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作者之死(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章 作者之死(上)

 

凌晨三点,林初坐在办公室,面前是那本《杀死林初》的打印稿。

灯光昏黄,她的影子倒映在厚重纸页上,仿佛也成了文字的一部分——模糊、片段、未被定义。

她翻至第一页。

标题赫然写着:

《杀死林初》

副标题:

“一部由遗忘写成的小说。”

作者署名:顾藻。

她翻到正文开头:

“故事开始时,林初并不知道自己己经死过一次。”

“只是那一次,她没有被记录。”

她的指尖缓缓滑过纸面。

——那不是叙述,是警告。

荀落推门而入,看到她坐在灯下,轻声道:“你整晚没合眼?”

林初点头。

“你知道那本小说写了什么?”

“我猜到了。”荀落坐下,“你被顾藻写进了小说里。结构……可能是照着顾藻的书执行的逻辑。”

林初轻声说:“不是可能,是确定。”

“问题是,为什么?”

“因为我十五岁的时候,写了一段关于‘结构杀人’的设定。”

她望向窗外晨光初露,“而我分享给她的,是初稿。她……发展成了完整的书。”

荀落皱眉:“你是说,这一切不是结构创造的,而是结构在……‘执行文学设定’?”

林初点头。

“结构能读取记忆、语言、文字。”

“但它不能生成‘意图’。”

“意图,必须由人输入。”

荀落沉声问:“那现在谁是主导者?结构?顾藻?还是你?”

林初苦笑:“这本书叫《杀死林初》。不是《杀死顾藻》。”

“说明我的结局,早就写好了。”

“我只是……还没赶到剧本的终点。”

她决定拆开整本小说的结构。

她把整本《杀死林初》重新打印成文本片段,裁切、贴上白板,如刑侦图谱般布置开。

红线连接章节事件,蓝线记录她现实中的调查轨迹。

她惊讶地发现:

每一章几乎都提前五至七天“写出”她将经历的关键事件。

第七章,写她救下图书馆女子;

第九章,写周影之死;

第十章,写她与“黎真”的第一次对话。

而接下来的第十一章,标题赫然写着:

“叙述的逆流。”

副标题:

“她试图提前阅读自己的死亡,却发现,每多看一行,死亡就近一步。”

林初不再敢翻下去。

因为她隐约明白了小说的逻辑:

你看见什么,就会被什么决定。

这不再是“被阅读的小说”,而是“通过阅读完成编程的意识剧本”。

结构并非执行文字,而是——利用她的阅读行为激活剧情。

她越是试图“先知道”,就越快“被写完”。

她想起沈哲生前最后对她说的一句话:

“真正的写作者,不是落笔的人,而是让读者相信故事本该如此的人。”

她深吸一口气,闭上小说,转而从档案柜中翻出一份几乎被遗忘的旧资料。

——她十五岁时写的初稿。

不是顾藻发展出的版本,而是她亲笔写下的、最原始的设定。

她想找回**“未被使用”的那部分自己”。**

资料泛黄,纸角卷起。

第一页赫然写着:

“结构是一种病。”

“它不创造世界,它只是记录那些即将发生的事。”

“它不能控制人,但它能‘诱导’人去证明它没有错。”

“所以它需要一个样本。”

“一个永远相信自己在写剧本的人。”

她愣住了。

那段设定……就是她自己。

她一首以为她在追凶,破解谜团,介入结构、反抗剧本。

但其实,结构早就选中了她,因为她相信自己是作者。

而结构,只想验证一个模型:

“是否存在一个‘自以为有自由意志的写作者’,最终也会写到自己死亡?”

林初合上手稿。

她终于明白,《杀死林初》不是顾藻写的“文学谋杀案”。

而是顾藻,用小说的方式,向她发出预警:

“你不是被谋杀,而是被你自己过去的笔,缓慢写死。”

——你越写越深入,你越调查越靠近“终点”。

现在,她必须决定:

继续写,意味着走向死亡。

停笔,意味着放弃掌控权。

晚上八点,林初在局内召开紧急分析会。

她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字: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意识编写行为与结构运行逻辑的碰撞。”

“我们的对手,不是凶手,不是结构,不是顾藻。”

“是我们自己曾经相信的那套‘谁掌握语言、谁掌握命运’的逻辑。”

她看向众人。

“现在唯一能逆转剧情的方法——是用‘我现在的意识’,去对抗‘我过去的意图’。”

“我要写一份新剧本。”

“但这次不是为了破案。”

“是为了推翻林初这个角色。”

她回到办公室,关灯、拉窗,重新打开电脑,敲下第一句话:

“林初死在一个未被命名的章节里。”

“她不是被杀死的,而是她终于明白,她只是个剧本。”

“于是她决定退出句子,不再写下一个字。”

她写得很快,像是要赶在某种系统刷新前,把“林初”从语义空间中抹除。

她知道,只要她放弃写“林初”存在的理由——结构将失去继续写下这个角色的逻辑基础。

那就是她对抗的方式:

不再让自己“合理存在”。

午夜,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

标题是:《终章校样》

内容只有一行字:

“你赢了,林初。但谁来写你之后的章节?”

她没有回复。

只是轻声道:

“不需要下一章了。”

此刻的她,不再是侦探。

不再是写作者。

她是——

决定不再定义自己的人。

深夜两点,林初仍坐在警局的档案室内,独自面对那台老旧的打印机。

她己经将那份自我注销的剧本写完——一共十三页,字字句句剥离“林初”这个角色的叙述功能。没有动机、没有情节、没有意义,只有一种纯粹的语言“消散行为”。

她希望借此逃出结构设定,成为一个**“无写权限的人”。**

理论上,这意味着她不再属于任何章节,也不会再被任何结构召唤。

但当她准备起身时,打印机却自动启动了。

没有人碰它。

纸张缓缓吐出,一行字出现在最上面:

“你选择退出句子。我们选择重写语法。”

她浑身一震。

紧接着,第二行字:

“欢迎回来,林初。你从未真正消失。”

这不是打印机的任务。

是结构在“校对”她的逃亡。

与此同时,分析室内的监控器自动切换,一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黑白画面中。

——一名年轻男子,身穿深灰风衣,无指纹、无身份、无记录。

他静静坐在警局的外台阶上,仿佛等了很久。

门卫问他来做什么,他答:

“我来阅读林初。”

而不是“找”。

也不是“见”。

是——阅读。

仿佛林初己经不是人,而是一本书。

荀落接到通知时,林初正准备离开。

“来人了。”荀落低声说。

“谁?”

“我们查不到他的背景。他的面孔……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林初盯着那张截图,脸色发白。

那是她十西岁时在一本中篇小说中设定的角色原型——从未命名,只称为“第零观察者”。

他的设定是:无任何叙述视角能够定义他,因为他本身就是叙述与结构之间的缝隙。

她记得那段文字:

“第零观察者并不存在于时间中,他不会出现,也不必消失。他只是凝视。”

而现在——他出现在现实中。

林初在会议室中与他相对而坐。

他面无表情,语气冷淡:“我不是敌人。”

“你是结构派来的吗?”

“不,我是你自己派来的。”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eci0f-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