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略显保守的小城,连弟的心理工作室在最初的日子里,门可罗雀。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还深陷在“精神异常”的刻板印象里,在大多数人眼中,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等同于给自己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
这种陈旧观念,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那些真正需要心理援助的人拒之门外。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主动提出想要找心理咨询师疏导情绪时,一口回绝,觉得孩子不过是在无病呻吟,小题大做。
连弟记得那个午后,工作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个高二的学生。他身形高高瘦瘦,模样颇为帅气,只是整个人蔫头耷拉脑,毫无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着。他妈妈瞒着爸爸和老师带他来做疏导的,因为他不堪学业重负,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念头。
这孩子其实优秀得让人瞩目,中考时,他以全县第二十六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跻身只招收前三十名的“火箭班”。进入高中后,他也从未松懈,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成绩一度攀升至全级部第九名。
然而,这一次考试,他却意外考到了级部第三十一名。这个成绩,如同一记重锤,将他彻底击垮,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自觉无颜面对老师和同学,甚至恐惧回到学校。
他的妈妈,乍一看,是个思想颇为开明的女性。她说自己和丈夫无力疏导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即便在丈夫和老师都对她的想法嗤之以鼻时,她依然坚定地带着孩子,来到了连弟的心理工作室。
在咨询过程中,她极为配合连弟的工作,连弟让她回避,她便默默退到一旁;连弟叮嘱她不要过问孩子咨询过程中的信息,她也严格遵守,一句都未曾多问。
连弟深知建立信任是心理咨询的关键,她轻声告诉小伙子:“在这里,你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虑。”
“未经你的同意,我不会向任何人透露我们的谈话内容,包括你的妈妈。”
小伙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又带着些许谨慎,问道:“也包括我妈妈吗?”
连弟坚定地点点头,再次强调:“是的,保密是我的职责所在。”
在接下来长达两个小时的沟通中,连弟运用倾听、共情等专业技巧,一点点走进小伙子的内心世界。
原来,他的压力主要源自妈妈和同学妈妈之间无形的攀比。他和那个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一首同班,同学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生活。两家住得近,平日里接送孩子也常互相帮忙,两位妈妈因此走动频繁。
由于两个孩子都极为优秀,成绩不相上下,每次考试后,两位妈妈总会通电话询问成绩,暗自较量。
这一次,他的成绩大幅落后于同学,强烈的羞耻感让他觉得自己让妈妈丢了面子。
谈及童年经历,小伙子的神情愈发黯淡。在他的记忆里,妈妈脾气急躁,对他要求极为严苛。从小,妈妈就反复在他耳边念叨家里没钱,唯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挣大钱。
那时,父母总是争吵不断,小小的他,常常夹在中间,充当和事佬,整日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他唯有拼命学习,看到父母因别人羡慕自家孩子优秀而露出满足神情时,他才觉得自己做对了。他害怕有一天,父母也像同学的父母一样分道扬镳,自己也会陷入破碎的家庭。
连弟决定采用多种专业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小伙子疏通内心的堵塞。她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小伙子重新审视自己对成绩和攀比的认知。
“你觉得一次考试成绩,就能定义你的价值吗?”“
“和同学的比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些问题,如同一束束微光,渐渐照亮了小伙子内心的黑暗角落。
随后,连弟引入沙盘疗法。在那个小小的沙盘中,小伙子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小心翼翼地摆放着沙具,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故事。连弟在一旁静静观察,从沙盘中人物的位置、场景的布置,解读着小伙子潜意识里的情感与冲突。
通过对沙盘的分析与探讨,小伙子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
紧接着,连弟又让小伙子进行绘画。一张白纸,几支彩笔,小伙子开始肆意挥洒内心的情绪。他画了一座被乌云笼罩的城堡,城堡里的小人孤独地站在窗前,望着远方。连弟引导他描述画作,在这个过程中,小伙子的情绪彻底决堤,压抑许久的痛苦、焦虑与不安,如洪水般倾泻而出。
连弟耐心倾听,适时给予安慰与引导,帮助他首面内心的创伤,释放积压己久的负面情绪。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疏导,小伙子的神情渐渐放松,原本黯淡的眼神也有了一丝光亮。
最后,连弟轻声问道:“你需要我告诉你妈妈,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到你吗?”
小伙子思索片刻,缓缓说道:“其实,这几年妈妈通过学习,己经改变了很多,她真的是个好妈妈。我想,只要我自己能做到不和同学攀比就好了。”
小伙子离开时,整个人焕然一新。他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仿佛那个被阴霾笼罩的少年从未存在过。
妈妈看到儿子的巨大变化,眼眶泛红,对连弟感激涕零,并欣然接受连弟的建议,决定彻底放下与他人攀比的心态,专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个月后,连弟的工作室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寻求心理疏导。
原来,那个小伙子回到学校后,如同换了一个人。他积极阳光的学习态度,让他的成绩进步飞速。班主任老师对此十分诧异,小伙子便将妈妈带他做心理疏导的事情和盘托出。
这个消息在火箭班老师之间口口相传,很快,整个学校都开始重新审视心理疏导的意义。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纷纷主动找到连弟,虚心请教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连弟的“点亮心灯”工作室,终于在小小的县城站稳了脚跟,一步一步走向正轨。每一次看到那些曾经被阴霾笼罩的孩子,在自己的帮助下重新找回阳光与自信,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