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徐干《室思•其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十三章 徐干《室思•其六》

 

室思·其六

徐干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归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

赏析:

《室思·其六》是徐干《室思》组诗的末篇,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将一位女子对远行爱人的思念与哀怨抒发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对比起兴,凸显哀怨

开篇“人离皆复会,君独无归期”,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他人分离后皆能重逢,与自己爱人独无归期形成鲜明反差。“皆”字描绘出普遍团聚的情形,“独”字则强调女子境遇的孤苦,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在女子心上,凸显出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失落与对爱人归来的强烈期盼。这种对比起兴,不仅营造出一种哀怨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使读者瞬间能感受到女子在漫长等待中的煎熬与痛苦。

二、细节刻画,深化情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从时间上,“自君之出矣”点明爱人离开后,女子生活状态发生改变。“明镜暗不治”,镜子由明转暗,只因女子无心打理。在古代,女子注重梳妆,而此时她任由镜子蒙尘,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女子因思念爱人而无心装扮,生活状态陷入消沉。镜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物件,更象征着女子的精神面貌,镜子的暗淡无光,暗示着女子内心世界因爱人离去而失去光彩,进一步深化了她对爱人的深情与因分离而生的痛苦,让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她内心的哀伤。

三、精妙比喻,强化愁绪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诗人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比作陇水,赋予了抽象的思念以具体可感的形象。陇水在流经复杂地势时,水流不畅,发出如人呜咽般的声音。这里以陇水的呜咽来形容思念,既表现出思念如水流般连绵不绝,又传递出其中蕴含的哀伤之情。这种比喻生动地将女子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哀怨具象化,仿佛读者能听到那如泣如诉的思念之声,强化了诗歌的愁绪,使女子的相思之苦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与无奈。

西、结构精巧,浑然一体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精巧。开篇通过对比首陈女子的哀怨,为全诗定调;中间以细节描写深入刻画女子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层次;结尾以比喻强化愁绪,升华主题。三个层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从不同角度展现女子的相思之苦,使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感表达逐步递进,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哀怨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室思·其六》以其巧妙的对比、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比喻和精巧的结构,成为古代闺怨诗中的经典之作,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爱情中的执着与痛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解析: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归期

- 对比手法与情感落差:诗人开篇便运用对比,将他人分离后还能再次团聚的常见情况,与自己爱人毫无归期的现状并置。“皆”字强调了团聚的普遍性,意味着世间多数分离之人都有重聚的机会;而“独”字则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爱人的特殊状况,即归期渺茫。这种强烈的对比,在读者心中瞬间制造出巨大的情感落差。主人公目睹身边人分离后重逢的喜悦,而自己却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煎熬,这使得她内心的孤独、失落与对爱人归来的急切期盼愈发浓烈,如潮水般向读者涌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在等待中的痛苦与无奈。

- 深层心理揭示:这种对比不仅是简单的情境对照,更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对爱人的归期抱有一丝希望,这种希望在看到他人团聚时被不断点燃;另一方面,爱人长久未归的现实又让她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从而陷入更深的绝望与哀怨之中。这种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一对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 时间线索与状态转变:“自君之出矣”明确了时间的起始点,即从爱人离开的那一刻起,主人公的生活和心境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它为后续的描写设定了时间框架,使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爱人离去对主人公产生的持续性影响。

- 细节象征与情感表达:“明镜暗不治”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细节。在古代,镜子对于女子而言,不仅是用于整理妆容的工具,更与她们的自我形象认知和生活态度紧密相连。爱人离开后,镜子变得暗淡且无人打理,这一细节象征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她不再像以往那样精心梳妆,因为爱人的离去使她失去了装扮的动力和意义。镜子的暗淡,实际上是她内心消沉、对生活失去热情的外在体现。这一细节生动地传达出她对爱人的深情眷恋,以及因爱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失落与孤寂,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个沉浸在思念痛苦中、无心顾及自身形象的女子形象。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 比喻的运用与形象塑造: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比作陇水。陇水在流经地势复杂的区域时,水流曲折不畅,发出类似呜咽的声音。诗人以此来形容思念,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读者通过陇水的形象,仿佛能看到主人公的思念如潺潺流水,连绵不绝,永不停息。同时,陇水的呜咽声又赋予了这种思念以哀伤的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首观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哀怨。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思念的状态,更塑造出一个在思念中暗自神伤、如泣如诉的主人公形象。

- 情感的强化与意境营造:“长闻呜咽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伤的情感。“长闻”表明这种呜咽声仿佛一首萦绕在主人公耳边,如同她的思念一般,时刻相伴,挥之不去。这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痛苦程度的感受,还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陇水之畔,与主人公一同聆听那如泣如诉的水流声,感受着她无尽的思念与哀愁,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达到了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句译: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归期

译:别人分离之后都能再次相聚,唯独你却没有归来的日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译:自从你离开以后,明亮的镜子变得暗淡,我也无心去擦拭打理。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译:我思念你就像那陇水,常常听到它发出如呜咽般的声音。

……

全译:

众人离散后皆能再度相逢,唯独你,却始终没有归来之期。

自从你离家远去,那明镜蒙尘,我无心擦拭。

对你的思念犹如陇水,似总能听闻它呜咽的悲声。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