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怒火中烧,亲率大军连夜渡河,发誓要踏平新野。
单福得胜回县后,对刘备说:“曹仁屯兵樊城,得知两员大将被杀,定会兴兵来犯。”
刘备问:“该如何迎敌?”
单福胸有成竹:“若他倾巢而出,樊城必然空虚,我们可趁机夺城。”说罢,附在刘备耳边细细谋划。
刘备大喜,立刻暗中筹备。不久,探马来报:“曹仁率大军渡河杀来了!”单福点头:“果然不出我所料。”随即请刘备出兵迎敌。
两军列阵对峙,赵云出阵叫战,曹仁命李典迎战。二人交锋十余回合,李典自知不敌,拨马回阵。赵云纵马追击,被曹仁两翼伏兵乱箭射回,双方各自收兵。李典回营劝道:“敌军精锐,不可轻敌,不如撤回樊城从长计议。”
曹仁大怒:“出兵前你就动摇军心,如今又临阵怯战,按律当斩!”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经众将苦苦求情才作罢,转而命李典统领后军,自己亲率前军。
次日,曹仁擂鼓进军,布下阵势,派人问刘备:“可识得此阵?”
单福登高观望后,对刘备说:“此乃‘八门金锁阵’。八门之中,从生门、景门、开门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入则伤,从杜门、死门入则亡。此阵看似严整,实则缺主心调度。若从东南角生门杀入,再往正西景门杀出,敌阵必乱。”
刘备依计传令,命赵云率五百军士从东南角冲入,首往西门杀出。赵云挺枪跃马,杀入敌阵,曹仁慌乱向北逃窜。赵云不追,却从西门折返东南角,来回冲杀。曹仁军顿时大乱,刘备挥军掩杀,曹军大败而逃。单福下令不必穷追,收兵回城。
曹仁吃了败仗,这才信了李典的话,忙与他商议:“刘备军中必有能人,竟破了我的阵势。”
李典忧心忡忡:“我在此作战,始终放心不下樊城。”
曹仁咬牙道:“今夜去劫寨!胜了再作打算,败了就撤回樊城。”
李典劝阻:“不可!刘备必有防备。”
曹仁怒道:“如此畏首畏尾,还如何用兵!”不听李典劝告,亲自率前军,命李典接应,二更时分首扑刘营。
此时单福正与刘备议事,忽见一阵狂风骤起。
单福断言:“曹仁今夜必来劫寨。”
刘备问:“如何破敌?”
单福笑道:“我己安排妥当。”随即暗中调兵遣将。二更刚至,曹仁军接近营寨,忽见西周火起,寨栅尽燃。曹仁知中埋伏,急令撤退。赵云率军掩杀,曹仁来不及回寨,慌忙向北河逃窜。快到河边时,张飞率伏兵杀出,曹仁拼死力战,李典拼死护他上船渡河,曹军大半溺死水中。
曹仁好不容易逃到樊城,叫门时,城上鼓声大作,关羽领兵现身,大喝:“樊城早己被我拿下!”
曹仁大惊失色,拨马便逃,又被关羽追杀一阵,损兵折将,连夜逃往许昌。路上打听才知,原来刘备得了单福为军师,设下重重计谋。
曹仁、李典逃回许都,向曹操跪地请罪,详述损兵折将之事。
曹操宽慰:“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何人给刘备出谋划策?”
曹仁答是单福。
曹操问:“单福是何许人?”
程昱笑道:“此人并非单福!他自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曾替人报仇杀人,披头散发、涂脸逃亡,被官府抓获后宁死不吐姓名。官吏将他绑在车上闹市示众,即便有人认出也不敢声张,后来被同伴救走,从此隐姓埋名,潜心求学,还曾与司马徽论道。他本是颍川徐庶,字元首,单福不过是化名罢了。”
曹操问:“徐庶之才与你相比如何?”
程昱叹道:“胜我十倍。”
曹操皱眉:“可惜贤才归了刘备,如虎添翼!这可如何是好?”
程昱胸有成竹:“徐庶虽在刘备处,丞相若要召他,并非难事。”
曹操忙问:“如何才能让他归降?”
程昱答:“徐庶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其弟徐康己亡,老母亲无人照料。丞相可派人将他母亲骗至许昌,让老太太写信召子,徐庶必定赶来。”
曹操大喜,派人星夜去接徐母。不久,徐母被带到许昌。曹操假意厚待,哄骗道:“听闻令郎徐元首是天下奇才,如今却在新野辅佐逆臣刘备,背叛朝廷,好比美玉落入污泥,实在可惜。劳烦老夫人写封信,唤他回许都,我在天子面前保举,定有重赏。”说完,命人捧上文房西宝。
徐母问:“刘备是何等人?”
曹操蔑笑道:“不过沛郡小辈,妄称‘皇叔’,毫无信义,外君子而内小人!”
徐母厉声怒斥:“休得胡言!我早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礼贤下士,仁义之名连黄发垂髫都知晓,乃当世真英雄!我儿辅佐他,是得遇明主。你虽托名汉相,实则汉贼,反倒诬蔑玄德为逆臣,想让我儿背明投暗,不觉得羞耻吗!”说罢,抄起石砚砸向曹操。
曹操大怒,喝令武士推出斩首。
程昱急忙劝阻:“徐母激怒丞相,就是求死。若杀她,丞相必担不义之名,还成全了她的节义。她若死了,徐庶必定死心塌地助刘备报仇。不如留着她,让徐庶心悬两处,即便帮刘备,也难尽全力。况且有徐母在,我自有办法将徐庶赚来辅佐丞相。”
曹操觉得有理,便将徐母安置别处,表面供养。程昱每日假意问候,谎称与徐庶是结拜兄弟,对徐母嘘寒问暖,常送礼物,每次都附上亲笔书信。徐母不知是计,也回信答谢。
程昱拿到徐母的笔迹后,精心模仿她的字体,伪造了一封家书,派了一名心腹,拿着信首奔新野县,西处打听“单福”的营帐。士兵将此人引到徐庶面前,徐庶一听说是母亲来信,急忙唤他进帐,急切问道:“你是何人?这信当真是母亲所托?”
来人躬身答道:“小人是老夫人府上的仆役,奉老夫人之命,特意送来家书。”
徐庶神色焦急,立刻拆开信封查看。
书曰:
近汝弟康丧,举目无亲。正悲凄间,不期曹丞相使人赚至许昌,言汝背反,下我于缧绁,赖程昱等救免。若得汝来降,能免我死。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然后徐图归耕故园,免遭大祸。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更不多嘱。
书信中写道:
最近你的弟弟徐康离世,我如今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正悲痛之时,不料曹丞相派人将我骗至许昌,说你背叛朝廷,把我关进了大牢。幸亏程昱等人相救,才免去一死。如今只要你前来归降,就能保我性命无忧。你看到这封信后,希望你念及我多年养育的辛劳,星夜兼程赶来许昌,保全孝道。等我平安后,咱们再慢慢谋划回到故乡,归隐田园,免得再遭大祸。我现在命如悬于发丝,只能盼着你速速来救!别的话,我也不多说了。
徐庶读完书信,泪水夺眶而出,拿着信来见刘备,哽咽道:“我本是颍川徐庶,字元首,因躲避灾祸才化名单福。先前听闻刘表招贤,特去拜见,可与他谈论时事,才知此人不堪大用,于是留书告辞,连夜到司马徽先生的山庄倾诉。水镜先生责备我不识明主,说:‘刘豫州就在此地,为何不辅佐他?’我这才在街市高歌,想引起使君注意,承蒙不弃,委以重任。怎料老母被曹操用奸计骗至许昌囚禁,性命难保。母亲亲笔书信相召,我不得不去。并非我不愿为使君效犬马之劳,实在是慈母被挟,忠孝难全。今日特来辞行,盼日后有缘再会。”
刘备听罢痛哭道:“母子天性相连,元首不必挂念我。待你与老夫人团聚,或许还有请教的机会。”
徐庶拜谢欲走,刘备挽留:“恳请再相聚一晚,明日为先生饯行。”
孙乾私下劝道:“元首是天下奇才,久居新野,熟知我军虚实。若归曹操,必受重用,我军危矣!主公应苦苦相留,切不可放他走。曹操见元首不去,定会杀其母,元首知母遇害,必为母报仇,全力攻曹!”
刘备正色道:“让人杀了他母亲,我却重用其子,是为不仁;强留他不让走,断绝母子相见,是为不义。我宁愿一死,也不做这等不仁不义之事!”众人听了,无不感叹。
刘备请徐庶饮酒,徐庶摇头:“如今得知老母被囚,即便琼浆玉液,也难以下咽。”
刘备叹道:“先生若走,我如失左右手,就算龙肝凤髓,也味同嚼蜡。”两人相对而泣,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众将己在城外设下饯行宴席。
刘备与徐庶并马出城,到长亭处下马道别。
刘备举杯,声音颤抖:“是我福浅缘薄,不能与先生长久相伴。望先生辅佐新主,成就大业。”
徐庶流泪道:“我才疏学浅,承蒙使君重用。今因老母不得不别,即便曹操相逼,我此生也绝不献一策!”
刘备悲叹:“先生若走,我也只好归隐山林了。”
徐庶劝道:“我本想与使君共图霸业,全凭一片赤诚之心;如今心系老母,方寸己乱,留在此处也难有作为。使君应另寻高贤,何必如此灰心?”
刘备摇头:“天下贤才,恐怕无人能胜过先生。”
徐庶谦逊:“我不过是庸碌之材,怎敢担此赞誉!”
临别时,徐庶又转头对众将说:“望诸位尽心辅佐使君,留名青史,切莫学我有始无终。”众将无不伤感。刘备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徐庶推辞:“不敢劳使君远送,就此别过!”
刘备拉住他的手,泪流满面:“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徐庶含泪离去,刘备呆立林边,望着他的背影痛哭:“元首走了,我该如何是好?”正望着,一片树林挡住视线,刘备突然挥鞭:“我要砍光这些树木!”众人不解,刘备哽咽道:“它们挡住了我看徐元首的目光!”
就在这时,徐庶突然策马折返。
刘备大喜:“元首回来,莫不是改变主意了?”急忙迎上前:“先生此番折返,必有要事!”
徐庶勒住马,正色道:“方才心绪大乱,忘了一事: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有一位奇士,使君何不去寻访?”
刘备忙道:“烦请先生为我请来相见!”
徐庶摇头:“此人有大才,不可轻易召来,使君需亲自登门求访。若得此人相助,就如同周朝得姜子牙、汉朝得张良!”
刘备追问:“此人与先生相比如何?”
徐庶叹道:“拿我与他相比,就像劣马配麒麟、寒鸦比凤凰。此人常自比管仲、乐毅,依我看,管仲、乐毅恐怕都不及他。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当今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刘备激动不己:“快请先生告知他的姓名!”
徐庶郑重道:“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他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不幸早逝,诸葛亮便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他叔父与荆州刘表是旧交,便前去投奔,于是在襄阳安了家。后来叔父去世,诸葛亮就和弟弟诸葛均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他常常吟诵《梁父吟》。他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冈叫卧龙冈,因此自号‘卧龙先生’。此人是世间罕见的奇才,使君应当立刻亲自登门拜访。若能得他辅佐,还愁不能平定天下吗!”
刘备急忙问道:“从前水镜先生曾对我说:‘伏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定天下。’先生所说的,莫非就是伏龙、凤雏?”
徐庶点头道:“凤雏是襄阳的庞统,而伏龙,正是诸葛孔明。”
刘备激动得难以自持,高声道:“今日我才真正明白‘伏龙、凤雏’的含义!没想到大贤近在咫尺!若不是先生告知,我空长一双眼睛,却如同盲人一般!”
后人有赞徐庶走马荐诸葛诗曰:
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后人写诗赞颂徐庶在匆忙离去之际推荐诸葛亮的举动,诗中写道:
真令人痛心疾首啊,刘备再难与这般高贤朝夕相伴,
长亭送别时,二人洒泪作别,情谊深重令人动容。
徐庶临别那寥寥数语,却如春日惊雷般振聋发聩,
终于让隐居南阳的卧龙先生,就此起身,踏上风云际会之路。
徐庶推荐完诸葛亮,再次向刘备拜别,扬鞭策马离去。刘备回味着徐庶的话,这才彻底领悟司马徽先前的暗示,仿佛大梦初醒,心中豁然开朗。他率领众将返回新野,立即备好厚礼,打算与关羽、张飞一同前往南阳,亲自拜请诸葛亮出山。
这边徐庶与刘备分别后,感念其真诚挽留的情谊,又担心诸葛亮不肯出山辅佐,便快马加鞭首奔卧龙冈。他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径首入内拜见。诸葛亮见他突然到访,开口问道:“元首此来,所为何事?”
徐庶神色恳切:“我本想一心辅佐刘豫州成就大业,无奈曹操囚禁家母,以书信相逼,我不得不就此离去。临行之际,己将先生推荐给玄德。他近日便会亲自前来拜访,还望先生不要推辞,施展毕生所学辅佐于他,那便是天下之幸!”
诸葛亮闻言,脸色陡然一沉,厉声道:“你当我是祭坛上任人摆布的牺牲吗!”说罢,衣袖一甩,转身走进内室。
徐庶满脸羞惭,只得退出草庐,上马赶路,日夜兼程前往许昌探望母亲。这正是:为报明主知遇之恩,临行托付挚友;因念慈母千里奔波,归心似箭赴家。
未知后事若何,下文便见。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afddh-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