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雨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雨幕

 

实验室的灯光在罗梦霞眼底映出一小片固执的冷白。她刚刚放下电话,听筒里陆老压抑着不满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梦霞,你的谨慎我能理解,但科学也要讲效率!EDTA加超声波是成熟方案,国际文献上有的是成功案例!你那个生物酶思路,周期太长,风险未知!赵总那边给的压力很大,专家组也不能一首等下去……”

压力像一层无形的油膜,粘稠地包裹着她。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目光重新落回体视显微镜下。微量取样的工作极其精细,如同在悬崖边行走。那支细若毫芒的取样针,在她稳定得不可思议的指尖操控下,小心翼翼地靠近污渍边缘那片泛着油脂光泽的区域。针尖轻轻落下,几乎是在分子层面进行剥离,只取下了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样本。她屏住呼吸,将这点珍贵的、可能蕴含历史密码的物质,转移到特制的微型样品管中。

“林浩,”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把之前查到的清代灯油成分文献,还有苏州地方志里关于照明燃料的记录,再调出来,重点看乾隆朝中期的。另外,联系材料分析实验室,加急做这个样品的红外和拉曼光谱,目标——有机酸酯类特征峰,寻找与文献记载灯油成分的匹配度。”

“明白,罗老师!” 林浩立刻行动起来,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他感受到了导师身上那种近乎孤注一掷的专注,这是她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武器——无可辩驳的科学数据——去筑起一道抵挡“效率”洪流的堤坝。

窗外,雨声似乎更密了,敲打着古老的窗棂,也敲打着时间的门扉。

后庭院的防雨棚下,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刘彩星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被雨水溅湿的图纸,上面用红蓝铅笔勾勒着复杂的手术方案。她正和王工头以及几个核心工人进行最后的推演。

“……这里,癌变核心区,必须用最细的器械,像绣花一样剥离!王工,你带两个手最稳的师傅负责这里,记住,动作要慢,要柔,宁愿少切一点,绝不能伤到旁边这条主脉!” 刘彩星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上一个被红圈标记的区域,那里正是铁环深嵌的位置。

“剥离出来的病变组织,立刻用配好的杀菌缓蚀凝胶覆盖!小吴,凝胶的调配和递送你全程盯着,不能出半点差错!” 她看向一旁的技术员。

“明白,刘工!” 小吴用力点头。

“最关键的是这个铁环!” 刘彩星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图纸上那个用蓝色特意标出的环状物。“原位处理,绝不拔出!强行拔除会撕裂根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我们的目标是:清理掉紧紧包裹它的癌变组织,暴露它的主体,然后……” 她拿起旁边一个特制的、类似微型喷砂枪的工具,“用这种超细骨粉和生物粘合剂的混合浆料,小心地喷覆在铁环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保护壳,隔绝它继续释放锈蚀物!同时,在它周围的健康木质部注射营养液和生长促进剂,帮助根系慢慢‘消化’掉这个异物。”

王工头皱着眉,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和那个小小的喷枪:“刘工,这……这听着比绣花还难啊!得趴泥水里干吧?这天气,这地方……”

“我知道难!” 刘彩星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力量,“但王工,想想这树,它在这儿站了几百年,看过多少代人了?它身上那道刀疤,说不定比你我祖宗年纪还大!它现在病了,病根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伤疤’。我们做修缮的,不光是修房子,也是在修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现在不是图省事的时候,是给它做一台救命的手术!手要稳,心更要定!” 她拍了拍王工头结实的手臂,“你手底下那几个老师傅,我看行。工钱和辛苦费,我去跟张教授争取,绝不让大伙儿白受累!”

王工头看着图纸,又看看泥地里那棵沉默的古树,树身上那道深如裂谷的刀痕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沧桑。他沉默了几秒,狠狠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粗糙的手掌拍在图纸上:“成!刘工,听你的!我就当给自己那刚出生的小孙子,留个能讲古的老物件!我这就去挑人!”

刘彩星紧绷的嘴角终于松动了一丝,是感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她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古树。就在这时,一个工人拿着铁锹,在清理树根外围更远处的泥泞浮土时,锹尖似乎碰到了什么硬物,发出“铛”一声轻响。还有着一声惊呼 “咦?啥玩意儿?”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afcbf-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