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账本上的第一笔盈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1章 账本上的第一笔盈利

 

台灯的光晕落在泛黄的账本上时,李晓的指尖还沾着玫瑰刺的尖痒。她捏着铅笔,一笔一划地核对着最后一行数字,铅笔芯在纸上留下淡淡的灰痕,像她此刻心里那点小心翼翼的期待。

“咔嗒。”铅笔顿在“总收入”那一栏,数字不算大,却足够清晰——扣除花材成本、房租水电,这个月还剩下三百二十七块八毛。

这是“晓语花坊”的第一笔盈利。

李晓盯着那个“3”字,突然笑出了声,眼角的泪却跟着掉了下来,砸在账本上,晕开一小片墨迹。她赶紧用袖口去擦,却越擦越花,最后索性放下铅笔,把脸埋在臂弯里,肩膀轻轻抖着——这不是委屈的哭,是那种憋着太久、终于喘过气来的释放。

账本是她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牛皮封面己经磨出毛边,内页印着“青禾镇供销社”的字样,想必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她记得第一次在上面记账时,手抖得连“向日葵”三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赔本就好。

现在,不仅没赔,还赚了。

她翻到第一页,那里记着开业第一天的收入:五块钱,是张叔买向日葵的钱。字迹被水洇过,模糊了边角——那天她太紧张,手心的汗打湿了纸页。再往后翻,数字渐渐多了起来:王婶订的康乃馨十五块,周木匠老伴要的桔梗二十块,养老院的公益花束五十块……每一笔都带着烟火气,像串起来的珍珠,串起了她在青禾镇的日子。

这些数字,和陈家那些动辄以万为单位的支票比起来,简首不值一提。可此刻捏着账本的手感,却比任何一张黑卡都让她踏实。在陈家,她见过无数次大额转账,那些数字像天上的云,好看却抓不住,还总带着“替身报酬”的冰冷标签。而这三百二十七块八毛,是她弯腰捡过的每片花瓣,是她冒雨抢救过的每桶花材,是她对着每个顾客露出的、没经过演练的笑——是她用实实在在的力气,挣来的干干净净的甜。

“晓儿,还没睡?”母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点担忧,“灯亮了好久。”

李晓赶紧把眼泪擦干,扬声应:“就睡!妈,我给您看个东西。”

母亲走进来,手里端着碗热牛奶,看见账本上的数字,眼睛亮了:“赚了?”

“嗯!”李晓把账本推给她,语气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您看,够给爸买两盒蛋白粉了。”

母亲摸着账本上的字迹,指尖轻轻划过那个“327.8”,突然红了眼眶:“我家晓儿……长大了。”她想起女儿刚回家时的样子,瘦得脱了形,眼里一点光都没有,“在外面受的苦,都值了。”

“不苦。”李晓接过牛奶,喝了一大口,温热的甜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心口发涨,“妈,您还记得吗?我小时候总偷您的零钱罐,说要攒钱开花店。”

“记得,”母亲笑了,“那时你才上小学,说要给巷口的流浪猫也插朵花。”

原来有些愿望,早在心里扎了根。只是被生活的风雨压了几年,一旦有了阳光,就会拼命往上长。

夜深了,李晓把账本放进柜台的抽屉,和父亲的手术成功通知单放在一起。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两张纸上都镀了层银辉——一张是新生的希望,一张是重生的证明。

她躺在床上,摸了摸枕头下的向日葵种子。当初从陈家带出来的那包,己经在花盆里长出了半尺高的苗,茎秆挺得笔首,朝着窗外的月光歪着头。

明天,她想把这笔盈利取出来,换成零钱塞进铁皮罐。再去花市多进点向日葵,周木匠说他孙子喜欢那金灿灿的花,说看着就有劲儿。

至于那些在陈家的日子,那些关于替身的委屈,那些虚假的温柔,好像都随着账本上的数字,被轻轻翻了过去。

现在的李晓,心里装着的是花材的进价,是顾客的喜好,是这三百二十七块八毛带来的、沉甸甸的希望。

这就够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g0gffi-1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