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遇见自己
这天上午,连弟的工作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咨客——李来晓。当来晓踏入工作室的瞬间,连弟仿佛在照镜子,两人都姓李,同年同月出生,身高体型也极其的相似。在家中都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弟弟,且父母姐弟老公孩子的年龄相同。小时候,都是母亲带着西个孩子在农村生活,家庭氛围也极为相似:母亲强势,掌控着家中大小事务,父亲性格随和,更多时候选择默默包容。不同的是连弟的父亲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而来晓的父亲是县城一家工厂的工人。来晓生的是儿子,连弟生的是女儿。
来晓坐在咨询室柔软的沙发上,双手交握,手指无意识地相互揉搓着,眉头紧蹙,眼神中满是纠结与痛苦。她轻声开口,诉说着自己的苦恼:“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没办法发自内心地爱我的母亲,甚至一想到要和她相处,心里就充满了抵触,那种压抑感让我喘不过气来。”
来晓回忆起最近几年的生活,就像被一团浓重的乌云笼罩着。对母亲的复杂情绪,如同一根刺,深深地扎在她的心里。她坦言,回娘家不是温馨的团聚,反而成了一项沉重的任务,每次去之前,内心都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
第一件让她难受的事,便是母亲强行送东西的行为。父母与弟弟一家同住,母亲总是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支配家中的物品送给来晓。那些东西,有的是弟弟弟媳购置的,有的是别人送给父亲的礼物,母亲却从不考虑来晓是否需要、是否喜欢。来晓曾多次耐心地和母亲沟通:“妈,您这样做不太好,会引起家庭矛盾的,弟媳知道了心里会有想法,我和她以后还怎么相处呀?”可母亲却一脸满不在乎,语气强硬地回应:“这家里的东西,只要进了门,我就有权决定怎么处置,哪那么多讲究!”
她排斥母亲送她东西,表面上是因为怕引起家庭矛盾,在来晓的潜意识里,母亲送东西的行为,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试图将她牢牢控制住。她觉得,一旦接受了这些东西,就仿佛欠下了母亲的债,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安排。
然而,当她拒绝时,母亲脸上那瞬间浮现的失落表情,又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痛着她的心,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愧疚与自责,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她痛苦不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操控的表现,母亲通过给予物品,让来晓产生心理上的负债感,从而达到对她的某种控制。
第二件让来晓难以承受的事,是每次离开娘家时母亲的送别。只要来晓一拿起车钥匙,母亲就会立刻紧张起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就要走吗?”那语气和眼神里,满满的都是不舍,仿佛来晓要远行多年才能归来。实际上,他们住得很近,来晓就算再忙,顶多隔两天就会来一次,有时甚至一天来一趟。
母亲总会坚持送她到楼宇门口,看着她骑上电瓶车,嘴里不停地嘱咐:“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别着急。”这些关切的话语,在来晓听来,却像是沉重的枷锁。即使她己经走出很远,还能看到母亲站在原地,伸长脖子张望着,嘴里还在喃喃自语。
这一幕,让来晓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她不断地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陪母亲的时间太少了?我是不是太不孝顺了?又一次无情的抛弃了母亲。”
陪母亲聊天,也是一种煎熬。母亲每次聊天的开场白几乎都是:“小区里都没有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没人陪我说话、陪我玩,我每天都过得好寂寞啊。”在来晓听来,这分明是母亲在变相指责她没有尽到陪伴的责任。尤其是当母亲得知她和朋友逛街、出游后,那种暗含不满的语气,更是让来晓如坐针毡。
而且,在聊天过程中,母亲总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论事情的对错。只要来晓提出不同的看法,母亲就会觉得这是对她的背叛,立刻板起脸,语气也变得冷漠起来。这种沟通模式,让来晓在和母亲相处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期的压抑,让她对回娘家这件事愈发恐惧。
疫情期间,大家都被封控在家一个月。得知这个消息时,来晓内心竟涌起一阵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不用去娘家了,可以暂时不用面对那些让人窒息的场景了。”解封后,各个小区自行管控,来晓甚至给母亲打电话撒谎,说自己所在的小区仍然不让出门,就这样又拖延了一周。首到实在找不到借口,她才硬着头皮去了娘家。
最近两年,母亲给来晓打电话的频率越来越高。电话里,母亲总是围绕着两件事:“忙不忙啊?什么时候回家吃饭?”“我今天蒸了包子/包了水饺,给你送过去吧?”这些看似充满关爱的话语,却让来晓内心五味杂陈。她能感受到母亲的牵挂,可同时,一种难以言说的压力也如影随形,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在母亲送的所有东西里,最让来晓抗拒的就是水饺。那些水饺皮厚馅少,咬一口下去,寡淡的味道让人难以下咽。每次带回去,它们都只能静静地躺在冰箱里,首到过期。
当来晓将这些过期的水饺丢弃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她知道,这些水饺是母亲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个个亲手包出来的,每一个都承载着母亲的爱。可她实在无法违背自己的味蕾,强迫自己去享用。
来晓无数次想鼓起勇气,坦诚地告诉母亲自己不喜欢吃这些水饺,可话到嘴边,又被她硬生生地咽了回去。她仿佛己经看到了母亲听到这番话后,那伤心失落的表情,仅仅是这个想象中的画面,就足以让她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仿佛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
于是,她只能强颜欢笑,违心地回应母亲:“好吃,娘,您包的水饺可香了!”然而,这个善意的谎言却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开端。不出两天,母亲的电话就会再次响起:“水饺我又包好了,你过来拿,还是我给你送过去?”
渐渐地,水饺成了来晓的噩梦。每次打开冰箱,看到那一袋袋“妈妈牌水饺”,她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失落的眼神,心口像是被人重重地击打了一下,生疼生疼的。
偶尔,来晓也会自己动手包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水饺,可刚吃一口,愧疚感便如汹涌的潮水般将她淹没。
她想到母亲每次做了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而自己包饺子时,却没有第一时间想到母亲,这种强烈的对比,瞬间将她享用美食的好心情击得粉碎。
起初,来晓包了水饺或做了美食,也会满心欢喜地给母亲送去,期待着能得到母亲的夸赞,看到母亲开心的笑容。可母亲的回应却总是让她失望:“我们牙不好,吃不了,你拿回去吧。”或者“我们吃不了这么多,你带回去给孩子们吃”。母亲只留下一点,其余的又让来晓带回去。
一次次满怀期待地去,又一次次失望而归,来晓的热情逐渐被消磨殆尽,甚至连做美食的欲望都没有了。
很长一段时间了,来晓一首被自责和不配得感深深折磨。无论是享用美食、购买新衣,还是外出旅游,父母的身影总会不自觉地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吃着父母没尝过的美食时,她会想:“我爹娘都没吃过,我怎么咽得下去?”
买了价格稍贵一点的衣服时,她又会自责:“我都没给爹娘买过这么贵的衣服,自己倒先买上了,我真是太自私了。”
去父母未曾去过的地方旅游,她更是满心愧疚,觉得自己只顾着享受生活,没有尽到应尽的孝心。
这些想法如跗骨之疽,时刻缠绕着她,让她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个“不孝女”。
因为积压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来晓的身体也开始发出警报,牙疼得厉害,她不得不去看牙医。本以为看牙医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却没想到,竟然让她的情绪破防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