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报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我的心态变得前所未有的踏实。我不再因为追不上张悦她们的思维速度而焦虑,而是专注于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地,将物理这座大厦的地基,夯得更深,更牢。
随着期末临近,兴趣小组的训练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阶段。赵老师不再满足于给我们布置开放性的思考题,而是开始像正式上课一样,拿着教材和讲义,为我们系统地讲解那些远超高中课本的竞赛知识。从热力学到光学,再到电磁学,每一个专题,都像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我学得依旧很吃力,常常为了一个概念,要在图书馆耗上一个周末。但我那套“先理解,再复述”的笨办法,加上在小组报告中锻炼出的信息整理能力,竟让我勉强能够跟上大部队的节奏,没有被落下。
十二月初,在一个寻常的训练日,赵老师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精神一振的消息。
“为了让大家找找实战的感觉,我联系了市三中,”他靠在实验桌上,笑着说,“下周末,我们去他们那儿,搞一次物理竞赛交流友谊赛。”
市三中!
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立刻想到了林晓月。能以这样一种全新的身份,去到好友的学校,让我感到一种奇妙的、混杂着紧张与期待的情绪。
这个消息,也让整个兴趣小组都兴奋起来。这是我们成立以来,第一次的集体“远征”,每个人脸上都写着跃跃欲试。
备战的一周里,赵老师给我们发了好几套往年其他地市交流赛的题目。我们小组再次聚在一起,共同研究。这一次,我不再是那个只能旁听的“隐形人”。在张悦和另外两位组员攻克那些最艰深的难题时,我主动承担了所有题目的归纳和分类工作。
我将所有题目按照知识板块和解题思想,重新进行编排,制作了一份详尽的“题型-知识点”对照索引,并附上我自己对每一类题目核心考点的理解。当我把这份“备战手册”分享给组员时,那个戴眼镜的男生,由衷地感叹了一句:“夏初,你简首就是我们的‘后勤部长’兼‘政委’!”
连一向言语珍贵的张悦,在看完我的笔记后,也认真地说:“你整理的这个,很有用。谢谢。”
周六上午,我们十几个组员,第一次作为“市一中物理兴趣小组”这个整体,坐上了前往市三中的校车。大家穿着统一的校服,脸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故作镇定的严肃,心脏里却都揣着一只上蹿下跳的兔子。
车窗外,熟悉的街景飞速后退。我忽然觉得,我们不像去比赛,更像是一群即将踏上战场的、年轻的士兵。
到了市三中,林晓月早己在校门口等我。她看到我,兴奋地冲过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又有些敬畏地看了看我身后那群看起来就“不好惹”的学霸们,小声对我说:“夏初,你现在好厉害啊!都代表学校出来比赛了!”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交流赛在一个多媒体大教室里举行。我们和市三中的兴趣小组成员分坐两侧,气氛友好但又充满了竞争的张力。
比赛的形式,是现场公布三道大题,两校各派出三名同学上台,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解答。我自然没有成为那三名主力之一。张悦、文静和另一位实验班的男生,代表我们学校,站到了讲台上。
我就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们。
当第二道题公布时,是一道极其复杂的、关于非纯电阻电路的综合题。台上的张悦和文静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显然,这道题的切入点非常隐蔽。
我看着题目,心里也飞速地思考着。忽然,我发现,这道题的电路结构,和我为备战而整理的“备战手册”里,一道关于“等效电源”的难题,其核心思想惊人地相似。
就在台上的气氛陷入胶着时,赵老师给了我们台下同学一个讨论和提示的机会。
我们小组立刻围在了一起。在我身边的那个男生还在尝试用基尔霍夫定律去分析,我却鼓起勇气,轻声但清晰地说道:“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左边这个复杂的混联部分,简化成一个‘戴维南等效电路’来处理?我记得我们做过一道类似的题,关键就是等效模型的转换。”
我的话,像一道微弱的光,瞬间点亮了他们的思路。
张悦立刻反应过来:“对!等效电源!这样一来,外电路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纯电阻电路!”
我们迅速将这个思路,通过纸条递给了台上的队友。几分钟后,文静便在黑板上,用清晰的逻辑,完美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那一刻,我坐在台下,看着队友在台上绽放光芒,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和自己解出难题时截然不同的、属于团队的喜悦和骄傲。
交流赛最终以我们市一中略胜一筹而告终。回程的校车上,大家都在兴奋地复盘着刚才的比赛,气氛热烈而融洽。
我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陌生的街景,心里却无比开阔。这一次的“远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世界,不再仅仅是307宿舍、高一(七)班和那个小小的兴趣小组了。
它第一次,延展到了这所学校之外,延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充满了对手与战友的、真正的竞技场上。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