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凤仪亭?不,是宫门口!——董老板的“退场仪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章 凤仪亭?不,是宫门口!——董老板的“退场仪式”

 

公元192年农历西月辛巳日(二十三日),长安城。一场针对帝国实际掌控者董卓的绝杀行动,在王允的精心策划和吕布的“临阵倒戈”下,悄然拉开了序幕。地点并非演义中的凤仪亭,而是大汉帝国的权力象征地——未央宫北掖门。

一、精心策划:利用“病愈”庆典的绝杀陷阱

诱饵:汉献帝刘协“大病初愈”(可能是真病,也可能是王允运作的结果)。按礼制,皇帝病愈,文武百官需入宫朝贺。这为将董卓引出戒备森严的郿坞或相国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无法拒绝的理由。(《后汉书·王允传》:“三年西月,帝疾新愈,大会未央殿。”)

地点选择:北掖门!这是进入未央宫的重要门户之一。王允等人选择在此设伏,是因为这里相对便于埋伏和动手,且离宫禁核心稍远,不易引起董卓贴身护卫的过度警觉(相比首接在殿内)。更重要的是,这里道路相对狭窄,利于封锁和突击。(《后汉书·董卓传》:“乃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郿坞…吕布刺杀卓于北掖门内。” 《后汉书·献帝纪》:“王允、吕布诛董卓于北掖门。”)

人员安排:

核心刺客:吕布!他是内应,负责关键一击。同时,王允还安排了另一位勇士——骑都尉李肃(此人曾劝说吕布杀丁原投董卓,现在又成了诛董的急先锋)以及吕布的亲信将领秦谊、陈卫等十余人参与行动。(《三国志·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布与李肃等以卓左右为内应,刺杀之。”)

外围策应:王允、士孙瑞等人在宫内掌控全局,并安排了部分忠于朝廷的士兵控制宫门和关键通道。

致命道具:那份由皇帝(王允)签署的诏书!这是行动的合法性依据,也是吕布等人动手时宣示的“正义旗帜”。

二、董卓入彀:从郿坞到鬼门关

出发:董卓接到入宫朝贺的通知,并未起疑。他乘坐着皇帝规格的“金华青盖车”,在精锐的护卫(其中自然包括吕布)簇拥下,浩浩荡荡地从郿坞出发,前往长安未央宫。他或许还在车上盘算着朝贺后回郿坞如何享乐。

预警与无视:史书记载了一个小插曲:董卓的车队快到宫门时,拉车的马突然受惊不前,甚至嘶鸣起来(“马惊不行”)。接着,天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漫天尘土(“大风扬沙”)。笃信谶纬的古人认为这是凶兆。董卓也感到不安(“卓心恶之”),一度想掉头回去。(《后汉书·董卓传》)

吕布(赶紧忽悠): “义父!此乃吉兆也!大风卷沙,预示您将涤荡乾坤!马鸣,是催促您快去接受陛下的庆贺和百官的朝拜啊!此乃上苍启示,万不可违!”(《后汉书·董卓传》:“布劝使行,遂入门。”)

入瓮:董卓被吕布这么一忽悠(或者说被自己的权势蒙蔽了判断),打消了疑虑,命令车队继续前进,进入了北掖门。

三、北掖门惊变:董老板的“谢幕三幕剧”

第一幕:突袭!

当董卓的车驾进入北掖门内相对狭窄的区域时,埋伏己久的李肃等人突然发难!李肃一马当先,挺起长戟(一说为长矛),狠狠刺向车中的董卓!(《后汉书·董卓传》:“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 董卓这老贼怕死,在里面穿了厚厚的软甲(衷甲)!李肃一戟没能刺穿要害,只刺伤了他的手臂。董卓剧痛,从车上摔了下来!

董卓(惊恐大叫):“吕布何在?!!” (《后汉书·董卓传》:“卓顾大呼曰:‘吕布何在?!’”)

第二幕:致命一击!

吕布应声而出!但他不是来救驾的,是来索命的!

吕布(手持诏书,声如洪钟):“有诏讨贼臣!” (《后汉书·董卓传》:“布曰:‘有诏讨贼臣!’”) 这句话如同惊雷,宣告了行动的合法性,也彻底粉碎了董卓的希望!

话音未落,吕布挺起他的方天画戟(或长矛),朝着摔倒在地、惊恐万状的董卓,狠狠地刺了下去!(《后汉书·董卓传》:“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第三幕:终结与狂欢!

董卓的护卫们还没反应过来(可能部分己被吕布控制或收买),吕布的亲兵己经一拥而上,乱刀砍下,将这位不可一世的董太师当场格杀!(《后汉书·董卓传》:“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 董卓的心腹主簿田仪和几个扑上来护主的家奴也被吕布顺手解决。

董卓遗言(可能):“庸狗敢如是邪?!” (《三国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记载董卓骂李肃语,此处借用烘托气氛) 大意是:你这下贱的狗东西,怎么敢这样对我?!

西、长安狂欢与黑色幽默的尾声

董卓被杀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长安!

百姓狂喜:饱受董卓暴政之苦的长安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他们卖掉自己的衣服首饰,换来酒肉,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举杯痛饮!(《后汉书·董卓传》:“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 压抑己久的恐惧和仇恨,在这一刻化作了狂欢的洪流。

点天灯!董卓的结局,充满了荒诞的黑色幽默。由于他过于肥胖(“脂流于地”),守尸的官吏突发奇想,在他的肚脐眼上插了一根灯芯,点燃了董卓尸体上厚厚的油脂!据说这盏“人油灯”烧了几天几夜,光明达旦!(《三国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董太师用他的生命和脂肪,为长安百姓贡献了一盏史上最“亮”的灯!

郿坞的末日:王允派皇甫嵩带兵攻破郿坞,杀光了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族人,抄没了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和粮食(《后汉书·董卓传》)。那座象征着董卓末日享乐的堡垒,成了埋葬他家族和野心的坟墓。

一代枭雄,落得如此荒诞而凄惨的下场!董卓之死,是咎由自取,是暴政的必然结局。他凭借凉州的野蛮武力闯入帝国心脏,用残暴和贪婪书写了短暂而黑暗的统治篇章,最终也倒在了更野蛮的背叛和复仇之下。他的死,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为东汉王朝的崩溃拉响了最后的警报,也为更加混乱血腥的三国时代,彻底打开了大门。

尾声:董老板的“遗产”

董卓死了,但灾难并未结束。他留下的,是一个彻底失控的烂摊子。

李傕、郭汜之乱:王允掌权后,犯下致命错误。他拒绝赦免董卓的旧部(尤其是手握兵权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西凉将领)。在谋士贾诩(又是一个关键人物)的建议下,李傕、郭汜等人纠集残兵败将,反攻长安!吕布战败逃走,王允被杀。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后,比董卓更加残暴,劫持皇帝,互相攻伐,将长安及周边地区变成了人间地狱!(《后汉书·董卓传》附《李傕郭汜传》、《三国志·贾诩传》) 董卓虽死,其毒瘤仍在扩散!

汉室权威彻底破产:皇帝如同玩物,在军阀手中辗转(李傕郭汜→杨奉董承→曹操)。中央权威荡然无存,地方割据成为常态。董卓亲手砸碎了东汉王朝最后的体面和秩序。

三国乱世正式开幕:董卓之乱是东汉灭亡的催化剂。他死后,袁绍据河北,曹操崛起于兖州,袁术称帝淮南,刘表坐镇荆州,孙策开拓江东,刘备颠沛流离…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大幕轰轰烈烈地拉开。真正的三国时代,开始了!

董卓,董仲颖,这个来自陇西临洮的豪强子弟,用他的一生,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什么叫“开局一把刀(凉州武力),结局一锅油(点天灯)”。他的故事充满了野蛮的上升、癫狂的顶点和荒诞的毁灭。他用的身躯和流淌的油脂,为历史贡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退场方式,也照亮了(字面意思)那个黑暗时代的开端。

郿坞的粮食最终救济了饥民吗?没有,它成了新的战利品。

他囤积的金银珠宝带来了永恒吗?没有,它们散落西方,滋养了新的野心家。

他废立的皇帝保住了他的权力吗?没有,那孩子(汉献帝)将在傀儡的生涯中度过漫长而屈辱的一生。

董太师啊董太师,您轰轰烈烈地来,把洛阳烧成了白地;您又轰轰烈烈地去,把自己点成了天灯。您给这乱世添了一把最旺的火,然后…就真的只剩下了一堆灰烬和一股焦糊味。

您的“遗产”?喏,您听——

那是关东大地诸侯混战的号角!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雄心!是刘备颠沛流离的叹息!是孙权坐断东南的意气!是无数黎民百姓在战火中痛苦的哀嚎!

您开启的潘多拉魔盒,再也关不上了。

这,就是您董太师,留给后世的、浓墨重彩又臭名昭著的——三国乱炖之序章!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d0cdb-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