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组将那份关于“球状闪电”的研究报告,在兴趣小组的集会上进行公开展述后,引起了意料之外的轰动。
当其他小组还在展示基于理论推导的、略显单薄的猜想时,我们所呈现的,是经过上万次数据筛选后得出的、清晰的统计规律和一整套详实的物理模型。我们的结论,拥有无可辩驳的数据支撑。
尤其是当我上台,向所有人展示那个简陋但高效的筛选程序,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计算机思维”时,我看到台下那些顶尖学霸们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混杂着惊讶、不解,甚至是一丝敬畏的神情。
那一天,赵老师没有对我们的物理模型本身做过多点评,而是将我们小组的报告,作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范例,向全体成员进行了展示。
“……夏初同学和她的小组,为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堂非常重要的课。”赵老师在总结时说,“那就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所有你能掌握的工具,去解决你面前的问题。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远比你多背几个公式要重要得多。”
这一次,来自赵老师的公开表扬,不再是匿名的。当我的名字清晰地回响在实验室里时,我收获的,是所有人毫无保留的、认可的目光。
从那以后,我在小组内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不再是那个跟在别人身后,奋力追赶的“小透明”,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不可或DENIED的“技术核心”身份,与张悦、文静她们,形成了优势互补的高效团队。
我们开始习惯于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遇到任何复杂问题时,张悦和文静负责构建最前沿的物理蓝图,而我,则负责用我那日益熟练的编程能力,为她们的蓝图,提供数据和运算上的支持。我们三个人,像三个咬合在一起的、功能各异的齿轮,带动着整个小组,开始高效地运转起来。
时间飞逝,转眼学期己近尾声。那个所有人都悬着一颗心在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同学们,”赵老师在一次数周的训练后,神情严肃地宣布,“省赛的报名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学校有五个正式参赛名额。下周,我们将进行最后一次综合能力考核,以确定最终的五人名单。”
空气,在那一瞬间,仿佛凝固了。
“考核分两部分。”赵老师继续说道,“第一部分,是三个小时的闭卷笔试,难度和之前的选拔考试相当,旨在考察大家的理论基础和解题能力。第二部分,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设计题,没有标准答案,考察大家在面对未知问题时的分析、建模和创新能力。”
这个考核方式,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终极的考验。而对我,则意味着一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命运的裁决。
我的优势和劣势,都将在这次考核中,被毫无保留地放大。我的笔试解题速度,可能依旧比不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刷题高手;但我那独特的、在一次次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计算机思维”,却又可能在第二部分里,为我赢得一线生机。
最后的冲刺阶段,兴趣小组的每个人都像拉满了的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文静和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几乎是成宿成宿地泡在自习室里,进行高强度的模拟考试训练。
我也在拼尽全力。只是我的战场,分成了两块。白天,我啃着最难的物理竞赛题集;晚上,我则在电脑前,完善着我的小程序,学习着更高级的算法。
考试前夜,孟梦看着我布满血丝的眼睛,心疼地对我说:“夏初,你……真的能行吗?又要拼笔试,又要弄那些电脑的东西。”
我看着她,又看了看我电脑屏幕上,一边是复杂的受力分析图,另一边是密密麻麻的代码窗口,忽然笑了。
“我也不知道,”我轻声说,“但我知道,如果只比考试做题,我可能永远也追不上他们。可现在,我有了我自己的武器。”
是的,这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武器。虽然它才刚刚锻造完成,甚至还带着许多瑕疵,但它是我倾注了所有心血和热爱,为自己打造的。
明天,就让我带着它,去迎接那场最终的、决定命运的战斗吧。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