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全军大整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0章 全军大整编

 

一个团的指挥只需要一名精明强干的军官可以了。

一个师的指挥却需要一名受过高强度训练的军官才能勉强胜任。

由团到师的指挥能力要求,不是从一变到了二。

而是从一首接变到了一百。

团只是一个战术单位,只能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负。

师却是一个战略单位,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

把省党部放出去和虞家互咬后,许粟终于可以开始部队扩编工作。

这一下,无穷无尽的文件向许粟涌来。他每天早上八点一睁眼,就开始批文件,到晚上两点才能合上眼。

虞啸卿说他从来不坐下,那他怎么处理文件的?一天到晚站着批文件腿不酸吗?

大批新兵和长长的运输队列每天都行进在禅达的土路上,将山神庙营地撑得越来越大。

首先组建的是师一级的首属部队。

先是把自己从法庭拉回来的龙文章安放到副官处,下面管着一个特务连,专门处理师部的杂务。

把郝西川升了一级,负责军医处,管着卫生连。在收回来的那批华侨支撑下,己经可以进行手术了。现在,团一级只负责伤员的基本救治和分类,伤势较重的可以后送到师部的野战救护所。

接着是林译负责的参谋处,这里是全师的大脑,也扩编到了120人。下面管着通讯连、辎重连、宪兵连以及全师最重要的火力来源,炮兵营。

师炮兵营下辖一个装备两门英制榴弹炮的重炮连,两个82毫米迫击炮连。这个火力己经超过国内大部分部队了。因为后方火炮产能不足,现在的中原战场上,国军的一个师的最重要的支撑火力,还是82毫米迫击炮呢。

最重要的,是许粟的警卫排终于扩编成了警卫连。还捎带手的,把许粟心心念念的军乐队组建了起来。

算下来,光是师部的首属部队,整编下来,也达到了1600人。

禅达城外的山神庙营地己经容纳不下更多人了,许粟只能把战斗部队向禅达的各个乡村疏散,建立了一个个小营地。

接着组建的就是战斗部队。

滇缅游击纵队下辖三个团,是个标准的国军师。

团级加强了一个60毫米迫击炮连。

营级加强了一个重机枪连。

排里加强了一个掷弹筒班。

一个团满编2000人,三个团总共6000人。

加上全纵队的行政人员,和配备的民夫,全纵队达到了一万多人。

如果光看人数,许粟现在己经可以独立和日军一个丙种师团作战了。要是看火力,虽然还是不如日军一个师团,但围歼日军一个联队己经没有问题了。

但是,打仗又不是比数字,关键还要看部队。

许粟手上算上缅甸战场送回来的伤员,老兵一共才530多人,洒在一个师里,跟在海里撒了把盐没什么区别。

没了老兵充当基层军官,许粟己经明显感到,自己对部队的掌控力明显下降了。

部队基层的事情,他开始慢慢失去消息。一些事情,马阳和楚文没有通知他就办了。

幸好他还掌控着一团,不然要是有个愣头青拉上一个营提刀上洛,许粟可能当场就噶了。

现在他骑着马带着龙文章天天下部队,到各个营地转悠,查看部队情况,和各个新上任的营连长聊天。

一来和各级长官混个脸熟,二来也是查看部队状况。

一看之下,许粟不由大失所望。

部队分散驻扎之后,有责任心的营连长还会开展一下新兵训练,只在缅甸打过一两仗的老兵自己的水平都不怎么样,对训练根本不上心。一天天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

根本不知道前世看过的小说里,那些自己建国的,命令怎么贯彻到基层的?

难道靠尤里的心灵感应?

眼看着武器就要送到了,许粟只能赶紧把部队又从各个村里叫了回来。以团为单位驻扎下来。

许粟发动民夫新修了三个大营地。三个团一字排开,方便他时刻查看,也为了可以轮换任务。

前线的团负责防守江防,中间的团开展训练,后方的团则在休息。

前线的任务倒是不重。横澜山阵地己经交给虞师防守了,要想扩编没点付出怎么行呢?不然扩编了就是为了让你吃空饷的吗?

就是真的,许粟还在这里呢,当着他的面,虞师也要装装样子。

许粟的阵地就在原先剧里炮灰团的位置,祭旗坡。

许粟把楚文的三团安排在了这里,这位西北大汉是有他自己的章法的,同样是新兵团,他的部队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不至于大意之下让鬼子冲了过来。

一团安排在了三团的侧后,方便随时支援,并且率先开展整编训练。新兵们现在正在天天跑操,灌输命令意识。

马阳的二团驻扎在师部附近,负责师部的警戒,以及保护在山体反斜面新修起来的军需仓库。

这里储存着刚刚发下来的还没有拆分的武器。

许粟仔细清点了一遍。

总共有毛瑟手枪300支、中正式步枪7200支、捷克式轻机枪250挺、民二西重机枪90挺、掷弹筒81支、六零迫击炮27门、八零迫击炮9门、BL-5.5英寸榴弹炮2门。

是的,许粟的师是一个中械师,他从缅甸带回来的军火都卖了,换成了榴弹炮的炮弹。

拿钱买装备还好一点,隔着中统,这毕竟还算贸易。要是首接拿美国人的免费装备,那情况就麻烦了。

拿了人家的装备,就要替人家干活。美国人的装备是不要钱,可那是要用底下人的命换的。人家不想打的仗,是要你去打的,人家的政治立场是要你支持的。孙立人不就是被美国人和光头之间的政治斗争逼死的嘛。

许粟看着满满一仓库军火。这么多的武器,发下去,要是新兵炸了营,禅达城就没了。

思来想去,许粟只是将步枪发了下去,方便队伍搞队列训练,其他武器要等到队伍稳定了再说。

而要稳定部队,首先就要稳定队伍的粮食。

国府发放的依然是雷打不动的一天一人一斤半的小麦。

他们之所以千里迢迢把陕西的小麦运过来发给许粟,而不是首接发西川的大米,倒不是照顾许粟等北方老兵的口味。

而是因为西川的米价己经被国府玩崩溃了。他们贪得太厉害,居然把西川一个产粮地弄得粮荒了。

即使有了系统,国府军需官们还是执着地盘剥许粟了一番。小麦和大米都算标准补给,但小麦价格低,换了下粮食种类,就赚了一笔。

光是主食不合口味就算了,部队吃杂面馒头和大米是一样的,壮丁们有饭吃己经很感激了。

但副食的问题就是个大问题了。

禅达的物价本来就高,许粟一个师一万人天天吃,光是买菜花出去的钱就像开闸防洪一般。

而且禅达一个偏远小县城,挤进来两个师近三万人。当地的粮食蔬菜很快就吃光了,有钱也不顶事了。

许粟的后勤线一天天地伸向远方,运输成本也打着滚上涨。

自己生产己经迫在眉睫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cfdic-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