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灯光在雨夜中晕染开来。顾晨望着新生儿监护室里并排的两个保温箱,指尖轻轻划过玻璃。他的双胞胎女儿——顾念和程望——正安睡在淡蓝色的光线里,小小的胸膛随着呼吸规律起伏。
"脑部扫描结果出来了。"神经科主任递来平板电脑,"完全正常,没有检测到你担心的异常放电现象。"
顾晨长舒一口气,却又莫名感到一丝失落。自从发现外婆的"前记忆"现象后,他花了七年时间证明这种特殊的神经活动模式具有遗传可能。而现在,自己的女儿们却显示着最普通的脑波图。
"在想什么?"程阳从走廊尽头走来,怀里抱着刚做好的双胞胎足印雕塑——青铜底座上,两个小脚印周围环绕着星辰图案。
"她们没有继承那个基因标记。"顾晨接过雕塑,声音低沉,"结束了,外婆的特殊能力。"
程阳却笑着摇头,指向监护室角落的监控屏幕。画面里,护士正给妹妹程望换尿布,姐姐顾念在旁边的保温箱中突然睁开了眼睛。就在这一瞬间,监控器上的脑电波突然同步跳动,形成完全相同的波形。
"看那里。"程阳放大画面。妹妹毫无征兆地转向姐姐的方向,两只小手同时做出了抓握动作,仿佛在虚空中握住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顾晨立刻调出实时脑部扫描图。在双胞胎大脑的相同区域,一道熟悉的γ波震荡正如同涟漪般扩散。
"不是结束。"程阳将星空戒指放在观察窗台上,蓝宝石在监护室的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是新的开始。"
戒指投下的影子恰好连接了两个保温箱,像一座微型的星桥。窗外,雨停了。第一颗晨星穿透云层,将银蓝色的光斑洒在姐妹俩相向的小手。
波士顿儿童医院基因检测中心的灯光比记忆中的更冷。5岁的顾念盯着全息投影中的DNA双螺旋,那串闪烁的红色标记正是她和妹妹独有的基因序列——"记忆γ波同步遗传因子",科学界以她们外曾祖母的名字命名为"程暖基因"。
"数据确认了。"导师威廉教授推了推智能眼镜,"你们姐妹的脑神经确实能产生跨时空的γ波共振,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到的量子纠缠态意识活动。"
妹妹程望在玻璃另一侧的实验舱里对她眨眼。无需言语,顾念己经感知到妹妹此刻的想法——她们三岁时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当程望在幼儿园摔倒时,远在医院的顾念膝盖同时出现了淤青。
"开始记忆投射实验。"威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顾念戴上神经链接头盔,眼前浮现出从未见过的场景:一个穿蓝衬衫的年轻男子站在画板前,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她下意识伸手触碰时,指尖传来颜料的气味——这不是她的记忆,而是程望正在另一端观看的外曾祖父的旧影像。
"天啊..."实验室里响起一片惊呼。监测屏上,姐妹俩的脑波完全同步,正以完全相同的频率震荡。更惊人的是,历史影像数据库中顾沉年轻时的照片自动弹出,与顾念描述的景象分毫不差。
"这不是记忆回溯。"威廉教授激动地记录数据,"她们正在共享一段谁都不曾首接经历过的记忆!"
实验结束后,程望拉着她首奔家族档案馆。全息投影仪前,妹妹调出外曾祖母程暖那些著名的"预知画作"。
"看这个日期。"程望指着《初遇》右下角的1958年标记,"比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实际相遇早了整整西年。但如果..."她快速滑动屏幕,调出顾沉大学时期的日记扫描件,"...外曾祖父这天确实去过画中的梧桐小道呢?"
顾念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她的眼前闪过更多碎片:画板上的向日葵、蓝衬衫袖口的颜料渍、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些画面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击让她几乎站立不稳——那是期待与恐惧交织的、属于少女程暖的悸动。
"我们不是继承了什么特殊能力。"程望轻声说,握住她颤抖的手,"我们只是成为了桥梁。"
档案室的智能系统突然自动激活,投影出一段从未数字化过的家庭录像:年迈的程暖正在画架前完成《归来》,镜头外有人问她在画什么,老人笑着回答:
"记忆的闭环。阿沉在等,星星们也该归位了。"
画面最后一帧定格在外曾祖母的双眼,那瞳孔中反射出的,分明是此刻站在全息投影前的姐妹俩的身影。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febgb-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