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密室之外的人(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密室之外的人(上)

 

三天后,清晨。

案情调查推进得极快,反而让沈思远有种不安感。线索几乎都指向一个方向:林尚言不是死于一个人的谋杀,而是死在一个“被构建”的空间中。这种死法冷静、无形,几乎像是在完成某种精密的实验。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逐渐浮现一个名字。

黎原。

他第一次出现在调查视野中,是在林尚言事务所五年前的一则“协同研发记录”里,项目名称:《感应式空间行为模型》。当时的项目档案里,黎原的身份备注是“空间心理研究顾问,兼职建构师”,留下了一个手机号和一封早己失效的邮箱。

“他是谁?”林初问。

“当年天工建筑系最年轻的副博士生,研究方向是‘空间对人类潜意识的引导效应’。后来突然退学,销声匿迹。”

沈思远摊开桌上关于黎原的背景调查资料,语气低沉:“没有毕业记录、没有工作记录,连社保轨迹都在三年前中断了。”

“这不像一个普通失联者。”林初皱眉,“像是……有人故意抹掉了他的生活轨迹。”

“我们查不到他的住址,却在一份建筑研究期刊中找到了他留存的最后一篇文章。”沈思远将一页打印稿推过去,文章题目是:

《三阶封闭结构中的潜意识反馈模型》

林初快速浏览文章,眉头越皱越紧。

“这不像论文,更像是……实验说明?”

文章中提到一种特定的空间建构逻辑:“若连续三个封闭空间存在方向一致、视角差异的延伸,则人在其间移动时,会产生轻度定位障碍与方向重置行为。若结构中嵌入某种‘可预期但无法理解’的视觉信息,最终可能导致认知失控。”

林初低声念:“他说,这种结构可以‘重新编排一个人的存在感’。”

沈思远合上文章,目光平静:“听起来很玄,但林尚言生前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逐步产生了‘结构化幻觉’。”

“他当时意识到这点了吗?”

“如果没有,他不会把遗言隐藏进图纸。”沈思远顿了顿,“而那份图纸的几何逻辑,就是黎原论文里的空间模型。”

林初神色一凛:“也就是说,林尚言并非最初的创造者。”

“是黎原。”沈思远点头,“林尚言只是使用者。而最终杀死他的,或许就是他曾共同参与研发的模型——被人‘激活’了。”

当天下午,他们循着一条微弱的线索来到一处偏远的私人仓储区。

那里登记着林尚言事务所名下的一个“长期技术存储单元”,合同租期至2030年,付款方式则来自早己注销的一个海外转账账户。

铁门开启的一瞬,一股凝重的沉寂扑面而来。

仓库不大,却异常整洁。一排排黑色文件盒整齐码放,标注统一,编号规范,唯一的不同是最靠近里侧的一排模型架——全是未公开的实验结构。

其中一座模型吸引了沈思远的注意。

那是一套缩微空间系统,由透明树脂构成,分为内外三层结构:中层为螺旋走廊,外层为封闭方厅,最内侧则是一间狭小密室,内部设有两条几乎看不出的排风孔。

“这不就是林尚言家的书房?”林初低声惊呼。

“是原型。”沈思远轻声道。

模型底座下压着一本薄册,像是实验说明。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

“结构实验 #07:观察对象林尚言,阶段三。”

林初喃喃念出那一行字,声音几乎发颤。

“他们早就在观察他了?”

“更像是……”沈思远目光变得阴沉,“把他当成实验的试验体。”

他们继续翻阅实验说明,里面详细记录了林尚言数月内的行为偏差、认知变化、空间感错乱——每一项都精确到小时、温度、湿度甚至心理暗示反应。

在一页页密密麻麻的观测数据之间,夹着一张手写纸条:

“他开始怀疑了。但还没找到源头。很好。”

——L.Y.

“黎原。”林初低声。

沈思远收起纸条,脸色如水。

“这个人,不只是幕后操控者。他是一个研究者,一个不把人命当人命的疯子。”

他看向模型:“而林尚言,在察觉到这一切之后,没有报警、没有逃跑。他选择继续参与,然后用死亡,留下了这份证据。”

林初轻声问:“他在等我们?”

“他在等有人能读懂他。”

夜幕低垂,仓库灯光昏黄,沈思远看着那座模型,久久未语。

一个密室杀人案,渐渐转变为一场持续数月的心理操控。

杀人者不在密室中,也没有在现场出现。他从头到尾都不需要进入——只需要提前设计好空间,安排好逻辑,铺好一条让人走入“合理死亡”的路径。

这不是谋杀,这是“实验终点”。

沈思远低声说:“我们不是在破案。”

林初侧头:“那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在跟一个人——”

他顿了顿,目光深沉如海。

“拆解一座活着的密室。”

黎原这个名字,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像一枚被刻意藏起的图钉,刺入整桩案件的最深处。

沈思远回到局里第一时间,便调取了三年前所有有关“空间设计师失踪”的案卷。很快,一份标题并不起眼的卷宗引起了他的注意。

案件编号:C-4329

案由:建筑顾问黎原失联

报案人:未署名电子信箱,仅附留言——“他没死,但你们永远找不到他。”

案子查了不到两周就被挂上“失踪”标签。没有尸体,没有目击者,甚至连确切的失踪时间都无法确认。唯独在案卷附件里,夹着一张照片——

沈思远把照片摆在灯下。

那是一间空屋,极其空。没有家具,没有门窗,西面墙洁白而无缝,仿佛被刻意“抹去”了所有结构信息。角落里放着一个残破的白色书架,上面摆着一本翻开但撕掉部分页面的日记本。

照片背后,有一行潦草手写:

“不是空间困住了人,是人的思维让空间成立。”

沈思远盯着这句话,良久无声。

**

“这是他消失前最后留下的线索?”林初低声问。

“很可能是故意留下的。”沈思远淡淡道,“一个研究空间心理操控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消失’的影响?他在制造一个新的盲点。”

“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失踪,而是一场提前排布好的‘隐退’。”

沈思远点头,将照片贴在白板上:“三年前,他己经开始退出公众视野,但同时——也开始隐秘布局。林尚言的实验,只是其中一部分。”

林初看着这张白色无结构的空房,忽然开口:“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房间的构造……和林家书房的初始设计,有三处细节极其相似。”

沈思远转头:“哪三处?”

“墙面处理、角落曲线,还有——顶灯的倾斜角度。虽然风格不同,但这是他的‘签名式风格’。”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他没消失。他在复制自己。”

**

下午两点半,技术组传来进一步消息——通过资料交叉比对,在黎原消失前,他曾短暂挂靠于一个编号项目中:

民间结构感应学研究 · 特例试验D3

这个项目早己解散,表面是个跨学科研究组织,成员极少,无官方认证,仅在内部流传少量技术草案。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eci0f-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