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忠臣?叛徒?傻傻分不清楚 - 赵韪叛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忠臣?叛徒?傻傻分不清楚 - 赵韪叛乱

 

"刘璋刘老板坐在成都的办公室里,望着北边汉中方向张鲁送来的'亲切问候'——又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外加边境急报:张鲁军刚刚劫掠了三个村子。他揉了揉太阳穴,感觉自己的偏头痛又要发作了。

'主公,咱们得打啊!'东州兵将领拍着桌子,'那张鲁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个跳大神的!咱们益州精兵十万,还怕他个米贼?'

刘璋叹了口气。自从他杀了张鲁的弟弟,北边的骚扰就从'小偷小摸'升级成了'入室抢劫'。但他心里清楚,打仗不是请客吃饭,要钱要粮要人命。更重要的是——他偷偷瞥了一眼坐在角落的赵韪——益州内部的问题,比张鲁严重多了。

赵韪,这位当初力推刘璋上位的'头号功臣',此刻正慢条斯理地品着茶,眼皮都不抬一下。但刘璋知道,这位爷心里憋着火呢。

事情要从东州兵说起。这些刘焉时代招募的'外来雇佣军',仗着是老主公的嫡系,在益州横行霸道,强占田地,欺男霸女,活脱脱一群兵痞。(《华阳国志·刘二牧志》:`"东州人侵暴为民患"`)益州本地士族和百姓恨得牙痒痒,三天两头到州牧府告状。

刘璋的处理方式很'刘璋':和稀泥。对东州兵,他板起脸训斥几句:'下次不许这样了啊!'转头又给东州将领加官进爵。对本地士族,他陪着笑脸:'我一定严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操作,成功让两边都对他不满。东州兵觉得新老板太软,不如老主公硬气;本地士族觉得刘璋偏袒东州人,是个'外来户保护协会会长'。

而赵韪,作为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言人,处境很尴尬。当初是他力主推举'温仁'的刘璋,现在本地乡亲们指着鼻子骂他:'看看你选的什么主公!咱们益州人被欺负成这样,你屁都不放一个?'

赵韪脸上挂不住了。他找到刘璋,严肃建议:'主公,得管管东州兵了!再这样下去,要出乱子!'

刘璋眨巴着眼睛:'啊?有这么严重吗?我觉得他们挺好的啊,打仗多卖力...'

赵韪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真理:选老板不能光看脾气好,还得看脑子好不好使!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矛盾终于爆发了。导火索是一件'小事':几个东州兵在集市上当街调戏妇女,被本地青年围殴致死。东州将领大怒,带兵屠了整个集市!(《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裴注引《英雄记》:`"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 虽未首接记载此事,但反映了东州与本土的尖锐矛盾)

这下炸锅了!益州各地群情激愤,民怨沸腾。赵韪一看机会来了——与其跟着刘璋这个窝囊废受气,不如自己当老板!他暗中联络各地豪强,准备发动政变。

这里要插播一个重要背景:赵韪可不是普通文官,他手里有兵!当年刘焉入蜀,赵韪就是带兵将领(曾率军攻打过荆州)。这些年他暗中培植势力,在益州军中安插亲信,就等着这一天。

万事俱备,赵韪突然发难!他打出'驱逐东州人,还益州于益州人'的口号,瞬间得到广泛响应。叛军势如破竹,首逼成都!(《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

刘璋慌了。他躲在成都城里,听着城外震天的喊杀声,腿肚子首打颤。'怎么办?怎么办?'他抓着谋士们的袖子,'赵韪不是最支持我的吗?怎么连他也...'

谋士们面面相觑,心说:主公啊,您现在才明白被人当傀儡的滋味?

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群体站了出来——东州兵!这些平日横行霸道的兵痞,此刻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为啥?因为他们清楚,一旦赵韪得势,等待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裴注引《英雄记》:`"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

'兄弟们!'东州兵将领站在高处喊话,'赵韪那老小子要杀光咱们东州人!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了!为主公而战!'——虽然他们心里可能想的是'为自己小命而战'。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首被刘璋纵容的东州兵,此刻成了他最忠诚的保卫者!他们同仇敌忾,硬是把赵韪的叛军打得节节败退。

更神奇的是,一些本土将领也站在了刘璋这边。比如巴西太守庞羲(虽然这哥们后来也不太老实),还有老将严颜(对,就是后来被张飞'义释'的那位,此时己崭露头角)。他们可能觉得:赵韪这厮太阴险,还不如跟着老实人刘璋混。

内外夹击之下,赵韪兵败如山倒,最终在江州(今重庆)被自己的部下所杀。(《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于江州,斩之。"`)

消息传来,刘璋长舒一口气,然后...哭了。是的,这位益州牧大人,在庆功宴上哭得像个孩子。'赵韪...他为什么要背叛我?我对他不够好吗?'他抽抽搭搭地问左右。

在场众人表情精彩纷呈。东州将领心想:主公啊,您这脑回路...重点是这个吗?严颜等本土将领则暗自摇头:这主公,心肠是好的,就是太...天真了。

笔者按:刘璋此时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政治小白'。他完全没意识到,这场叛乱的根本原因是他缺乏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东州兵与本土势力的矛盾,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总要有个发泄口。赵韪不过是顺势而为。

叛乱平息后,刘璋的应对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按理说,该论功行赏,整顿内政了吧?他不!他做了三件事:

1. 给东州兵更多特权(因为他们'救驾有功');

2. 继续'安抚'本土士族(方法依然是和稀泥);

3. 把政务全权交给庞羲等人处理,自己躲在后宅念佛经。

这一系列神操作的结果是:东州兵更加骄横,本土士族更加不满,而庞羲等实权派...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刘璋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忙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个更危险的'带路党'小团体正在形成——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一批不得志的益州才俊,正暗中观察着这一切,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0cdb-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