定。
我拿起笔,在答卷的最上方,写下了我的方案标题:《一种基于计算机筛选与模式识别的褐矮星搜寻策略》。
紧接着,我用清晰的逻辑,设计出了我的“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数据预处理与初步筛选。 我详细阐述道:“首先,编写一个程序,利用for循环,遍历数百万个数据点。在循环内部,利用if判断语句,根据褐矮星己知的物理参数(如质量范围在木星的13倍到80倍之间,表面温度低于2500K等),对数据进行第一轮粗筛,将符合条件的候选天体数据,输出到一个新的、规模小得多的文件(didates.txt)中。” 在这一步的末尾,我甚至用最简洁的语言,写下了核心算法的伪代码。
第二步:候选目标的轨迹分析与模式识别。 “在完成初步筛选后,候选目标的数量将大大减少。此时,再编写一个程序,专门读取didates.txt文件。对每一个候选目标,分析其在千年尺度下的运动轨迹,并与己知的、稳定的行星或恒星轨道模型进行比对。将那些轨迹异常、不属于任何稳定系统的目标,作为重点嫌疑对象,再次输出(suspects.txt)。”
第三步:可视化呈现与物理校验。 “最后,将重点嫌疑对象的运动轨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成动态轨迹图。由人工(物理学者)对这些轨迹图进行最终的校验和分析,以确认其是否符合褐矮星的运动特征。”
我的答案里,几乎没有大段的理论堆砌。它不像一份物理答卷,更像一份清晰、严谨、可执行的工程蓝图。
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考试结束的铃声,正好响起。
我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但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信。
我走出考场,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我看到不远处,文静正和几个同学,激烈地讨论着她们所写的那些关于褐矮星形成理论的猜想。
我没有加入她们。我只是一个人,安静地,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我不知道,我这份独一无二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答案,最终能得到多少分。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成为那五分之一的幸运儿。
但这些,在这一刻,似乎都己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这场决定命运的最终决战里,我没有试图去模仿任何人,没有试图去变成一个我自己不擅长的样子。我只是用尽了全部的力气,淋漓尽致地,打完了这一场属于我自己的战争。
这就够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