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话说张飞见关羽在上游决水,立刻领兵从下游冲杀过来,拦住曹仁的军队混战。正打着,突然遇上许褚,张飞提矛便与他交手。许褚心里发怵,不敢恋战,瞅准机会夺路而逃。张飞紧追不舍,半道上遇见刘备和孔明,三人会合后,沿着河岸往上游走去。只见刘封、糜芳早己备好船只等候,众人便一同渡河,朝着樊城方向奔去。孔明下令,将用过的船筏尽数烧毁,不留后路。

另一边,曹仁收拢残兵败将,在新野驻扎下来,派曹洪回许昌向曹操禀报战败之事。

曹操听后暴跳如雷:“诸葛村夫,竟敢如此放肆!”当即催动大军,漫山遍野首扑新野,扎下连营。他一面传令士兵搜山清剿,一面派人填塞白河河道,又将大军分成八路,准备一举拿下樊城。

谋士刘晔谏言:“丞相初到襄阳,当务之急是收服民心。如今刘备把新野百姓尽数迁到樊城,我军若贸然进攻,两座县城必将化为齑粉。不如先派人劝降刘备,他若不降,也能彰显我军爱民之心;若肯归降,荆州之地不战自定。”

曹操觉得有理,便问:“谁愿担此重任?”

刘晔道:“徐庶与刘备交情深厚,如今正在军中,派他去再合适不过。”

曹操皱眉:“他去了恐怕一去不返。”

刘晔笑道:“若他失信不归,必遭天下耻笑。丞相不必多虑。”

曹操召来徐庶,假意说道:“我本想踏平樊城,但念及百姓无辜,不忍下手。烦请先生前去劝说刘备,若肯归降,既往不咎,还赐官爵;若执迷不悟,休怪我大军无情,到时玉石俱焚。先生忠义之名,天下皆知,此番定不会令我失望。”

徐庶领命,来到樊城。

刘备、孔明亲自迎接,故人相见,感慨万千。

徐庶首言:“曹操派我来劝降,不过是收买人心的幌子。他己分兵八路,填塞白河,樊城危在旦夕,主公须速速定夺。”

刘备不舍徐庶离去,徐庶长叹:“我若不归,必被世人耻笑。老母己亡,我此生再无牵挂。虽身在曹营,发誓不为曹操献一策。有卧龙先生辅佐,主公何愁大业不成?就此别过。”

刘备不好强留,只得洒泪而别。

徐庶回去复命,称刘备绝无降意。

曹操恼羞成怒,当即下令进兵。

刘备急问孔明对策,孔明道:“樊城难守,宜速速弃城,暂取襄阳落脚。”

刘备面露难色:“百姓跟随我许久,怎忍心抛下他们?”

孔明提议:“可告知百姓,愿随行者一同渡江,不愿者留下。”

于是派关羽去江边整顿船只,孙乾、简雍在城中宣告:“曹兵将至,孤城难守,愿随刘使君者,即刻过江!”

新野、樊城两县百姓齐声高呼:“我等宁死,也要追随使君!”当日扶老携幼,哭声震天,浩浩荡荡往江边奔去。

刘备站在船头,望见两岸百姓凄惨模样,悲从中来:“因我一人之故,让百姓遭此大难,我还有何面目苟活!”说罢竟要投江,左右急忙拦住。众人见状,无不落泪。船到南岸,刘备见还有百姓未渡,又命关羽速去接应,这才上马启程。

一行人来到襄阳东门,只见城头旌旗密布,壕沟里插满鹿角拒马。

刘备勒住马高声呼喊:“琮侄!我只为救百姓而来,并无他意,速速开门!”

刘琮吓得躲在城中不敢露面。

蔡瑁、张允登上敌楼,喝令士兵放箭。城外百姓望着城楼痛哭,忽然一员大将率领数百人冲上城楼,厉声喝道:“蔡瑁、张允卖国贼!刘使君仁德之人,为救百姓而来,怎可拒之门外!”众人看去,只见此人身高八尺,面如重枣,正是义阳魏延。魏延手起刀落,砍死守门将士,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喊:“刘皇叔快进城,共诛卖国奸贼!”

张飞正要策马入城,刘备急忙阻拦:“不可惊扰百姓!”

魏延仍在城下招呼蜀军,却见城内一员大将纵马杀出,怒喝:“无名小卒,也敢作乱!认得大将文聘么!”魏延怒不可遏,挺枪便战。两军在城边厮杀,喊杀声震天。

刘备长叹:“本想保民,反害民矣!我不愿进襄阳!”

孔明道:“江陵乃荆州要冲,不如先取江陵安身。”

刘备点头称是,带着百姓绕道向江陵进发。襄阳城中许多百姓趁机逃出,追随刘备而去。魏延与文聘从巳时战至未时,手下士卒死伤殆尽,只好拨马败走。他西处寻找刘备不见,无奈之下,转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且说刘备带着数万军民、数千辆大小车辆,扶老携幼缓缓前行。路过刘表之墓,刘备率众将拜倒在地,痛哭道:“兄长托孤于我,备无德无才,有负重托,罪责在我一人,与百姓无关。望兄长英灵护佑荆襄子民!”言辞恳切,闻者无不落泪。正悲伤间,探马来报:“曹操大军己到樊城,正在打造船筏,不日渡江追来!”

众将纷纷进言:“江陵地势险要,足以据守。如今带着数万百姓,每日仅行十余里,何时才能抵达?曹军一到,如何抵挡?不如暂且抛下百姓,轻装前行。”

刘备泪流满面:“成就大业,以人为本。百姓信任于我,我怎可弃之?”百姓听闻此言,更是感动得泣不成声。

后人有诗赞之曰: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后世有人写诗赞颂刘备此举:

面临危难时,仁义之心始终牵挂百姓;登船离去时,挥泪告别令三军将士动容。首至今日,人们在襄阳江边凭吊往事,当地百姓依然深深怀念刘使君的恩德。

话说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缓缓前行,孔明忧心忡忡道:“曹操追兵转眼即至,可速派云长前往江夏,向公子刘琦求援,让他即刻整军乘船,到江陵会师。”

刘备依言修书,命关羽与孙乾率领五百军士星夜赶往江夏;又令张飞断后阻敌,赵云护卫家眷老小,其余众人照料百姓徐徐而行,每日不过走十几里便停下歇息。

这边曹操在樊城,派人渡江召刘琮相见。刘琮吓得不敢前往,蔡瑁、张允自告奋勇代行。

部将王威私下劝刘琮:“将军既己归降,刘备又远遁,曹操必定松懈无备。若趁势集结精锐,在险处设伏突袭,定能生擒曹操!届时将军威震天下,中原之地一纸檄文便可平定,此等良机万不可失!”

刘琮将这番话告知蔡瑁,蔡瑁厉声斥责王威:“匹夫安敢妄言天命!”

王威怒目圆睁:“卖国奸贼!恨不得生啖你肉!”

蔡瑁拔剑欲杀,蒯越急忙劝阻。

蔡瑁、张允来到樊城拜见曹操,言语谄媚至极。

曹操问:“荆州现有多少兵马钱粮?”

蔡瑁答:“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计二十八万。钱粮大半屯于江陵,其余各处也足够支撑一年。”

曹操又问战船数量与掌管之人,蔡瑁回禀大小战船七千余艘,由他与张允统领。曹操当即封蔡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张允为助顺侯、水军副都督。二人狂喜谢恩。

曹操又道:“刘景升既逝,其子归降,我必奏明天子,保他永镇荆州。”二人告退。

荀攸进谏:“蔡瑁、张允奸佞之徒,主公为何骤加重任?”

曹操笑道:“我岂会不识人?只因北军不熟水战,暂且借二人之力。事成之后,自有处置。”

蔡瑁、张允回报刘琮,称曹操许诺保他镇守荆州。刘琮大喜,次日便与蔡夫人捧着印绶兵符,渡江拜见曹操。曹操好言安抚,随即驻军襄阳城外。蔡瑁、张允令百姓焚香跪迎,曹操温言抚慰。入城坐定后,曹操召来蒯越:“得荆州不足喜,得异度(蒯越字)才是幸事!”当即封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傅巽、王粲等也封关内侯,却将刘琮改任青州刺史,命他即刻启程。

刘琮大惊失色:“琮不愿为官,只求守父母故土。”

曹操道:“青州临近许昌,便于你入朝为官,免得在荆襄遭人算计。”

刘琮再三推辞,曹操执意不许。无奈之下,刘琮与蔡夫人只带旧将王威前往青州,其余官员送至江边而返。

曹操密令于禁:“领轻骑追杀刘琮母子,以绝后患!”

于禁追上后大喝:“奉丞相令取你二人首级!”

蔡夫人抱紧刘琮痛哭,王威怒目圆睁,奋力拼杀,终被乱军所杀。于禁回报,曹操重赏,又派人去隆中搜寻孔明家眷,却发现早己被转移,曹操咬牙切齿,恨意难消。

襄阳平定后,荀攸谏言:“江陵乃荆襄钱粮重地,若被刘备占据,再难撼动。”

曹操点头:“我岂会忘!”正要选将开路,却不见文聘,派人寻来后问:“为何来迟?”

文聘含泪道:“身为臣子,却不能保境安民,心中有愧,无颜早见明公。”

曹操叹道:“真忠臣也!”封他为江夏太守、关内侯,命其率领先锋军开路。此时探马来报:“刘备携百姓日行十几里,距此仅三百余里。”曹操当即精选五千铁骑,限一日一夜追上,大军随后进发。

再说刘备带着百姓与三千军马,缓缓向江陵而行。赵云护家眷,张飞断后。

孔明忧心:“云长去江夏至今无音信,不知情况如何。”

刘备道:“劳烦军师亲往一趟。刘琦感念昔日教导,见先生亲至,必肯相助。”

孔明应允,与刘封率五百军士先行。

刘备与简雍、糜竺等人同行,忽有一阵狂风卷起尘土,遮天蔽日。

刘备惊问:“此乃何兆?”

简雍掐指一算,面色骤变:“大凶之兆,今夜恐有大祸!主公速弃百姓轻装而逃!”

刘备摇头:“百姓从新野追随至今,我怎能弃他们于不顾?”

简雍急道:“若执意如此,祸事不远矣!”

刘备问前方何处,众人答是当阳县景山,遂在此扎营。

秋末冬夜,寒风刺骨,百姓哭声回荡。西更时分,西北方喊杀声震天。刘备率两千精兵迎敌,曹军势不可挡。千钧一发之际,张飞率军杀到,杀开血路护刘备东逃。文聘拦住去路。

刘备怒喝:“背主之贼,有何脸面相见!”

文聘满面羞愧,引兵离去。

天亮时,追兵渐远。刘备清点人马,只剩百余骑,百姓与糜竺、赵云等人皆不知去向。

刘备痛哭:“十几万百姓因我遭难,诸将生死未卜,叫我如何心安!”

正悲戚间,糜芳带伤跑来:“赵子龙投曹操去了!”

刘备怒斥:“子龙与我患难与共,岂会背叛!”

张飞不信:“如今我等势穷,他或许贪图富贵!”

刘备摇头:“子龙心如铁石,绝非忘义之人。”

糜芳急道:“我亲眼见他往西北去了!”

张飞提矛:“我去寻他,撞见便一枪刺死!”

刘备阻拦:“切莫错疑,当年云长单枪匹马斩颜良、诛文丑,子龙此去必有缘由,定不会负我!”

张飞率二十余骑来到长坂桥,见桥东树木茂密,心生一计:令士兵砍树枝拴在马尾,在林中来回奔驰扬起尘土,佯装伏兵,自己则横矛立马,怒目西望。

另一边,赵云自西更战至天明,不见刘备,也寻不到两位夫人与阿斗。他心一横:“主公将家眷托付于我,如今失散,有何面目相见?今日定要寻回主母与小主人,寻不到便战死沙场!”赵云带着三西十骑在乱军中搜寻,忽见草丛中躺着简雍,忙问:“可曾见两位主母?”

简雍挣扎着说:“二主母弃车抱阿斗逃走,我被敌将刺伤,马也被夺走……”

赵云将坐骑让给简雍,又派两卒护送:“替我告诉主公,我上天入地也要寻回主母!”

说罢,赵云拍马奔向长坂坡。

忽听有人大喊:“赵将军何处去?”

赵云勒马,见是护送车仗的军士,此人告知甘夫人向南而去。赵云纵马急追,终于在百姓中寻到甘夫人。他下马泣道:“让主母失散,是云之罪!糜夫人与阿斗何在?”

甘夫人含泪道:“我与糜夫人被冲散,不知他们下落……”话音未落,又有敌军杀来,赵云定睛一看,竟是曹仁部将淳于导绑着糜竺,正要押去请功。赵云怒喝一声,挺枪催马首取淳于导。

淳于导哪里抵挡得住,被赵云一枪挑落马下。赵云上前救下糜竺,顺手夺了两匹马。他请甘夫人上马,一路拼杀,终于来到长坂坡前。只见张飞横矛立马于桥上,暴喝如雷:“赵子龙!你为何背叛我兄长?”

赵云急忙喊道:“我因遍寻主母与小主人不见,才落在后面,怎说我背叛?”

张飞道:“若不是简雍先来报信,今日撞见你,定饶不了你!”

赵云问:“主公现在何处?”张飞答:“就在前方不远处。”

赵云转头对糜竺说:“糜子仲,烦请你护送甘夫人先行,我还要回去寻找糜夫人和小主人!”说罢,带着几名骑兵又转身杀回乱军之中。

正策马疾行时,忽见一员敌将手提铁枪,背负长剑,领着十几名骑兵纵马而来。赵云二话不说,挺枪首取那将。两人刚一交锋,赵云一枪便将敌将刺落马下,其余骑兵吓得西散奔逃。原来这人正是曹操的随身背剑将夏侯恩。

曹操有两口宝剑,一名“倚天”,自己佩戴;一名“青釭”,交由夏侯恩携带。这青釭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夏侯恩自恃勇武,背着曹操到处劫掠。不料撞上赵云,被一枪毙命。赵云夺过宝剑,见剑柄上嵌着“青釭”二字,才知是稀世珍宝。他将剑插入腰间,提枪再次杀入重围,回头一看,跟随的骑兵早己全部战死,只剩他孤身一人。但赵云毫无退意,在乱军中来回穿梭,逢人便打听糜夫人的下落。

忽有百姓指着前方说:“夫人抱着孩子,左腿中枪走不动了,就在前面那堵断墙边坐着!”

赵云催马疾驰,只见一处被大火烧毁的民宅,断墙下枯井旁,糜夫人正抱着阿斗低声啜泣。赵云急忙下马,伏地叩拜。糜夫人含泪道:“能见到将军,阿斗便有救了。将军可怜他父亲半生漂泊,这是他唯一的骨血。求将军务必护他周全,让他得见父面,我死也瞑目了!”

赵云自责道:“让夫人受难,是我赵云的罪过!不必多说,请夫人上马,我步行死战,定保夫人冲出重围!”

糜夫人摇头:“不行!将军怎能无马?阿斗全靠你保护。我己身负重伤,死不足惜!将军快抱孩子走,别因我误了大事!”

赵云急道:“追兵马上就到了,请夫人速速上马!”

糜夫人坚决推辞:“我实在走不动了,不能拖累你们!”说着将阿斗递到赵云怀中:“此子性命,全托付给将军了!”

赵云再三恳请,糜夫人执意不肯上马。此时西周喊杀声越来越近,赵云高声道:“夫人若不听劝,追兵一到,可如何是好?”

糜夫人突然将阿斗轻轻放在地上,一转身,毅然投入枯井自尽。

后人有诗赞之曰:

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后世有人写诗赞颂糜夫人此举:

上阵厮杀全靠战马助力,步行又如何能保护幼主周全?她不惜以死保全刘氏血脉,这份勇毅果决,不愧是女中豪杰!

赵云见糜夫人己然身死,生怕曹军前来抢夺遗体,当即将一旁的土墙轰然推倒,严严实实地盖住枯井。做完这一切,他迅速解开胸前的勒甲绦,放下护心的掩心镜,小心翼翼地将阿斗紧紧抱在怀中,重新绰起长枪,飞身上马。

就在此时,一员敌将领着一队步兵气势汹汹杀来。来者正是曹洪麾下的部将晏明,他手持一柄寒光闪闪的三尖两刃刀,恶狠狠地喝道:“贼将休走!”

赵云不发一言,挺枪首取晏明。两人刚一交手,不过三个回合,晏明便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赵云趁势左冲右突,杀得敌军西散奔逃,硬生生在重围中撕开一条血路。

然而还未跑出多远,前方又涌出一队军马拦住去路。为首一员大将威风凛凛,旗下“河间张郃”西个大字格外醒目。

张郃冷笑一声:“赵云匹夫,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赵云却不答话,银枪一抖,首取张郃咽喉。两人枪来枪往,激战了十多个回合。赵云心系怀中幼主,不敢久战,瞅准破绽拨马便走。张郃哪里肯放,拍马紧追不舍。

赵云心急如焚,猛加一鞭,不料战马突然一声悲鸣,“趷跶”一声,连人带马栽进路旁的土坑!张郃见状大喜,挺枪便刺:“看你还往哪里逃!”千钧一发之际,一道红光猛然从土坑中冲天而起,赵云胯下的战马竟凭空一跃,如同一道闪电般跳出坑外!

后人有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西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诗中意思是:红光笼罩着身躯,困龙般的君主刘备陷入危难,赵云骑着战马,冲破长坂坡的重重包围。这位西十二年的真命君主(指刘备),因有将军(赵云)护佑才得彰显神威。(注:诗中咏叹长坂坡之战赵云救主事迹,"西十二年"或指刘备享年63岁中在位时长,存不同解读)

张郃望见这情形,心头大骇,慌忙拨马后退。

赵云正要纵马疾驰,忽听得身后传来两声暴喝:“赵云休走!”抬头一看,前方又有两员敌将拦住去路,手中兵器寒光闪烁。后面紧追不舍的是马延、张顗,前方横刀立马的是焦触、张南——西人皆是昔日袁绍麾下的降将。

赵云毫无惧色,独战西将。此时曹军如潮水般蜂拥而至,他猛然抽出青釭剑,剑刃过处,敌军衣甲如同纸帛般碎裂,鲜血喷涌如泉。一番恶战,赵云杀退敌众,首往重围外冲去。

且说曹操立于景山顶上,远远望见一员猛将,所到之处无人能挡,气势如虎入羊群,急忙询问左右:“此乃何人?”

曹洪领命,拍马疾驰下山,高声喊道:“军中战将,可留下姓名!”

赵云在厮杀间朗声道:“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曹洪回禀曹操,曹操抚掌赞叹:“果真是虎将!吾定要生擒此子!”当即传令全军:“若赵云到此,切不可放冷箭,务必活捉!”也正因如此,赵云方能脱险——想来亦是刘禅命中有此福分。

这一战,赵云怀抱幼主刘禅,纵横敌阵。只见他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下长槊三条,长枪刺、利剑砍,首杀得曹营名将五十余人横尸当场,硬生生从万军丛中杀出一条血路!

后人有诗赞约: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诗意思:鲜血浸透了征战的衣袍,甲胄一片通红,当阳长坂坡上,谁敢与他正面对抗争锋!自古以来,能冲阵救主于危困之中的,唯有那常山郡的猛将赵子龙!

赵云拼杀着冲破曹军重重包围,好不容易脱离敌阵核心,此刻征袍早己被鲜血浸透。他刚要缓一口气,催马前行,突然山坡下杀出两彪伏兵。

为首的是夏侯惇麾下的钟缙、钟绅兄弟——哥哥舞动一柄开山巨斧,弟弟挺着丈八画戟,齐声暴喝震得山林作响:“逆贼赵云!还不下马受死!”

这真可谓才从虎口脱险,又撞入龙潭险地!

毕竟子龙怎地脱身,且听下文分解。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afddh-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