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三年秋,南中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澄澈。持续了数月的战火硝烟终于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重建家园的忙碌和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诸葛亮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刚刚臣服的土地,心中并无多少胜利者的骄矜,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长远的思虑。仗打完了,人心也初步收服了,但如何治理?如何让这片广袤、复杂、潜力巨大的土地真正成为蜀汉稳固的大后方,而不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大帐之内,蜀汉南征集团的核心成员齐聚一堂:诸葛亮居中而坐,羽扇轻放在案头;马忠、李恢分列左右,面带征尘却精神奕奕;王平、魏延等将领也肃立一旁。当然,还有一位特殊的新成员——刚刚被“七擒”归心、神情还有些复杂的新晋“南中形象大使”孟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战后总结与规划未来的严肃气氛。
诸葛亮首先肯定了诸将的功绩,尤其盛赞了李恢孤军深入、力挽狂澜的壮举和马忠迅速平定牂牁的功勋。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了治理南中的核心问题:“南中己定,然此地夷汉杂处,风俗迥异,道路险远。若效中原,置流官(由中央首接委派的、非本地人的官员),严刑峻法以治之,恐水土不服,反生祸乱。诸君有何良策?”
李恢作为庲降都督,长期与南中打交道,首先发言:“丞相明鉴。南中诸部,素重豪帅,信服头人。强行派遣不谙风俗之汉官,言语不通,政令难行,极易激化矛盾。且此地山高林密,若有人不服,遁入山林,剿之极难。莫若……即其渠率而用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李恢作为实际执行者,提出此建议符合逻辑)
“哦?‘即其渠率而用之’?”诸葛亮目光炯炯,“细细道来。”
李恢道:“简而言之,就是承认并利用当地有威望的部落首领、豪强来管理本地事务。比如孟获将军,”他看向孟获,“在夷汉民众中素有威望,可委以重任,治理一方。其他归顺之酋长、头人,亦可量才录用,授以官职。彼等熟悉本地民情,言语相通,由其施政,事半功倍。而我等只需派少量得力官员,坐镇中枢(如庲降都督府),掌大政方针,协调关系,监督赋税徭役即可。此乃‘以夷制夷’,不,应是‘以夷安夷’之上策!”
孟获听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有点不敢相信。让自己当官?管理汉人的地盘?这……这可能吗?
诸葛亮微微颔首,显然深以为然:“幼常(马谡)昔日所言‘攻心为上’,其要义正在于此。以力服人,终非长久;以德服人,以利导之,方能根除祸患。恢之策,正合吾心!”他看向孟获,语气郑重:“孟获将军,汝既深孚众望,又己归心王化。今委汝重任,治理南中故地,望汝能体恤民情,导人向善,维护一方安宁,使汉夷和睦,共沐天恩。汝可愿意?”
孟获此刻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从一方豪强、抗蜀首领,到阶下囚,再到被委以重任的朝廷命官,这人生的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太刺激!他扑通一声跪倒,声音有些激动也有些哽咽:“丞相天高地厚之恩,孟获万死难报!获定当竭心尽力,不负丞相所托!保境安民,永不再叛!”他知道,这不仅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诸葛亮这一手,彻底把他和蜀汉绑在了一起。
“好!”诸葛亮扶起孟获,“即日起,孟获将军领益州郡太守(或其他重要职位,史载孟获后官至御史中丞,但应先在地方任职),其余归顺首领,论功行赏,各授官职!”这便是日后著名的“不留汉官,皆即其渠率而用之”的民族政策核心。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统治阻力,利用了地方势力维持秩序,成本低而见效快。当然,潜在的风险是地方豪强势力坐大,但诸葛亮自信能通过制度设计和后续手段(比如下面的政策)加以制衡。
政策一:收编“无当飞军”!
解决了管理层问题,诸葛亮把目光投向了南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那些剽悍善战的士兵。叟人、青羌等部落战士,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骁勇异常,是天生的山地战、丛林战专家。
“南中劲卒,譬如璞玉浑金。”诸葛亮对诸将说,“弃之不用,是为暴殄天物;任其散落民间,恐成隐患。不若取其精锐,编入我军,严加训练,导以忠义,使其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于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出台:从归顺的南中各部中,选拔万余户最精锐、最勇猛的战士及其家属(主要是叟人、青羌),举家迁往蜀地,编入蜀汉正规军序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支新军,因其勇猛绝伦、来去如风,被赐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无当飞军!由王平担任首任指挥官(督无当飞军)。无当飞军很快成为蜀汉一支不可或缺的王牌劲旅,在日后的北伐战场上屡立奇功。对于被选中的南中战士而言,这不仅是离开故土,更是一条改变命运、获得荣耀的上升通道。政策二完美达成:既削弱了南中潜在的军事威胁,又极大地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政策三:技术扶贫,授人以渔!
诸葛亮深知,要长治久安,必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南中物产丰富,但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他注意到南中妇女擅长织布,但织的多是粗糙的麻布、葛布和色彩鲜艳但工艺简单的“阑干布”(一种有纹饰的布)。
“此地桑蚕不兴,然气候温润,或可推广织锦之术?”诸葛亮想到了蜀锦。蜀锦工艺繁复,价值千金,是蜀地的重要经济支柱。若能将其技术引入南中,既可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又能为蜀汉开辟新的财源和物资渠道。
他立即下令:从成都选派熟练的织锦工匠,携带蚕种、桑苗和织机,前往南中,设立“官织坊”,免费教授当地夷汉妇女学习先进的养蚕缫丝、织锦刺绣技术(后世云南少数民族如壮锦、苗锦等的发展,被认为可能受到蜀锦技术传播的影响)。同时,鼓励汉商与南中通商,用盐、铁、布匹、粮食交换南中的金银、朱砂、水银、牛马、药材等特产(《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要让南中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财发!”诸葛亮对负责此事的官员强调,“民富则安,安则无叛。”这是一项着眼长远的“造血”工程。
政策西:兴办教育,渐染华风!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融合,诸葛亮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下令在南中各地设立学舍,选拔聪慧的夷汉子弟入学,教授汉文、儒学经典和朝廷律令(虽然正史无首接记载诸葛亮在南中办学,但其在蜀中大力兴办教育是事实,推及南中符合其施政逻辑)。尽管初期效果有限,但这颗文明的种子一旦播下,终将在未来生根发芽。
此外,诸葛亮还组织人力,修筑道路(如著名的“石门道”遗迹,相传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架设桥梁,改善交通。这不仅便于军事调动,更促进了商旅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南中这头曾经桀骜不驯的猛兽,渐渐被套上了笼头,开始为蜀汉这驾马车贡献力量。当李恢将第一批征调上来的耕牛、战马、金银、皮革(“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押送成都时,蜀汉朝廷上下都为之一振!这些宝贵的资源,极大地缓解了连年征战造成的财政和物资压力。
临别之际,诸葛亮召集南中新任的各级“渠率”官员训话。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南中己定,望诸君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勤政爱民,和睦汉夷。朝廷恩威,赏罚分明。有功者,不吝封赏;有罪者,虽远必诛!好自为之!”
大军班师回朝。孟获作为新任地方官,率领南中父老相送。看着诸葛亮远去的车驾,孟获心情复杂。旁边一位心腹酋长低声嘀咕:“大王…哦不,太守大人,您说丞相是真放心咱们,还是…”
孟获瞪了他一眼,正色道:“丞相以诚待我,七擒七纵,古今未有!又委以重任,授以实权。我等若再怀异心,岂非禽兽不如?好生做事吧!”话虽如此,想起自己那七次被擒的“光辉事迹”,孟获还是忍不住老脸一红,对着诸葛亮的背影,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嘟囔了一句:
“早知最后还得给丞相打工……当初第一次被抓时就该投降啊!省得后面那六回……唉,丢人丢大发了!”
秋风送爽,旌旗招展。诸葛亮的南征,以一场辉煌的军事胜利和一套极具政治智慧的治理方略,落下了帷幕。他为蜀汉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资源丰富的后方,也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而“七擒孟获”的故事,则带着传奇色彩和一丝幽默,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记忆里。南中这片神奇的土地,翻开了融入中华大家庭的新篇章。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0cdb-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