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追赶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8章 追赶计划

 

回到宿舍,李思琪和孟梦正围在一起看一张新买的歌星海报。看到我进来,孟梦关切地问:“怎么样?第一天集会。”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翻涌着各种复杂的情绪,最终却只是化作了一个有些勉强的微笑:“挺好的。老师讲了些要求,大家也都……好厉害。”

我没有说出那个“费米问题”,也没有描述我在那三十分钟里感受到的、令人窒息的无力感。我第一次,选择不将自己的挫败向孟梦倾诉。因为我知道,这一次,安慰和鼓励并不能解决问题。我需要独自面对的,是一场硬仗。

那一晚,熄灯之后,我破天荒地没有看书。我躺在黑暗里,睁着眼睛,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复盘着那场让我无地自容的讨论。我清晰地意识到,我的短板,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深度,更是思维的速度、广度,以及将想法迅速转化为逻辑语言的能力。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摸黑打开了我的小台灯。光线很弱,但我却感觉前所未有的清醒。我翻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标题:《物理竞赛追赶计划》。

这是一个近乎严苛的、为我自己量身定制的“反击”蓝图。

第一项:知识深度。我规定自己,从明天起,每天必须独立完成至少一道全国竞赛的真题。无论花多少时间,无论过程多痛苦,都必须攻克它。

第二项:思维广度。光靠课本和老师是不够的。我决定,要去订阅一两种国内最核心的物理学期刊杂志,哪怕只能看懂摘要,也要强制自己去接触最前沿的物理思想。

第三项:思维速度与表达。不再满足于“看懂”。从今往后,每学完一个重要的章节或概念,我都要尝试在草稿纸上,用自己的语言,将它复述、讲解出来。只有能清晰地讲给“别人”听,才算真正掌握。

最后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一项:补足工具。我翻出学校的选修课课表,用红笔,在“微积分初步”这门课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我决定,从下周开始,牺牲午休时间,去旁听这门课。

制定完这个计划,天己经蒙蒙亮了。我没有丝毫困意,反而有一种悲壮的、即将踏上征途的兴奋。

接下来的日子,变得纯粹而艰苦。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苦行僧,严格地执行着我的计划。我会在深夜的被窝里,打着手电,默念着对某个定理的复述;我会在午饭后,匆匆扒拉几口饭,就跑去数学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一边消化着食物,一边消化着那些关于极限和导数的、天书般的概念。

一周后,在第二次兴趣小组集会前,赵老师通过邮件,给所有人布置了一份阅读任务——一篇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英文论文摘要。

我花了两天时间,几乎翻烂了半本英汉词典,才勉强将那篇摘要翻译、并理解通透。其中的痛苦与煎熬,不足为外人道。

第二次集会,依旧是在那个熟悉的实验室。当赵老师让大家就“熵增原理”展开讨论时,我依旧感到紧张。

我们小组的讨论,仍然由张悦和另外两位同学主导。他们的语速和思维,依旧让我望尘莫及。我只能握紧笔,努力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们的要点,拼命地跟上他们的节奏。

就在他们为了一个关于“熵”在孤立系统和开放系统中表现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争论的核心,似乎忽略了我在那篇论文摘要里看到的一个微小却关键的前提。

那个被我用红笔划出来,并且复述了不下十遍的前提。

我的心脏开始狂跳。我看到一个机会,一个或许可以让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机会。

“那个……”

我鼓起了毕生的勇气,发出了微弱的声音。

讨论声停了下来,三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

我的声音有些发颤,但还是努力地把话说清楚了:“我觉得……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前提条件。我记得那篇论文的摘要里专门提到,‘熵增原理’的不可逆性,是建立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它描述的是一种宏观的、大概率的趋势,但在微观层面,理论上是存在熵减的‘涨落’的……”

我说完,实验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那个戴眼镜的男生拿起自己的阅读笔记,迅速地翻看着,几秒钟后,他抬起头,有些惊讶地看了我一眼:“……她说得对。摘要最后确实提到了‘涨落’这个概念,我把它看漏了。”

一首没有说话的张悦,也抬起了头。她没有看那个男生,而是看向我,那双总是像深潭一样平静的眼睛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

然后,她朝我,非常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煎熬,仿佛都在这个小小的点头示意中,得到了回报。

我依然不是这场讨论的主角,我的发言微不足道。但这却是我在这条艰苦的追赶之路上,迈出的、第一个无比坚实的脚印。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