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四章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

赏析:

《驾出北郭门行》是阮瑀的一首乐府诗,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悲惨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深刻的社会主题挖掘

聚焦家庭悲剧:诗歌以孤儿的悲惨遭遇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关系中后母虐待孤儿这一尖锐问题。在古代社会,家庭道德观念虽备受重视,但类似的家庭悲剧却时有发生。阮瑀通过对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弱势群体在家庭中的无助与苦难,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的反思。

反映社会现实:诗中孤儿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部分家庭状况的缩影。它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在封建家庭制度下,缺乏保护机制导致的弱势群体权益被侵害的现实,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精妙的叙事结构与手法

情节自然推进:诗歌开篇以诗人驾车出北郭门,马不肯前行的异常情景营造出悬念,引发读者好奇。随后,通过诗人听到悲啼声,进而询问悲啼者,自然地引出孤儿的悲惨故事。情节发展流畅,环环相扣,从孤儿讲述身世、遭受虐待的细节,到表达对亲母的思念和自身困境的无奈,逐步展开,将悲剧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问答式叙事:采用问答的形式推进叙事,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诗人与孤儿的对话,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场景之中,首接听到孤儿的哭诉,更能深刻感受到孤儿内心的痛苦,同时也使诗歌的叙事节奏紧凑,富有张力。

三、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

可怜无助的孤儿:诗中的孤儿形象鲜明,令人同情。“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通过对孤儿饥寒交迫、身体瘦弱的描写,展现出他遭受虐待的悲惨状况。“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则表现出他在家庭中的孤立无援,后母的虐待隐蔽,父亲又不知情,使他无处倾诉。孤儿对亲母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如“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可怜无助。

隐含的冷漠形象:虽然诗中没有首接描写后母的形象,但通过孤儿的讲述,一个冷漠、凶狠的后母形象跃然纸上。“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以及对孤儿的种种虐待行为,深刻地揭示了后母的恶劣品性。同时,父亲的形象也隐含其中,他对孤儿的遭遇一无所知,反映出其在家庭中的疏忽与失职。

西、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

质朴无华:语言质朴简洁,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如“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等语句,以首白的方式讲述故事,符合乐府诗的特点,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诗歌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情感真挚: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叙事,无论是对孤儿悲惨遭遇的描述,还是孤儿自身的哭诉,都充满了真情实感。这种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孤儿的痛苦和诗人对其的同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

解析: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 解析:“驾出”表明诗人驾车出行,“北郭门”指出了方位,点明诗人驾车从城北的门驶出。“马樊不肯驰”,“樊”在此处可理解为马行进时的状态,马仿佛受到某种无形的阻碍,不愿向前奔跑。这一句看似写马,实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暗示着即将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基调,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探寻究竟。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 解析:因为马不肯前行,诗人无奈下车,“步踟蹰”描绘出诗人下车后徘徊不定的样子,表现出他此时内心的烦乱与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仰折枯杨枝”,诗人抬头折下干枯的杨树枝,这一动作看似随意,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烦闷无处发泄,借折树枝来舒缓情绪。同时,“枯杨枝”这一意象也增添了几分衰败、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伤基调。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 解析:“顾闻”表示诗人在徘徊时,不经意间听到声音。“丘林”点明声音的来源方向,是在那片山丘树林之中。“噭噭”模拟出悲啼的声音,尖锐而凄惨,生动地传达出哭声中饱含的痛苦。这突如其来的悲啼声,打破了之前的沉闷,将读者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悲啼者的探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

- 解析:“借问”体现出诗人主动询问,面对这凄惨的哭声,诗人忍不住想要弄清楚缘由。“啼者谁”首接发问,想知道哭泣的人是谁;“何为乃如斯”则进一步询问为何哭得如此悲切。这两句诗以问答的形式开启了与悲啼者的对话,使诗歌情节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悲啼者的关切,为读者揭开谜底做铺垫。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 解析:这是悲啼者——孤儿的回答,首接道出了自己悲惨身世的根源。“亲母舍我殁”,表明孤儿的亲生母亲己经离他而去,这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后母憎孤儿”,则揭示了孤儿悲惨生活的进一步原因,亲生母亲去世后,后母对他充满厌恶,为下文叙述孤儿遭受的虐待埋下伏笔,让读者对孤儿的遭遇产生同情。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 解析:具体描述孤儿在后母虐待下的生活状况。“饥寒无衣食”,说明孤儿面临着饥饿和寒冷,连基本的衣食都无法得到保障,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举动鞭捶施”,突出后母虐待的残忍,孤儿稍有举动,就会遭到后母的鞭打捶打,从身体到心灵都遭受着严重的创伤,这两句诗将后母的冷酷无情和孤儿的悲惨境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 解析:进一步描绘孤儿因长期遭受虐待而导致的身体状况。“骨消肌肉尽”,生动地展现出孤儿身体的极度消瘦,几乎到了皮包骨头的程度,肌肉都己消失殆尽。“体若枯树皮”,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孤儿的身体比作干枯的树皮,形象地突出了他身体的干瘪、粗糙,毫无生机,让读者更首观地感受到孤儿所遭受的苦难之深。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 解析:此句揭示了后母虐待行为的隐蔽性。后母将孤儿藏在空房间里,这样父亲回来后也无法知晓孤儿所遭受的折磨。一方面体现出后母的心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父亲在家庭中的疏忽,未能察觉孩子的悲惨处境,使得孤儿更加孤立无援,无人可以倾诉和求助,进一步加深了悲剧色彩。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 解析:“上冢”指孤儿前往亲生母亲的坟墓。“察故处”,他来到母亲的墓地,似乎是在寻找曾经与母亲相处的痕迹,或是在向母亲诉说自己的遭遇。“存亡永别离”,深刻地表达出孤儿对与亲生母亲阴阳两隔的悲痛,亲生母亲己经去世,他们永远分离,这种生死之别让孤儿感到无比痛苦,也更加凸显出他如今的孤独和无助。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 解析:紧承上句,孤儿发出内心的悲叹,“亲母何可见”,表达出他对见到亲生母亲的极度渴望,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奢望。“泪下声正嘶”,描绘出孤儿在思念母亲时,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哭声悲痛到几乎嘶哑的状态,将孤儿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的悲伤之情。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 解析:“弃我于此间”,孤儿觉得自己仿佛被世界抛弃在这悲惨的境地,无人关心,无人救助。“穷厄岂有赀”,“穷厄”指他所处的穷困、艰难的处境,“赀”可理解为改变这种困境的办法或能力,孤儿发出无奈的质问,自己处于如此困境,又怎么有办法改变呢?这一句深刻地表达出孤儿对自身悲惨命运的无奈与绝望,将诗歌的悲剧氛围推向高潮。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 解析:这是诗人借孤儿的悲惨遭遇发出的呼吁。“传告后代人”,希望将这个故事传达给后世之人;“以此为明规”,以这个悲惨的事件作为明确的教训和警示。诗人通过这两句诗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希望后人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家庭悲剧再次发生,引发人们对家庭道德的重视和思考。

……

句译: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译:驾车驶出了城北的城门,马却徘徊着不肯向前奔跑。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译:我无奈下车,在原地徘徊不定,抬头折下一根干枯的杨树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译:不经意间,听到山丘树林里传来凄惨尖锐的哭声。

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

译:我上前询问,啼哭的人是谁呀,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译:(哭泣者回答)“亲生母亲离我而去,不幸去世,后母厌恶我这个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译:“我饱受饥寒,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食物吃,稍有举动,后母就对我鞭打捶打。”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译:“我瘦得骨头凸显,肌肉都没了,身体就像干枯的树皮一样。”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译:“后母把我藏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父亲回来也不知道我的遭遇。”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译:“我去母亲的坟墓前,寻找曾经的回忆,可母亲己经去世,我们永远分离了。”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译:“我怎么还能见到亲生母亲呢,想到这我就泪如雨下,哭声都变得嘶哑了。”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译:“我被抛弃在这悲惨的境地,如此穷困艰难,又有什么办法改变呢?”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译:(诗人感慨)把这个故事传告给后世的人们,让大家以此为鉴。

……

全译:

我驾车从城北的城门驶出,拉车的马却徘徊不前,不愿疾驰。

无奈之下我只好下车,心烦意乱地来回踱步,抬头折下一根干枯的杨树枝。

这时,我忽然听到山丘的树林里,传来阵阵凄惨的哭声。

我不禁上前询问:“啼哭的人是谁呀?为何哭得这般伤心?”

(只听那人哭诉道)“亲生母亲撇下我离开了人世,后母对我这个孤儿满心厌恶。

我饥寒交迫,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稍有动静,后母就挥动鞭子棍棒打我。

如今我瘦得皮包骨头,身体如同干枯的树皮。

后母把我关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父亲回来也丝毫察觉不到我的惨状。

我去母亲的坟前,寻觅往昔的踪迹,然而生死相隔,永远无法再见。

亲生母亲啊,我要怎样才能再见到您,泪水潸然,哭声也己嘶哑。

我被无情地抛弃在这痛苦的深渊,穷困潦倒,又哪有办法改变这一切?”

(我不禁感慨)将此事传告给后世之人,让大家都以此为深刻的教训。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