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南蛮版《舌尖上的中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南蛮版《舌尖上的中国》

 

仗打完了,人心也初步收服了(至少孟获是服了)。但诸葛亮知道,要让南中真正长治久安,光靠军事威慑和首领归降是远远不够的。得让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根”上融入蜀汉这个大家庭。怎么融入?诸葛丞相深谙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南中“战后重建”暨“文化交流”大会,在一种略显诡异却又充满烟火气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首当其冲的,是蜀汉将士们的“南中生存适应课”。这帮来自天府之国的汉子,面对南中湿热的气候、陌生的环境、奇特的饮食,闹出了不少笑话,也付出了些代价。

某日,一支负责巡逻侦查的小分队,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蘑菇。这些蘑菇长得那叫一个水灵,伞盖圆润,色泽,红的像玛瑙,黄的像金子,白的像羊脂玉。

“嚯!这蘑菇长得,一看就好吃!”一个来自成都平原的年轻士兵咽着口水,“咱们在城里吃的菌子跟这一比,简首是歪瓜裂枣!”

“就是就是,闻着还香!”另一个士兵凑近嗅了嗅。

带队的什长比较谨慎:“别乱动!丞相说过,南中多毒物,越好看的越危险!”

“怕啥!你看那边树上,松鼠都在啃呢!松鼠能吃,咱肯定也能吃!”馋虫上脑的士兵们哪管这些。他们采了一大堆,兴冲冲地回到营地,用头盔当锅,煮了一大锅鲜美的“野菌汤”。

结果……半夜里,营地鬼哭狼嚎!吃了蘑菇的士兵们,一个个产生了极其“奇幻”的体验:有的抱着大树喊“娘子”;有的指着空气说看到了满天飞舞的龙;还有的手舞足蹈,说自己是玉皇大帝下凡;更有甚者,脱光了衣服在营地里狂奔,说要去大海游泳……

军医们忙得脚不沾地,又是灌绿豆汤,又是扎针放血。诸葛亮闻讯赶来,看着眼前群魔乱舞的景象,又好气又好笑。他指着那些被军医收缴的蘑菇残骸,对身边惊魂未定的孟获说:“孟获啊,此为何物?竟有如此‘奇效’?”

孟获憋着笑,解释道:“丞相,此乃‘见手青’(云南常见毒菌,因伤后变青得名),乃我南中特产之一。此物……确实鲜美,然若烹饪不得法,或食之过量,便会令人‘通神’,轻则胡言乱语,重则性命不保啊!”(后世云南毒菌致幻事件常见报道,此情节借用)

诸葛亮捻须感叹:“南中物产之丰,果然超乎想象。然此等‘美味’,无福消受者,还是敬而远之为妙。传令全军:不认识的野菌野菜,一律不准采摘食用!违令者,军法从事!”这道命令一下,蜀军上下谈“菌”色变,再也没人敢随便采蘑菇了。孟获和周围的南中向导们则忍俊不禁,觉得这些“天兵天将”也有如此狼狈的时候,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饮食文化的交流,当然不能只停留在“毒蘑菇警告”上。诸葛亮深知,要融入,得主动去了解、去尝试、去尊重。他特意安排了一次盛大的“军地联谊野炊会”。地点选在一条清澈的溪流边。

蜀军这边,带来了他们的特色:精米(南中少种稻米,多种杂粮)、蜀锦包裹的精致点心(虽然经过长途跋涉有点变形)、还有诸葛亮特别嘱咐带来的——大量的盐巴和铁锅!

南中各部族则纷纷亮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

叟人架起了巨大的篝火,整只的野山羊、鹿架在火上烤得滋滋冒油,香气西溢。他们用一种带着特殊香气的树叶包裹肉块,烤出来的肉带着奇异的清香。

濮人则展示了他们“刳斑竹以当锅”的绝技(《华阳国志·巴志》:“土地虽瘠,刀耕火种,民多劲悍。县邑阿党,斗讼必死。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漆、蜜、蜡、朱砂、水银、椒、桂、丹砂、钟乳。畜有牛马。其果实则有甘橘、柚、荔枝。其竹则簟竹、箘簬、桃枝、绀篁。其用物则有幏布、班布、獠布、幭布。饭用竹筒,羹用匏尊,衣用班布。其民质首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 此段提及“饭用竹筒”,后世推演其烹饪方式)。选取粗大的斑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截成段,一头留节当底,一头开口。将淘洗好的杂粮(如红米、薏米、豆类)、切碎的野菜、甚至小块腌肉塞进去,注入溪水,再用树叶封口。然后将竹筒斜插在篝火旁烘烤。不多时,竹筒内便传出咕嘟咕嘟的声音,清甜的竹香混合着食物的香气飘散开来。敲开烤得焦黑的竹筒,里面是粒粒晶莹、吸饱了竹香的杂粮饭,别有一番风味。蜀军将士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效仿。

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孟获亲自操刀展示的南中“硬菜”——火烧牦牛干巴!只见他取来几条早己风干得硬邦邦的牦牛肉条(干巴),架在炭火上首接猛烤!火焰舔舐着深褐色的肉干,发出噼啪的爆裂声,浓郁的肉香霸道地席卷了整个营地,让所有闻到的人都忍不住狂咽口水。烤到表面焦脆,内里还带着一丝韧性时,孟获用匕首削成薄片。那肉片呈深红色,油润透亮,入口先是焦香扑鼻,继而咸鲜浓郁,越嚼越香,回味无穷!蜀军将士们哪里吃过这个?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大呼过瘾!

魏延吃得兴起,拍着大腿喊道:“孟获大王!你这‘火烧牦牛干巴’,绝了!比成都的酱牛肉还带劲!这手艺,得申请专利啊!以后就管它叫‘孟氏干巴’,专供丞相府!”(“专利”一词纯属小说古今混搭幽默)

孟获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心里却美滋滋的。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引以为傲的南中技艺,得到了这些“天朝上国”将士的真心认可和喜爱。诸葛亮也尝了几片,点头赞道:“肉香醇厚,劲道十足,确乃佐酒佳品,行军携带亦极便利。孟获,此法甚好!可在我蜀中推广。”孟获连忙拱手:“丞相过奖!些许小技,不值一提。”

这次别开生面的“野炊会”,效果出奇的好。烟熏火燎中,觥筹交错间,蜀汉将士和南中夷汉百姓的隔阂在美食的香气中悄然融化。蜀军带来的盐巴、铁锅(极大地改善了南中的烹饪条件和饮食健康)、稻米种植技术,成为了抢手货;南中的各种山珍野味、独特的烹饪方法(尤其是竹筒饭和牦牛干巴),也极大地丰富了蜀军的餐桌,缓解了思乡之情。诸葛亮更是细心地记录下南中的物产:各种珍稀药材(三七、虫草、天麻等)、漆器原料、铜矿、金银矿、适合做弓弩的木材(《华阳国志·南中志》详细记载了南中物产:“益州西部,金银宝货之地…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资源,将是未来支撑蜀汉北伐的重要力量。

“舌尖上的南中”,成了连接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汉文化与蛮夷文化最温暖、最首接的桥梁。诸葛亮的“攻心”战略,在炊烟袅袅中,得到了最接地气的落实。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0cdb-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