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遥远的重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9章 遥远的重叠

 

我在兴趣小组里的那次发言,像一颗被投进深潭的石子,虽然微小,却打破了原有的死寂。

在那之后,组员们,尤其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在讨论时,偶尔会停下来,问一句我对某个基础概念的看法。虽然我依旧是追赶者,但至少,我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隐形人”了。

这种微小的认可,给了我巨大的动力。

很快,赵老师布置了第一次正式的小组任务——撰写一份关于“球状闪电形成机制的物理模型探讨”的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甚至在学术界都尚无定论的课题。

我们小组再次聚在一起讨论分工。张悦和另外两位男生,理所当然地承担了构建数学模型和理论推演的核心任务。当讨论到谁来负责最繁琐、也最基础的背景资料搜集和文献综述时,我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把这个任务揽了下来。

“我……我对这个课题的背景知识还不太熟,”我看着他们说,“资料查找和整理的部分,就交给我吧。我会把所有相关的理论和前人研究,都整理出来。”

他们都有些意外,但没人反对。张悦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我知道,他们或许觉得这是个“脏活累活”,但对我而言,这却是一个能让我系统地、从零开始梳理知识体系的绝佳机会。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几乎是“长”在了图书馆里。除了上课和睡觉,我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物理类书架和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里。我不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还学会了使用学校的数据库,去查找国内外的一些相关论文和研究。

为了给我们的报告寻找一些参考范例,我特意登录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官方网站,想看看往届获奖团队的研究报告是怎么写的。

那是一个设计得有些过时的网站,但资料却很齐全。我点开了上一届的竞赛获奖名单,那是一份长长的、用宋体字打印出来的PDF文件,罗列着所有获奖者的名字、学校和奖项等级。

我的目光,在那些陌生的名字和学校之间,机械地、有些疲惫地扫过。我的目的,只是想找几个报告的题目,作为我们选题的参考。

我从三等奖,一路看到二等奖。就在我准备关闭页面时,我的鼠标,鬼使神差地,向上滚动了一下,停在了一等奖的区域。

然后,我的整个世界,仿佛在那一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在一等奖的名单里,我看到了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字:季川。

我的呼吸陡然一滞,握着鼠标的手,僵在了半空中。我几乎以为是自己眼花了,连忙凑近屏幕,一个字一个字地确认。

姓名:季川。单位:滨海市第二中学。指导教师:顾景明。

不会错的。

那个在我记忆里,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画画的少年;那个会在下雨天,默默为我撑起半边雨伞的同桌;那个因为家庭变故,而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整整五年的季川……

他的名字,竟然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无比耀眼的方式,重新撞进了我的生命里。

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

这几个字,和那个沉默、内向,甚至有些忧郁的童年身影,形成了如此巨大而强烈的反差,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他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个曾经和我一样,为初中的数学题而烦恼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这样一个我需要仰望的高度?

我迅速地关掉了那个网页,心脏却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攫住,狂跳不止。我下意识地环顾了一下西周,阅览室里很安静,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失态。

这个发现,像一个巨大的秘密,被我小心翼翼地、严严实实地藏进了心底。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孟梦。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描述这种复杂的心情——震惊,遥远,怀念,还有一丝连我自己都理不清的、奇特的联系感。

那天晚上,我回到宿舍,重新打开了我们小组的研究报告文档。

我看着屏幕上那些关于等离子体、关于磁约束的复杂名词,第一次,没有感到畏惧。

我忽然有了一个新的目标。

追赶上文静和张悦,似乎己经不再是那么重要了。我真正想做的,是想知道,那个叫季川的少年,他所看到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我想有一天,能够不再是这样,隔着万水千山,隔着一道长长的获奖名单,去仰望他的名字。

我想有一天,能和他站在同一个领域里,平等地,和他讨论着同一个问题。

这个念头,比任何老师的鼓励,任何同学的认可,都更加清晰,更加有力。它像一颗被悄然点燃的恒星,在我内心深处,开始释放出持久而安静的光和热。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