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打开销路:闺秀的商业头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章 打开销路:闺秀的商业头脑

 

杨一手里捏着那块略显粗糙的“洁手膏”,心思活络起来。

东西是好东西,这点毋庸置疑。

但如何让清河县的潜在客户们也认识到这一点,并心甘情愿地掏腰包,才是关键。

她首先排除了普通百姓。

不是她瞧不起,而是以她这“洁手膏”的成本——主要是耗费的心力与时间,若卖得便宜了,她自己这关就过不去。

再者,寻常百姓家,怕是舍不得这般精细物什,一块皂角能用大半年。

目标客户,自然是那些不差钱的富户、官宦人家的女眷,或许还有些南来北往的行商。

这些人注重体面,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能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渠道呢?

杨一首先想到了杨清源。

她爹虽然是个“散财童子”,但在县衙里好歹也是一把手,总有些同僚。

那些同僚的夫人们,便是第一批潜在的“小白鼠”,哦不,是尊贵的体验官。

“爹,女儿做了些‘洁手膏’,想请您帮着问问相熟的几位大人府上,夫人们可愿试试?”

饭桌上,杨一夹了一筷子青菜到杨清源碗里,状似随意地提起。

杨清源正美滋滋地用着新“洁手膏”洗完手,感觉双手清爽滑腻,闻言一愣。

“一一,这……女儿家做这些,传出去怕是不好听。”

他眉头微蹙,觉得让女儿去推销东西,有失体统。

杨一早料到他会有此一说。

她垂下眼睑,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

“女儿只是想为家里分忧。爹爹也知道,咱们家……”

她没有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中的窘迫,杨清源岂会不知。

他叹了口气,女儿自大病一场后,确实懂事了不少,也……能干了不少。

“罢了罢了,为父帮你问问便是。只是,莫要强求。”

“谢谢爹爹!”

杨一眉开眼笑,立刻给杨清源又添了一碗饭。

除了父亲这条线,杨一也在琢磨自己的“闺阁社交”。

原主病歪歪的,估计也没什么手帕交。

她如今“病愈”,或许可以借着拜访或者被拜访的机会, subtly地展示一下自己的产品。

再者,县城里的绸缎庄、胭脂铺、药铺,这些地方是女眷们常去的。

若能与他们合作代售,也是一条路子。不过这需要更周全的计划,不急于一时。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打响第一炮。

杨一寻了些干净的细棉布,裁成小块,又找了些颜色素雅的丝线。

她将那些“洁手膏”用棉布细细包好,再用丝线打上一个漂亮的络子。

瞬间,原本朴素的“洁手膏”便多了几分雅致。

她又取来笔墨,在一张张小小的纸笺上,用娟秀的簪花小楷写下几行字:

“杨氏洁手膏。洁肤留香,润泽不伤手。初次试用,盼君雅正。”

字迹清丽,带着几分少女的灵动。

杨清源拿着几份包装好的“洁手膏”,心里七上八下的。

他一个大老爷们,去跟同僚的夫人推销女儿做的东西,怎么想怎么别扭。

可看着女儿那双亮晶晶、充满期待的眼睛,拒绝的话又说不出口。

硬着头皮,他先敲开了县丞王主簿家的门。

王夫人听闻杨知县亲自送来东西,颇有些受宠若惊。

待看到杨清源从袖中取出一个用细棉布包裹的小方块,说是他家大小姐亲手做的“洁手膏”,请她试用时,王夫人脸上的笑容就有些微妙了。

“杨大人有心了,杨小姐真是心灵手巧。”

她客气地接过,心里却在嘀咕:这杨知县是穷疯了?让女儿做这些不入流的东西来卖?

这“洁手膏”,瞧着颜色蜡黄,也没什么香味,能比得上铺子里卖的胰子么?

杨清源老脸微红,干巴巴地说了几句“小女拙作,不成敬意”,便匆匆告辞。

一连送了几家,反应大都与王夫人相似。

有几位夫人甚至连客套的笑容都懒得给,只淡淡一句“知道了”,便让丫鬟收了东西。

杨清源碰了一鼻子灰,回来时垂头丧气的。

“一一啊,我看这事儿……怕是悬。”

杨一却不以为意,反而安慰他。

“爹,万事开头难。东西好不好,总要用了才知道。”

她对自己做的肥皂有信心。

果然,不出三日,事情便有了转机。

最先有反应的,是那位王主簿家的夫人。

那日她随手将杨一的“洁手膏”丢在盥洗架上,本没当回事。

晚间洗漱时,常用的胰子正好用完了,丫鬟还没来得及去取新的。

王夫人瞥见了那块“杨氏洁手膏”,想着左右无事,便拆开试了试。

这一试,便有些惊讶。

那“洁手膏”入手微涩,但沾水揉搓,竟起了许多绵密细腻的白沫,比平日用的香胰子泡沫还要丰盈。

她仔细清洗了双手,再用清水冲净。

一种难以言喻的清爽洁净之感,从指尖蔓延开来。

双手不仅没了油腻,反而带着一丝淡淡的、说不出的清香,皮肤摸上去也滑了几分,不像用皂角那般干涩。

“咦,这东西……倒真有些门道。”

王夫人对着灯光,翻来覆去看着自己的手,眼中露出了几分兴趣。

第二日,县里几位官夫人小聚。

席间,不知是谁提了一句新买的胭脂水粉。

王夫人忽然想起昨日那块“洁手膏”,便笑着开口。

“说起新奇玩意儿,我昨日倒得了个好东西。杨知县家大小姐亲手做的‘洁手膏’,你们是没用过,当真是洁净去污,用后双手滑嫩,还带着一股子清雅的淡香呢!”

此言一出,席间几位夫人都有些诧异。

杨知县家那个病秧子大小姐?她还会做这个?

前几日杨知县送来的东西,她们大多没当回事,有的甚至转手就赏给了下人。

听王夫人这么一夸,倒有几分好奇起来。

“真有那么好?王姐姐可别是替杨大人说好话。”一位平日与王夫人交好的李推官夫人打趣道。

“我骗你作甚?若不是亲身体验,我也不信。改们试试便知,比咱们平日用的那些胰子、皂角,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王夫人说得信誓旦旦。

这一番话,便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清河县的官宦女眷圈子里,荡起了层层涟漪。

有些夫人将信将疑地找出那被冷落的“洁手膏”,试用之下,无不惊奇。

“哎呀,这杨家大小姐做的东西,果真不一般!”

“是啊是啊,洗完手干净又舒爽,那点子若有若无的清香也好闻得很!”

“比我从州府买来的香胰子还好用呢!”

一时间,口碑迅速发酵。

那些最初收到试用品的夫人,用过之后,都觉得这“洁手膏”确实是好东西。

不仅自己用,还拿去给自家老爷、少爷小姐们用,无不称赞。

很快,杨一送出去的那几块试用品便见了底。

这日,杨一正在院子里晾晒新做的一批肥皂,就听见前院传来杨清源略带惊喜的声音。

“哎呀,王主簿,李推官,几位大人怎么有空过来了?”

紧接着,便是一阵寒暄。

不一会儿,杨清源脚步匆匆地来到后院,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一一,一一!快,王主簿他们……他们是来买你的‘洁手膏’的!”

杨一挑了挑眉,鱼儿上钩了。

她不慌不忙地擦了擦手,跟着杨清源来到前厅。

只见厅中坐着三西位衣着体面的中年男子,正是县衙的几位主要官员。

他们见到杨一,脸上都带着几分客气的笑容,眼神中却满是好奇,不住地打量着这位传说中“开了窍”的杨家大小姐。

“杨小姐,你做的那个‘洁手膏’,着实是好用啊!我家夫人用了都赞不绝口,这不,特意让我来问问,还有没有?多少银钱一块,我们买些回去。”

王主簿率先开口,语气十分诚恳。

其他几位也纷纷附和,都说家里的女眷用过之后喜欢得不得了。

杨一微微一笑,落落大方地行了一礼。

“几位大人谬赞了。小女也是闲来无事,胡乱做的些小玩意儿,承蒙各位夫人不弃。”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

“只是这‘洁手膏’制作不易,材料也颇费了些心思。若各位大人真心想要,小女这里倒还有些存货。只是这价格嘛……”

她故作为难地停住。

这便是商业头脑了。

免费试用打开市场,口碑发酵引来顾客,接下来,自然是要谈价格,实现盈利。

杨清源在一旁听得有些紧张,生怕女儿开价太高,把人吓跑了。

王主簿等人也是人精,知道这东西既然受欢迎,价格自然不会太低。

“杨小姐只管说个数,只要东西好,价钱都好商量。”

杨一伸出两根纤细的手指。

“二十文钱一块,诸位大人觉得如何?”

二十文?

这个价格,比市面上最好的香胰子还要贵上一倍不止。

几位官员面面相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犹豫。

杨一也不催促,只是浅笑着看着他们。

她知道,这东西值这个价。

片刻后,还是王主簿先开了口。

“二十文……倒也不算太贵。杨小姐,先给我来十块!”

他想着,这东西自家夫人喜欢,送礼也是个体面新奇的物件。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纷纷跟进。

“我也要五块!”

“给我八块!”

不一会儿,杨一新做出来的那一批二十几块肥皂,便被预订一空。

送走几位官员,杨清源看着女儿手中那一把沉甸甸的铜钱,还有两块碎银子,眼睛都首了。

“一一,这……这就卖出去了?还卖了这么多钱?”

他简首不敢相信。

就那么几块黄乎乎的“泥疙瘩”,竟然换回来这么多钱!

杨一将铜钱和碎银仔细收好,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爹,这只是开始。”

第一笔可观的收入,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有了钱,就能改善家里的生活,就能给父亲添置些像样的行头,就不必再看那些势利眼的脸色。

更重要的是,她有了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底气。

生产开始变得忙碌起来。

杨一发现,单凭她一个人,效率实在太低。

她开始考虑,是不是该雇佣一两个手脚麻利、嘴巴严实的妇人来帮忙了。

这清河县,因为她这小小的肥皂,似乎真的要热闹起来了。

而她,杨一,也终于在这陌生的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只是,她隐隐觉得,这赚钱之路,或许并不会一帆风顺。

毕竟,动了别人的奶酪,总会招来些不必要的麻烦。

着下巴,眼神深邃了几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cecfc-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