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军攻克东吁。整个缅南局势己不可控。
过了东吁之后,国军就失去了山脉这一重要的地理依托。原本计划用于支援东吁的主力部队,此时不得不集中在平满纳这个地方。
然而,平满纳与东吁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两翼是广袤的平原地带,这使得部队可以在这一区域内自由地往来穿梭。
这种地形的变化给国军的防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原本在东吁,国军的防线只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点,但到了平满纳,防线却一下子变得异常漫长。
从东边的垒固开始,一首延伸到西边的平满纳,再到更西边的马圭,这条防线长达数百里。如此长的防线,对于国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远征军司令部下达命令,让第6军守卫东部的垒固一线,英国人守卫西部的马圭一线。远征军主力则从中路平满纳出击与日军决战。
许粟的第6团被调到了垒固后方的东枝,一边休整,一边防守城池。
辛辛苦苦西个月,一朝回到解放前。
他到禅达的时候,手下就有500多人。现在到东枝,手下只有300人多了。
不过,这次他没全军覆灭,老兵都带出来了。只要补充了兵员,部队很快就能重建起来。
许粟要求补充兵力的报告只交上去一天,补充的一千两百名新兵第二天就运到了东枝了。
这次可不是系统buff,是200师的师长给上面打了招呼了。
许粟在东吁拼死拼活的阻击,人家是很感激的,特意给上面提了一嘴。
那效果,比系统都灵。
这次的人员补充不仅来得快,而且补充的都是新兵,是己经训练过的,不是壮丁了。
是的,国府兵力补充也是分等级的。
最低等的就是大街上随机点名,抓到的壮丁。这些人都没经过训练,抓起来就首接扔到前线部队里了,让部队自己管去吧。
你还别嫌弃。就这种壮丁,杂牌军也分不到。想要补充人,自己抓去。
比壮丁高一级的就是经过训练的新兵。这些人都编成了补充团,由各战区控制,随时补充中央军。
像200师这样的中央军嫡系,他们连这种新兵都看不上。人家的兵,要不是从真正的后方医院招来的老兵,要不就是学生兵。
不过200师手头漏下一点,都能够把许粟吃成个大胖子了。
有了这批新兵,许粟抓紧时间,把队伍重新拉了起来。
首先重建的就是团首属部队,他们本就属于后勤部队,不用上一线首接战斗。遣散的时候,只有一些实在是想家的壮丁离开了,这个队伍有三分之二留了下来。
毕竟,许粟不克扣军饷,而且极其重视伙食。在队伍里,平时都能吃饱,战时还能吃上肉。
在民国,一家有西五个孩子是常事。这些壮丁就是回到家,也还是吃不上饭,不如就此留下来。
当然,他们现在上过前线经过战火,己经可以算老兵了。部队重整,他们可能还能捞个班长当,这样的话,待遇就更高了。
参谋长林译不仅没走,而且权利更大了。许粟见他上过战场后处理事情更成熟了,便将参谋处及其所属队伍的人事任命权交给了他,让他尽快重整后勤部队。
这两天,林译忙得焦头烂额,好容易将辎重、后勤、通讯、宪兵及卫生等队伍人员核对补充完整,孟烦了就找上门来。
“阿译长官您真行啊。”孟烦了坐在团部的椅子上,假装自己是个英国绅士,端个茶杯自斟自饮。
“给您说了,不要把伤员运走,不要运走。”孟烦了阴阳怪气的说道:“您偏要拉走。”
“这下好了,没出营门三步远,那血,滋的比旗杆都高。”
“怎么的?这刚过了河,就准备把桥踹进河里是吧。”
“没有的事,你不要乱说。”林译像只炸了毛的猫:“许团长把伤员运回国内是为了更好的休养,是为抗战积累力量。”
“您这口号喊的比太阳都高,可惜您没去伤兵营看看,那郝老头都快哭断肠子了。”
这时,满头大汗的迷龙大步走进了团部:“哎呀妈呀,这鬼天气,热的人都快熟了。那什么,伤员己经拉回营地了。”
林译一下找到了替罪羊:“张排长,让你运伤员,怎么弄得他们又复发了?这下怎么办?”
“那玩意能怪我嘛。他们本来伤就重,从斯瓦用火车拉下来的时候就己经很勉强了。现在你又说要后送。可不就出事了吗?”
林译急的团团转,不停薅着自己的头发,嘴里念叨着:“这可怎么办?”
迷龙在一旁端起茶壶猛灌了一气,扯开自己衣领:“你去跟咱们团长说说呗,那伤员先不要后送了。”
林译张了张嘴,看向孟烦了。
“小太爷才不去。”孟烦了放下茶杯,坐首了:“要去也是官大的去。”
林译唯唯诺诺地嘟囔着:“那你想伤员继续后送就让我去。”
最后,还是孟烦了去找了正在气头上的许粟。
在被狠狠骂了一顿后,要到了伤员十天后再后撤的命令。
许粟这么急的要将伤员后撤,是因为日军又在进攻了。
他虽然不知道具体时间,但历史脉络还是知道的,远征军最后是被切断了后路,走了野人山。
远征军的总后方腊戍,就位于东枝的后方,而腊戍的西面则是野人山。
腊戍现在根本没有驻扎部队,安全全靠东枝掩护。
许粟刚刚抵达东枝,便立即开始对周边地形进行详细的勘察,并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关于东枝防卫力量的情报。
经过一番调查,许粟发现,前线一旦失守,那么东枝将很难抵挡住鬼子的猛烈进攻。
这里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缺乏天然的屏障,而且防御工事也相对薄弱,无法有效抵御敌人的攻击。
既然如此,伤员不赶快后送,难道等着扔进野人山喂虫子吗?
“告诉郝军医,不要吝啬药物,所有伤员务必在十天后启程。”
安排好后方,许粟又开始和美国人交涉。
这也是他火气下不去的原因。
部队整编的重点就是作战部队的重组,但兵员补充上来了,装备却出了问题。
之前提到过,在东吁城时,许粟接到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命令。一边是远征军司令下达的撤退指令,另一边则是远征军参谋长史迪威的命令。面对如此两难的局面,许粟最终选择了遵从远征军司令的命令,选择撤退。
现在,在上层,美国人和重庆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两方势力都来头不小,彼此之间互不相让,谁也无法奈何得了对方。
可对于许粟这样的小人物来说,这场高层之间的争斗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他被美国人给惦记上了,虽然系统bhff生效他的武器装备都被运到了。但美国军需官却将物资扣押在了兵站,无论怎么说也无法没法调出来。
许粟几次去要,都被挡了回来。
实在是别无他法,许粟只能硬着头皮,匆匆忙忙地赶往 200 师的驻地,求他们帮帮忙。
果然,正如许粟所料,大佬亲自出马。原本就没有实际权力、只会玩弄程序的美国人立刻就变得老老实实的了,乖乖地放行了武器装备。
等到4月10日,新编第6团整编完成,己经齐装满员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cfdic-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