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暑气蒸得青石板路发烫。张齐身着素色锦袍,站在韦氏旧宅上,望着眼前杂草丛生的废宅。
断壁残垣间,残破的匾额半掩在荆棘中,剥落的朱漆如同凝固的血迹,诉说着李傕郭汜之乱的疮痍。
“将军,韦公到了。”亲卫的通报惊醒了沉思中的张齐。
张齐转身,见韦端正带着几个老仆拾级而上,衣摆拂过丛生的野蒿,腰间的孝廉符节在阳光下更加明亮。
“休甫先生,这便是韦氏旧宅?”张齐抬手示意,目光扫过颓圮的门庭。
韦端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昔日韦氏族人曾在此研习《周礼》,李傕郭汜之乱,这里被付之一炬。”
他忽然驻足,转身望向张齐:“将军若要在此建书院,需推倒重建。”
张齐却摇头,指尖抚过斑驳的廊柱:“不必。残垣可鉴兴衰,断壁能醒世人。”
他转头望向韦端,眼中闪过锐意,“某欲仿太学制,却不循旧规——经史之外,更设农工、兵法、器械诸科。先生可曾想过,让冶铁匠与儒生同桌论道?”
韦端的瞳孔微缩。他早知张齐不拘一格,却未料到竟要打破“君子不器”的传统。
眼前的少年将军俯身拔起一丛荆棘,随手递给随行的工匠:“此物可制篱,亦能入药。世间万物,皆有用处,何况人乎?”
三日后,韦氏旧宅上响起此起彼伏的斧凿声。张齐亲自督工,将倒塌的殿堂改造成环形讲学堂,残垣上的铭文被小心保留,与新砌的青砖相映成趣。
韦端送来的《书院条规》被刻在石碑上,首条“无分贵贱,唯才是教”的朱砂大字,在烈日下格外醒目。
长安书院的告示一经贴出,长安百姓便围得水泄不通。寒门士子攥着磨破的竹简,世族子弟带着家传典籍,甚至有羌人少年背着冶铁工具前来。
张齐特意站在榜前,看着一个衣不蔽体的少年用炭笔在地上默写书古籍,当场命人赐他青衿,编入书院。
“将军!”胡车儿上前,甲胄上沾满木屑——他刚从工地赶来,“杜公说,愿将族中子弟送来书院。”
张齐点头,目光落在正在搬运木料的韦氏子弟身上。这些曾高傲的世族少年,此刻与寒门学子混在一起,虽面色不虞,却无人敢违逆家规。
张齐忽然轻笑,对身旁的韦端道:“先生可知道,我为何坚持让世族子弟与寒门同堂?”
韦端捋须沉吟:“将军欲以书院为炉,熔铸关中人心。”
“正是。”张齐望向正在搭建的观星台,工匠们正按照西域传来的浑天图校正方位。
“李傕郭汜毁了太学,却毁不了人心向学。如今杜氏献农书,韦氏献宅,我便建一座让羌汉学子共研耒耜、让世族寒门同论兵法的书院。”
七月流火,书院的第一间讲堂落成。韦端题写匾额,狼毫饱蘸金粉,在黑漆木匾上落下“长安书院”西个大字。
讲堂内,张齐正与羌人冶铁匠讨论高炉改良,李儒则在指导学生绘制关中舆图,墨香混着铁锈味,在暑气中酿成独特的气息。
开院那日,长安书院挤满了百姓。张齐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见台下有白发苍苍的老儒,有缠着羊毛护腕的羌人青年,还有抱着算盘的商队子弟。
“诸位!”张齐的声音穿透热浪,“昔日关中,因乱而衰;今日书院,因治而兴。无论你是耕夫、匠人,还是士族子弟,只要符合要求,便可在这里求学。”
张齐抬手指向讲堂,“农科教你深耕细作,工科教你铸剑为犁,兵科教你排兵布阵——长安书院,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却有个世族子弟突然站出,腰间玉佩叮当作响:“将军,书院既授兵法,可会教《孙子》《六韬》?”
张齐认出是杜氏旁支杜宁,笑道:“自然会教。但我还要加一课。”
张齐指向远处正在修筑的屯田工事,“实地推演。农科学生随张都尉(张既)下田,工科学生进冶铁坊,兵科学生随赵将军(赵云)习骑射。纸上谈兵者,不配握剑;不知稼穑者,不配治民。”
杜宁的脸涨得通红,却见杜畿从人群中走出,朝他喝道:“还不退下!将军之教,正是我杜氏复兴之机。”
杜畿转身向张齐一揖,“族兄子弟狂妄,望将军海涵。杜氏愿将族中藏书阁半数典籍捐给书院,助将军培养治世之才。”
张齐亲手扶起杜畿,瞥见角落有个年轻人正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兵器图。他走过去,见图中是改良的弩机,扳机处多了个铜制卡槽:“你叫什么名字?”
“蒲元,扶风匠人之后。”年轻人低头,声音发颤,“父亲曾为李傕造箭,被斩于郿坞。”
张齐蹲下身,指尖划过图纸:“你可愿进工科?我让人送你去见冶铁坊的老师傅,若能造出这样的弩机,我便赐你工曹的印信。”
蒲元猛地抬头,眼中泛起泪光。他不知道,这个蹲在尘土中的将军,竟会认真看待一个匠人之子的图纸。
当他郑重接过张齐递来的狼毫时,指尖触到对方掌心的老茧——那是握过横刀、扶过犁铧的手。
黄昏时分,书院的第一盏灯烛亮起。张齐站在观星台上,望着北斗星垂,忽然听见讲堂传来争论声。
几个羌汉学子正为“羌人是否可学《礼记》”争执,韦端的长子韦康正在调解:“《礼记》云‘礼不下庶人’,但将军说‘教无类’,我等为何不可?”
张齐轻笑,转身对身后的贾诩道:“先生,这才是书院的真正根基。”
老者捋须颔首:“将军以书院为器,熔铸关中民心;以人才为刃,斩断旧世枷锁。假以时日,关中必成天下之枢。”
夜风掠过,吹得“长安书院”的匾额吱吱作响。张齐望向灯火通明的讲堂,看见蒲元正跟着老匠学习淬火,杜宁在农科讲堂外偷学耒耜用法,还有个羌人少女向书院教习请教。这些身影交织成光,在废墟上勾勒出未来的轮廓。
长安书院正式开课。首批八百学生中,寒门子弟占六成,世族子弟占三成,另有一成是羌胡归附者和军队将士。
某日,他在工科看到蒲元改良的弩机试射,百米外的靶心应声而穿。年轻人擦着汗水笑道:“将军,卡槽加了青铜簧片,射速快了三成!”
张齐拍着他的肩膀大笑,忽然瞥见韦端站在门口,眼中闪过欣慰——这位关西大儒,终于认可了书院的“离经叛道”。
长安书院的炊烟升起,当天下大势在袁绍与曹操的对峙中暗流涌动时,这座位于韦氏旧宅的书院,正默默孕育着新的治世人才。
暮色中,张齐漫步在书院的回廊,听着学生们争论“屯田与军制”,看着工匠们在研究新的制造方法。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dbdee-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