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且说那将董卓撞倒之人,正是李儒。

当下李儒赶忙将董卓扶起,一同到书院之中坐下。

董卓问道:“你为何此?”

李儒说道:“我刚刚来到府门,得知太师怒气冲冲地进入后园,还在找寻吕布,我心急之下赶来,正好碰到吕布匆匆奔走,吕布说:‘太师要杀我!’我慌忙赶入园中劝解,没想到不小心冲撞了恩相,实在是死罪!死罪!”

董卓怒道:“那可恶的逆贼!竟敢调戏我的爱姬,我发誓定要杀了他!”

李儒劝道:“恩相此言差矣,昔日楚庄王‘绝缨’之会,不追究调戏爱姬的蒋雄,后来楚庄王被秦兵围困,蒋雄拼力相救,如今貂蝉不过是一个女子,而吕布乃是太师的心腹猛将,太师若趁此机会,把貂蝉赏赐给吕布,吕布定会感恩戴德,以死相报太师,还望太师仔细思量。”

董卓沉思许久,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我会好好考虑的。”

李儒谢过之后便退了出去。

董卓走进后堂,叫来貂蝉问道:“你为何要与吕布私通?”

貂蝉哭泣着说道:“妾身在后园赏花,吕布突然到来,我正要惊慌躲避,吕布却说:‘我是太师的儿子,何必躲避我?’他提着戟追我到凤仪亭,我见他居心不良,害怕被他逼迫,想要投荷池自尽,却被那厮抱住,正在生死攸关之际,幸亏太师赶来救了我的性命。”

董卓又问:“我如今把你赐给吕布,你看如何?”

貂蝉大惊失色,哭着说道:“妾身己经侍奉贵人,如今忽然要把我赏赐给家奴,我宁愿死也不愿受此屈辱!”说着便拔出壁间的宝剑想要自刎;董卓急忙夺下宝剑,将貂蝉抱住,说道:“我是说戏言!”

貂蝉倒在董卓怀中,掩面大哭道:“这必定是李儒的计谋!李儒与吕布交情深厚,所以才设下此计,却全然不顾太师的体面和贱妾的性命,妾身真想生啖他的肉!”

董卓说道:“我怎么忍心舍弃你呢?”貂蝉说道:“虽然承蒙太师怜爱,但恐怕此地不宜久居,我必定会被吕布所害。”

董卓安慰道:“我明日便和你一同前往郿坞,一同享乐,你不必担忧。”

貂蝉这才收起眼泪,拜谢董卓。

翌日,李儒进府拜见董卓,说道:“今日是个良辰吉日,可以把貂蝉送给吕布。”

董卓说道:“吕布与我有父子情分,把貂蝉赐他不太合适,我只是不追究他的罪责便罢了,你传达我的意思,用好言好语安慰他就行。”

李儒劝道:“太师不可被妇人迷惑。”

董卓脸色一变,怒道:“你的妻子你肯给吕布吗?貂蝉的事,不必多说,再说必定斩杀!”

李儒退出后,仰天长叹道:“我们这些人恐怕都要死在妇人之手了!”

后人读书至此,有诗叹之曰: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后世的人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一首诗来感叹这件事:

司徒王允(司徒是官职,这里指王允)想出了绝妙的计策,借助貂蝉(红裙代指貂蝉)施展,既不动用武力也不派兵作战。像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那样费力拼杀(这里“三战虎牢”指刘关张三人与吕布在虎牢关作战)却没有达到目的,而王允借助凤仪亭的计策(让董卓和吕布之间产生嫌隙),却能高奏凯歌(达成目的)。

董卓当天就下令返回郿坞,朝中百官都前来拜送。

貂蝉坐在车上,远远看见吕布在人群之中,眼睛望着车中;貂蝉假意用手掩面,做出痛哭的样子;车子己经远去,吕布缓缓地骑着马来到土冈之上,望着车子扬起的尘土,又是叹息又是痛恨;忽然听到背后有一个人问道:“温侯为何不跟着太师前去,却在这远远观望,唉声叹气?”

吕布一看,原来是司徒王允。

两人相见之后,王允说道:“老夫近日因略感风寒,闭门不出,故许久未和将军相见,今太师起驾回郿坞,只能带病出来送行,遇到将军甚喜,请问将军,为何长吁短叹?”

吕布说道:“正是为了您的女貂蝉啊。”

王允假装惊讶地说道:“这许久,还未将貂蝉下嫁将军吗?”

吕布气愤地说:“那老贼,自独宠爱貂蝉己许久!”

王允假装大惊失色地说道:“竟然有此事?”

吕布便把之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允。

王允仰面向天,跺脚叹息,好一会儿不说话,过了很久才说道:“想不到太师竟如此禽兽不如,做了如此下作之事!”

接着挽住吕布的手说:“暂且到我家中商议。”

吕布便跟着王允回家了。

王允将吕布迎入密室,摆下酒宴款待。吕布又将凤仪亭中发生的事,从头到尾细细说了一遍。

王允叹道:“太师玷污我女,夺了将军之妻,此事必为天下人耻笑——这耻笑的不只是太师,更是在笑我与将军啊!我己是老迈无用之人,不值一提,只是可惜将军这般盖世英雄,竟也受此奇耻大辱!”

吕布顿时怒气冲天,重重拍案,大声叫嚷起来。

王允急忙道:“老夫失言,将军息怒!”

吕布咬牙切齿道:“我誓杀老贼,以雪此耻!”

王允慌忙捂住他的嘴,低声道:“将军慎言!这话若传出,恐连累老夫!”

吕布慨然道:“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间,岂能长久屈居人下!”

王允顺势道:“以将军的才能,岂是董太师能束缚得住的?”

吕布又犹豫道:“我虽想杀他,可毕竟有父子名分,只怕遭后人非议……”

王允闻言大笑:“将军姓吕,太师姓董;当日他掷戟要杀你时,何曾念过父子之情?”

吕布猛然醒悟,奋然道:“若非司徒提醒,我几乎误事!”

王允见他心意己决,便劝道:“将军若能匡扶汉室,便是千古忠臣,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若助董卓为虐,那便是乱臣贼子,遗臭万年。”

吕布离席下拜:“布心意己决,司徒勿疑!”

王允又道:“只怕事有不密,反招大祸。”

吕布当即拔出佩刀,刺破手臂,以血为誓。

王允亦跪地拜谢:“汉室宗庙得以保全,全赖将军!此事万勿泄露,到时自有详细计划告知。”

吕布慨然应允,告辞而去。

王允随即请来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商议。

士孙瑞道:“如今陛下病体初愈,可派能言善辩之人前往郿坞,请董卓入朝议事;再将天子密诏交与吕布,让他在朝门内埋伏甲士,等董卓一到便诛杀。此乃上策。”

黄琬问:“谁能担此重任?”

士孙瑞答:“吕布同乡骑都尉李肃,因董卓迟迟不给他升官,心怀怨恨,若派他去,董卓必不生疑。”

王允点头称善,又请来吕布商议。

吕布道:“当年劝我杀丁原投奔董卓的,正是此人。他若不肯去,我先斩了他!”

当下派人秘密请来李肃,吕布首言道:“昔劝我杀丁建阳投靠董卓,如今董卓上欺天子,下害百姓,罪恶滔天,神人共愤,你可持天子诏书前往郿坞,召他入朝,我们设伏诛杀此贼,共扶汉室,做个忠臣!你意下如何?”

李肃慨然道:“我早欲杀这老贼,只恨无人相助,今日将军相邀,实乃天赐良机,我岂敢有二心!”说罢折断箭矢为誓。

王允道:“你若成此事,何愁不能高官厚禄?”

次日,李肃率十余名骑兵来到郿坞,有人禀报天子有诏,董卓传令召见,李肃入内参拜。

董卓问:“天子有何旨意?”

李肃道:“陛下病体刚刚痊愈,想在未央殿召集文武大臣,商议禅位于太师之事,特下此诏。”

董卓又问:“王允是何意?”

李肃答:“王司徒己派人修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大驾。”

董卓大喜过望:“我昨夜梦到神龙护体,今日果然应验!机不可失!”当即命心腹将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率三千飞熊军留守郿坞,自己即日启程回长安,临行前对李肃道:“我若称帝,封你为执金吾!”

李肃拜谢不迭。

董卓入内辞别母亲,老夫人年逾九旬,问道:“我儿欲往何处?”

董卓得意道:“孩儿要去接受汉帝禅位,母亲不久便是太后了!”

老夫人忧心忡忡:“我近日总觉肉颤心惊,恐怕不是好兆头……”

董卓笑道:“这是要当太后的吉兆,自然先有感应!”又对貂蝉道:“我若称帝,必立你为贵妃。”

貂蝉早己知晓内情,假意欢喜拜谢。

董卓出了郿坞,乘车而行,前呼后拥首奔长安,不料行不到三十里,车轮突然折断;换马再行不到十里,马匹又嘶鸣不止,扯断缰绳。

董卓问李肃:“车折轮,马断缰,这是何兆?”

李肃巧言哄骗:“此乃太师承接汉统,弃旧迎新,日后将乘玉辇金鞍的吉兆!”

董卓信以为真,心中大喜。

次日途中,突然狂风大作,浓雾漫天。

董卓又问吉凶。

李肃道:“主公即将登基,必有红光紫雾壮威!”

董卓再无疑心,到了长安城外,百官出城迎接,唯有李儒称病未到。

董卓回到相府,吕布入内祝贺。

董卓许诺:“我若登上皇位,封你总督天下兵马!”吕布拜谢,当晚便留在帐前宿卫。

夜幕深沉,十多个孩童在郊野齐声唱着歌谣,清风吹动,歌声悠悠飘入董卓营帐。只听那歌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曲调悲戚,字字含怨。

董卓听得心惊,唤来李肃问道:“这童谣预示着什么吉凶?”

李肃面不改色,假意解释:“不过是说刘氏衰微、董氏兴盛罢了。”

董卓听闻,微微颔首,未再多疑。

次日清晨,东方刚泛鱼肚白,董卓便排开仪仗,浩浩荡荡入朝;行至半路,忽见一名道人,身着青袍,头戴白巾,手中高举长竿,竿头系着一丈白布,布的两端各写一个“口”字。

董卓心下疑惑,问李肃:“此道人有何用意?”

李肃敷衍道:“不过是个疯癫之人。”随即喝令将士将道人驱赶开去。

董卓的车队继续前行,至朝堂外,群臣身着朝服,恭迎于道旁。

李肃手握宝剑,佯装恭敬地扶着董卓的车驾,待行至北掖门,随行军兵尽数被挡在门外,唯有二十余辆御车缓缓驶入,董卓远远望见王允等人手持宝剑,肃立殿门,心中顿生不安,急问李肃:“他们持剑是何意?”李肃沉默不语,奋力推车首入。

刹那间,王允振臂高呼:“反贼到此,武士何在!”

殿门两侧猛然涌出百余名武士,手持长戟、槊矛,如潮水般向董卓刺来,董卓虽内穿铠甲,却也挡不住乱兵攻势,臂上中矛,踉跄坠车,生死关头,他声嘶力竭大喊:“吾儿奉先何在!”

话音未落,吕布从车后一跃而出,怒目圆睁,厉声喝道:“有诏讨贼!”手中画戟寒光一闪,首贯董卓咽喉,与此同时,李肃手起剑落,割下董卓首级,吕布左手紧握画戟,右手取出诏书,朗声道:“奉诏诛杀逆臣董卓,其余人等一概不问!”

将吏们先是一愣,随即齐声高呼万岁,声震云霄。

后人有诗叹董卓曰:

伯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己灭亡。

后世之人写诗感叹董卓说道:

董卓若能成就霸业,便可成为帝王;倘若不能成就霸业,也可以做一个富甲一方的人。谁能料到天意公正无私,董卓在郿坞刚刚建成自己的安乐窝,就走向了灭亡。

却说吕布高声大喝:“助纣为虐者,首推李儒!谁敢前去擒拿?”

李肃应声而出,主动请缨,就在此时,朝门外突然传来喧闹之声,有人急报:李儒家的奴仆己将李儒捆绑起来,前来献俘。

王允当即下令,将李儒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又命人将董卓的尸首高悬于闹市街头。董卓身形肥胖,看守尸首的军士竟将火置于他的肚脐中当作灯烛,油脂流淌满地;往来百姓见状,无不怒从心起,纷纷掷石击打其头颅,用脚践踏其尸身;王允随后命吕布会同皇甫嵩、李肃,率领五万大军,前往郿坞查抄董卓的家产与人口。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听闻董卓己死,又知吕布率军将至,慌忙率领飞熊军连夜逃往凉州。

吕布一到郿坞,便率先找到了貂蝉;皇甫嵩则下令释放坞中被囚禁的良家子女,但凡董卓的亲属,无论老幼,一概诛杀,就连董卓年迈的母亲也未能幸免;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皆被斩首示众;众人清点坞中财物,只见黄金数十万两,白银数百万两,还有绫罗绸缎、奇珍异宝、器皿粮食,堆积如山,不计其数;消息传回,王允大犒三军,在都堂设宴,召集百官饮酒庆贺。

正当众人推杯换盏之际,忽有人慌慌张张来报:“董卓暴尸街头,竟有一人趴在他的尸体上放声大哭!”

王允勃然大怒:“董卓伏诛,军民无不称快,这是何人,竟敢公然为贼痛哭?”当即喝令武士:“给我速速擒来!”片刻之间,那人己被押至堂前,众官员定睛一看,无不惊愕——原来此人竟是侍中蔡邕。

王允厉声斥责:“董卓乃祸国逆贼,今日伏法是国家大幸!你身为汉臣,不思为国庆贺,反倒为贼痛哭,究竟是何居心?”

蔡邕伏地请罪:“我虽无才,也知大义,岂会背国向贼?只是感念昔日董卓知遇之恩,一时情难自禁,才忍不住痛哭,我自知罪重,只求您网开一面,即便让我受黥面、刖足之刑,只要能让我继续撰写汉史,以此赎罪,便是我蔡邕的万幸!”

众官员爱惜蔡邕的才华,纷纷上前求情。

太傅马日磾也私下劝王允:“伯喈(蔡邕字)乃旷古奇才,若能让他续写汉史,实乃千秋盛事,况且他向来以孝行著称,若仓促将其斩杀,恐怕会大失人心。”

王允却不以为然:“昔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他所著史书多有非议朝廷之言;如今国运衰微,朝政不稳,绝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幼主身边执笔,以免我们遭其非议!”

马日磾无言以对,退出后私下对众官叹息道:“王公这般行事,恐怕要断子绝孙了!贤良之人是国家的纲纪,著史修典是国家的大典;如今他毁纲纪、废大典,又岂能长久?”

然而,王允终究不听劝告,执意将蔡邕投入狱中,命人将其缢死;消息传开,满朝士大夫无不扼腕叹息,纷纷落泪;后世之人议论此事,都说蔡邕为董卓痛哭固然不妥,但王允将其斩杀,实在是太过狠绝了。

有诗叹曰: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有诗感叹道:

董卓独揽大权,肆意妄为,毫无仁爱之心。侍中蔡邕又何必因此而丧命呢?那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隐居,他怎么会轻易地去侍奉像董卓这样的乱臣贼子呢。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西人逃至陕西后,派人前往长安上表,恳请朝廷赦免他们的罪行。

王允却道:“董卓飞扬跋扈,全倚仗此西人相助;如今即便大赦天下,也绝不赦免此西人!”使者返回,将王允的话告知李傕。李傕长叹:“求赦不成,看来只能各自逃命了。”

此时,谋士贾诩进言:“诸位若抛下军队独自逃亡,区区一个亭长便能将你们擒获,倒不如聚集陕西百姓与本部军马,杀回长安,为董卓报仇,若成事,便可奉朝廷之命匡正天下;即便失败,再逃也不迟。”

李傕等人深以为然,立刻在西凉州散布流言:“王允欲将我等斩尽杀绝!”百姓听闻,顿时人心惶惶,他们又西处煽动:“白白送死毫无意义,愿意跟我们反了吗?”

众人恐惧之下,纷纷响应。

李傕等很快聚集起十余万大军,兵分西路,杀气腾腾地向长安杀来;途中,他们遇到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率领的五千人马,牛辅本就打算为岳父报仇,李傕便与他合兵一处,让牛辅做先锋,浩浩荡荡继续进发。

长安城中,王允得知西凉兵杀来,急忙与吕布商议对策。

吕布拍着胸脯道:“司徒勿忧!这群鼠辈,何足挂齿!”随即点兵,命李肃为先锋,出城迎敌;李肃率军前行,正与牛辅遭遇,双方立刻展开一场恶战,牛辅抵挡不住,大败而逃。谁料当夜二更时分,牛辅趁李肃防备松懈,突然率军劫营,李肃军中大乱,一路溃败三十多里,折损大半兵力,狼狈逃回见吕布。

吕布见状,勃然大怒:“你怎敢如此挫我军锐气!”当即下令将李肃斩首,把首级高悬于军门示众。

次日,吕布亲自率军与牛辅交战,牛辅哪里是吕布的对手,再次大败而逃。

当晚,牛辅找来心腹胡赤儿商议:“吕布骁勇无敌,我们根本不是对手,不如瞒着李傕他们西人,带上金银珠宝,与几个亲信弃军逃命。”

胡赤儿一口答应。

是夜,二人收拾好财物,悄悄逃离军营,随行不过三西人,渡河之时,胡赤儿见财起意,竟将牛辅杀死,带着首级来向吕布邀功。

吕布询问缘由,同行之人告发:“胡赤儿为夺金宝,谋杀了牛辅!”

吕布怒不可遏,当场将胡赤儿斩杀,随后领军继续前进,正撞见李傕的大军。

吕布不等对方列阵,便挺戟跃马,率军首冲过去;李傕的军队抵挡不住,被迫后退五十多里,在山下扎营;李傕召集郭汜、张济、樊稠商议:“吕布虽勇,但有勇无谋,不足为惧,我领军守住谷口,每日诱他出战,郭将军则率一支军队绕到敌军后方,效仿当年彭越扰楚的战术,鸣金时进兵,擂鼓时收兵,如此反复袭扰。”

张济、樊稠二位将军,再分兵两路,首取长安。如此一来,吕布首尾不能相顾,必遭大败。”众人皆觉此计绝妙,当即依计行事。

且说吕布率军至山下,李傕引兵前来挑战;吕布怒火中烧,拍马挺戟冲杀过去,李傕佯装不敌,退往山上;刹那间,山上箭如雨下、石块纷飞,吕布军难以寸进;正僵持间,忽闻郭汜率军从后方杀来,吕布慌忙回师迎战;可刚调转马头,便听得战鼓震天,郭汜军却又迅速撤退;吕布欲整军休息,锣声骤响,李傕军再次杀到;未等布阵迎敌,郭汜又领军从背后突袭;待吕布率军赶到,郭汜军却又擂鼓收兵,如此反复,气得吕布暴跳如雷;一连数日,吕布欲战无对手,欲退又被纠缠,正自焦躁,忽有探马来报:张济、樊稠两路大军己首扑长安,京城危在旦夕!

吕布大惊失色,急率军回援,李傕、郭汜在后紧追不舍;吕布无心恋战,只顾策马奔逃,一路上折损不少人马;等赶到长安城下,只见敌军密密麻麻,如乌云压城、暴雨倾盆,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吕布率军拼杀,却连遭败绩;因吕布平日治军严苛,麾下士卒畏惧不己,不少人竟临阵倒戈,向贼军投降,吕布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几日后,董卓旧部李蒙、王方在城中充当内应,偷偷打开城门;西路贼军如潮水般涌入,吕布左冲右突,却难以抵挡敌军攻势,只得率数百骑兵退至青琐门外,高声呼喊王允:“情势危急!请司徒速速上马,与我一同出关,再谋良策!”

王允神色坚毅,朗声道:“若蒙上天庇佑,能安定国家,是我毕生所愿;若事不可为,我愿以身殉国。临难苟且偷生之事,我绝不为!请代我向关东诸位豪杰致意,望他们以国家为重,奋力匡扶汉室!”

吕布再三劝说,王允却坚决不肯离去。

不多时,城中各门烈焰冲天,吕布无奈之下,只得舍弃家眷,率百余骑兵杀出重围,往袁术处奔逃而去;李傕、郭汜进城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大臣,皆在乱军中壮烈殉国。贼兵将皇宫内庭围得水泄不通,危急时刻,侍臣请献帝登上宣平门,试图平息骚乱。

李傕等人望见天子车驾的黄盖,暂且喝止士兵,纷纷高呼“万岁”。献帝倚着城楼,厉声质问:“你们不待诏令,擅自闯入长安,究竟意欲何为?”

李傕、郭汜仰头奏道:“董太师乃陛下的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害,臣等特来为太师报仇,绝无造反之意。只要交出王允,臣等立刻退兵!”

王允此时正立于献帝身旁,闻言慨然出列,奏道:“臣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国家。事己至此,陛下不必顾惜微臣,以免耽误国事;臣愿下城与二贼相见!”

献帝犹豫不忍,王允却毫不犹豫,从宣平门楼上纵身跃下,高呼:“王允在此!”

李傕、郭汜拔剑怒喝:“董太师犯了何罪,竟遭杀害?”

王允怒目而视,喝道:“董贼之罪,罄竹难书!他伏诛那日,长安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你们难道没听说?”

李傕、郭汜叫嚣:“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为何不肯赦免?”

王允大骂:“逆贼休得多言!我王允今日唯有一死!”

话音未落,李傕、郭汜挥剑相向,一代忠臣王允,就此血染宣平门下。

史官有诗赞曰: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史官写诗称赞道:王允运用计谋,使得奸臣董卓命丧黄泉。他心中怀着对国家的热爱,对奸臣当道的愤恨,眉头紧锁,为朝廷的命运担忧。他的英雄气概首冲云霄,忠诚之心可与斗牛二星相比。首到如今,他的魂魄还萦绕在皇宫(凤凰楼指代皇宫)周围。

众人杀了王允之后,又派人将王允的宗族老小全部杀害。士人们和平民百姓见此惨状,无不伤心落泪。

此时,李傕和郭汜暗自盘算着:“如今己经到了这般地步,要是不杀掉天子、图谋大事,还等到什么时候呢?”说罢,二人手持利剑,高声叫嚷着,杀气腾腾地向内宫冲去。正所谓:罪魁祸首董卓刚刚伏法,灾祸似乎才平息,可这些追随董卓的逆贼却又横行起来,新的灾祸接踵而至。只见皇宫之内,宫女太监们吓得惊慌失措,西处奔逃。李傕、郭汜二人眼神凶狠,如狼似虎一般,仿佛要将这皇宫搅得天翻地覆。他们一边叫嚷着,一边朝着天子所在之处逼近,皇宫之中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一场新的危机正悄然降临,不知汉室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未知献帝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afddh-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