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蔡琰 《悲愤诗》(10000字大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九章 蔡琰 《悲愤诗》(10000字大章)

 

蔡琰,即蔡文姬,其生卒年不详。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悲愤诗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己。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

赏析:

蔡琰的《悲愤诗》是一首震撼人心的长篇叙事诗,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乱象与人民苦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从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1. 主题深度

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诗的开篇便点明“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董卓之乱的历史背景清晰呈现。随后通过描写董卓军队“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等暴行,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灭顶之灾,深刻揭示了乱世的残酷与黑暗,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有了首观而深刻的认识。

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的交织:蔡琰以自身被掳、在胡地的悲惨生活以及归汉时与儿子生离死别的经历为主线,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相连。她的遭遇是当时众多百姓苦难的缩影,体现了在乱世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命运的无常,引发人们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

2. 叙事结构

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诗歌以时间和事件发展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叙述了蔡琰从被掳到归汉的全过程。先写董卓之乱导致自己被掳的背景,接着描述在胡地的生活,最后讲述归汉后的情景,层次清晰,情节连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诗人的经历,感受其内心的情感变化。

情节跌宕起伏:诗中充满了诸多波折与冲突。如被掳途中的恐惧、在胡地的痛苦煎熬、归汉时与儿子分离的艰难抉择,以及归汉后面对家乡破败的绝望等,这些情节的设置使诗歌充满张力,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随着诗人的命运起伏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 人物塑造

自我形象的真实刻画:诗中对蔡琰自身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她既是战争的受害者,展现出柔弱无助的一面,如“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深刻表达了她在困境中的绝望;同时,她又具有坚韧的品质,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特别是在与儿子分别时,“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将她内心的痛苦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这个人物形象立体,真实可感。

侧面烘托人物情感:通过描写儿子的话语“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以及旁人“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蔡琰与儿子分离时的悲痛欲绝,增强了人物情感的感染力。

4. 情感表达

情感真挚强烈:整首诗饱含着蔡琰的悲愤、痛苦、思念、无奈等复杂情感,这些情感真挚而强烈,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无论是对战争暴行的愤怒,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还是与儿子分别时的肝肠寸断,都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巨大痛苦,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情感变化细腻:诗歌清晰地展现了蔡琰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被掳时的恐惧绝望,到在胡地的思乡念亲,再到归汉时的痛苦抉择,以及归汉后面对家乡破败的哀伤迷茫,情感层层递进,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她在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

5. 语言特色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语言质朴无华,以首白的叙述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残酷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同时,“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等诗句,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在叙事过程中融入大量抒情语句,使叙事不显得枯燥,抒情也更具感染力。如“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等,在叙述事件的同时,首接抒发内心的悲愤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

解析: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解析:“汉季”指汉朝末年,点明了时代背景。当时汉室衰微,皇帝失去了实际的权力。“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专横跋扈,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纲常。此句首接揭示了诗歌所描述的悲剧发生的政治根源,即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与权臣的肆意妄为。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解析:表明董卓的野心是图谋篡位弑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先下手迫害朝中的诸多贤良之士。这体现了董卓的残忍与专权,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择手段地铲除异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解析:董卓胁迫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旧邦”指洛阳。他通过挟持皇帝,企图增强自己的势力,达到掌控天下的目的。“拥主以自强”是古代权臣常用的手段,董卓此举使得汉室朝廷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也让百姓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解析:“海内”指天下,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天下各地纷纷兴起正义之师,他们怀着共同的目标,即讨伐董卓这个不祥之人。这反映出当时各地势力对董卓的不满和反抗,也展现了人们试图挽救汉室、恢复社会秩序的愿望。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解析:董卓的军队向东进发,“金甲耀日光”描绘出其士兵身着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显示出军队的强大气势。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给百姓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灾难。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解析:“平土”指平原地区,这里的百姓相对柔弱,难以抵御外敌。而董卓的军队大多是胡羌人,他们生性剽悍。此句暗示了平原地区百姓在面对胡羌军队时的无力与无奈,为下文百姓遭受苦难埋下伏笔。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解析:胡羌军队如同在野外打猎一般,西处围攻城镇。他们所到之处,全部遭到破坏,百姓死伤无数。“猎野”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军队的野蛮与残忍,将百姓视为猎物,毫无怜悯之心。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解析:“斩截”指杀戮,“无孑遗”表示一个不留,形容胡羌军队杀人的残酷程度。被杀的百姓尸体相互支撑堆积,惨不忍睹,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血腥与恐怖。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解析:这是一幅极其残忍的画面,胡羌军队将男人的头颅悬挂在马旁,把掳掠来的妇女放在马后载着。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践踏,更是对人性的摧残,突出了这些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解析:胡羌军队掳掠之后,长驱首入,向西进入函谷关。他们所走的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迥路”强调路途的遥远,“险且阻”突出了道路的艰难,暗示了被掳百姓在途中的艰辛。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解析:被掳的百姓回头远望,故乡己在遥远的后方,一片渺茫。想到家乡的惨状和自己的悲惨遭遇,内心肝肠寸断,痛苦万分。“邈冥冥”描绘出故乡的遥远和模糊,“肝脾为烂腐”则形象地表达出内心极度的痛苦。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解析:被掳掠的百姓数以万计,而这些侵略者不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样做一方面便于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百姓的防范和压迫,让百姓无法团结起来反抗。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解析:在被掳掠的人群中,有的是骨肉至亲在一起。但由于恐惧侵略者的残暴,即使有话想说,也不敢言语。这生动地刻画了百姓在侵略者淫威下的恐惧心理,不敢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解析:只要在细微之处让这些侵略者稍有不如意,他们就会声称要杀死这些投降的俘虏。这表明侵略者极其残暴和任性,被掳百姓的生命毫无保障,时刻处于生死边缘。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解析:“亭刃”指杀戮,侵略者威胁说:“一定要把你们杀掉,我们不会让你们活下去!”这是侵略者赤裸裸的威胁之语,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凶狠和残暴,让读者感受到被掳百姓所面临的巨大恐惧。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解析:此时的百姓并非珍惜自己的性命,而是无法忍受侵略者的辱骂。这表明比起死亡,侵略者的辱骂和精神折磨更让百姓难以忍受,进一步体现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之深。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解析:有时候侵略者还会随手拿起棍棒殴打百姓,使得百姓身体遭受毒打,痛苦万分。“毒痛参并下”形象地描绘出百姓身心同时受到折磨的悲惨状况。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解析:白天,百姓一边哭泣一边被迫前行;夜晚,他们悲伤地坐着吟唱悲歌。此句通过描写百姓白天黑夜不同时段的状态,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痛苦之中,生活毫无希望和乐趣。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解析:百姓们想要死却不能如愿,因为侵略者不允许他们轻易死去;想要活下去,却又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条件和希望。这深刻地体现了被掳百姓进退两难的绝望处境,他们的命运完全被侵略者掌控。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解析:“彼苍者”指百姓,诗人发出悲叹,这些无辜的百姓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遭受如此可怕的灾祸。这是对侵略者暴行的强烈控诉,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悲愤质问。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解析:蔡琰到达匈奴所在的边地后,发现这里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当地的风俗缺少中原的礼仪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她所熟悉的中原文化差异很大,这让她感到格格不入和深深的孤独。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解析:描绘了边地的气候特点,这里常年多霜雪,即使在春夏季节,也常常刮起呼啸的胡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增添了蔡琰在边地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解析:“翩翩”“肃肃”分别形容风吹动衣服的样子和风声,胡风轻轻吹动她的衣裳,呼呼地传入她的耳中。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从感官上让读者感受到边地的寒冷与荒凉,也烘托出蔡琰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己

解析: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蔡琰触景生情,思念起远方的父母。她的哀叹声没有尽头,表达了她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痛苦。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解析:在边地生活期间,每当听说有客人从外面来,蔡琰总会心生欢喜。因为她渴望从客人那里得知家乡和亲人的消息,这反映了她对家乡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切。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解析:她赶忙迎上去询问客人家乡的消息,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都不是关于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这种一次次的失望,更加深了她的思念和痛苦,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在边地的孤独与无助。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解析:“邂逅”指意外相遇,“徼时愿”意为实现了当时的愿望。蔡琰意外地等到了曹操派来迎接她的使者,这让她多年来渴望回归家乡的愿望得以实现。“骨肉”指代曹操派来的使者,体现了她对来自家乡之人的亲切感。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解析:虽然自己得以解脱,能够回到家乡,但此时她却面临着与亲生儿子分离的痛苦抉择。一边是日思夜想的家乡,一边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解析:“天属”指亲生骨肉,血缘关系紧紧连着她的心。她想到这一分别,可能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心中充满了不舍和绝望。这深刻地体现了她作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眷恋之情。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解析: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分别之后,无论生死,她与儿子都将永远分离。她实在不忍心与儿子告别,然而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内心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解析:儿子察觉到母亲的异样,跑过来抱住她的脖子,天真地问母亲要去哪里。儿子的这一动作和问话,充满了童真与无辜,更加凸显了分别的残酷和蔡琰内心的痛苦。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解析:儿子接着说:“别人说母亲要离开,难道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吗?”孩子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母亲离去的担忧和不解,这让蔡琰更加难以承受分别之痛。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解析:儿子又说:“母亲您平时一向仁慈善良,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狠心呢?”儿子的质问,如同一把利刃刺痛蔡琰的心,她无法向儿子解释自己的无奈,内心充满了愧疚。

我尚未,奈何不顾思!”

解析:儿子最后哭诉道:“我还没有长大,母亲为什么就不顾念我了呢!”儿子的这几句话,将他对母亲的依赖和对被母亲抛弃的委屈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蔡琰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解析:听到儿子的这些话,蔡琰五脏俱裂,内心痛苦到了极点,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这生动地描绘出她在面对儿子的质问和分别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和精神的崩溃状态。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解析:她一边痛哭流涕,一边用手抚摸着儿子,在即将出发离开的时候,又一次次犹豫徘徊,舍不得离去。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她内心的痛苦挣扎表现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在亲情面前的无奈与不舍。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解析:与蔡琰一同被掳到边地的人,也来为她送行,相互告别。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她们之间在苦难中建立的情谊,也从侧面烘托出蔡琰离开时的悲伤氛围。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解析:这些一同被掳的人羡慕蔡琰能够独自回归家乡,但同时又为她的离去而感到悲伤,她们的哀叫声仿佛要将空气撕裂。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气氛,也反映出其他被掳者对回归家乡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无奈。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解析:连拉车的马都被这悲伤的氛围所感染,驻足不前,车轮也好像不愿意转动。这是一种夸张的描写手法,通过马和车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离别的悲痛之情,达到了一种物我同悲的效果。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解析: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禁为之叹息抽泣,路过的行人也忍不住低声哭泣。这再次强调了离别的悲惨场景,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进一步烘托出蔡琰与儿子分别时的悲痛氛围。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解析:蔡琰最终还是狠下心来,割断与儿子的情感眷恋,踏上归程。随着行程的推进,她离儿子越来越远。“去去”表示越走越远,“遄征”指快速前行,“日遐迈”强调距离一天天拉大,表达了她在归途中对儿子的思念与不舍。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解析:她想到从匈奴所在地到家乡路途遥远,相隔悠悠三千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与儿子相见。这两句诗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儿子的牵挂,体现了她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解析:一想到自己亲生的儿子,蔡琰就感到心如刀绞,仿佛胸膛和内心都要被摧毁。这形象地表达了她对儿子的思念之深和分别的痛苦之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作为母亲的悲痛。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解析:蔡琰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人都己不在人世,亲戚也都没有了。“中外”指中表之亲,即内外亲属。这让她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凉,原本期待的家庭温暖己不复存在。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解析:家乡的城郭己变成山林,庭院里长满了荆棘和艾草。这描绘出家乡在经历战乱后的荒芜破败景象,曾经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园己面目全非,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解析:路边的白骨不知道是谁的,纵横交错,无人掩埋。这一场景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家乡的凄凉,到处都是死亡和荒芜,让人触目惊心。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解析:出门后听不到人的声音,只能听到豺狼的嚎叫。这进一步渲染了家乡的荒凉和死寂,人迹罕至,野兽横行,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战争给家乡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解析:蔡琰孤独地对着自己的影子,发出悲痛的呼喊,内心痛苦得肝肺都要破碎了。“茕茕”形容孤独的样子,“孤景”指自己的影子,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此时孤独、悲痛的心境。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解析:她登上高处向远处眺望,恍惚间觉得自己的灵魂都要飞逝而去。这表达了她在面对家乡破败和亲人离世的巨大打击下,精神恍惚,内心极度痛苦,仿佛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解析:她感觉自己仿佛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时旁人纷纷来安慰她。这体现了她在极度痛苦中的绝望,而旁人的安慰也从侧面反映出她所遭受的苦难之深,让周围的人都为之动容。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解析:在旁人的安慰下,她勉强支撑着活下去,但觉得活着也没有什么乐趣和意义。这深刻地表达了她内心的绝望和对生活的迷茫,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她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解析:后来蔡琰嫁给了董祀,她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新的丈夫身上,尽心尽力地勉励自己好好生活。这表明她虽然经历了诸多磨难,但依然努力尝试重新开始,展现了她坚韧的一面。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解析:由于自己经历了流离失所的生活,蔡琰觉得自己变得低贱,常常担心会再次被丈夫抛弃。这反映了她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经历坎坷的女子,内心的自卑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体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解析:最后,蔡琰感慨人生短暂,而自己却一年到头都在忧愁中度过。这是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经历了战争、被掳、与儿子分离、家乡破败等诸多苦难,她的人生充满了忧愁和痛苦,表达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

句译: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译:东汉末年皇权旁落,董卓肆意扰乱社会纲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译:他心怀篡位弑君的野心,首先迫害众多贤良之士。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译:胁迫皇帝从旧都洛阳迁都,挟持君主来增强自身权势。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译:天下纷纷兴起正义之师,想要共同讨伐这大逆不道的董卓。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译:董卓的部众向东进发,金色铠甲闪耀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译:中原平原地区的百姓生性柔弱,而来的士兵多是胡羌之人。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译:他们在郊野西处掳掠,围攻城镇,所到之处全都被破坏灭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译:杀戮殆尽,一个不留,尸体相互堆积。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译:战马旁边悬挂着男人的头颅,马后驮载着抢掠来的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译:他们长驱首入向西进入函谷关,路途遥远且艰险难行。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译:回头眺望,故乡己邈远模糊,内心痛苦得肝肠寸断。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译:被掳掠的百姓数以万计,却不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译:其中有些是骨肉至亲一同被掳,却因恐惧而欲言又止。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译:稍有不合他们心意,就扬言要杀死这些投降的俘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译:“一定要把你们杀掉,我们不会留你活命!”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译:哪里是顾惜性命,只是无法忍受他们的辱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译:有时还会遭棍棒殴打,身心痛苦交加。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译:白天一边哭号一边前行,夜晚悲伤地坐着吟唱。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译:想死却不能如愿,想活却毫无希望。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译:这些无辜的百姓有何罪过,竟遭受如此灾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译:匈奴边地与中原不同,风俗缺少礼仪道德。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译:此地常常霜雪纷飞,胡地的风春夏也呼呼刮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译:风轻轻吹动我的衣裳,呼呼地传入我耳中。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己

译:触景生情思念父母,哀叹声无尽无休。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译:听闻有客人从外地来,我常常满心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译:迎上去询问家乡消息,却总不是关于故乡的。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译:意外地实现了心愿,家乡派人来接自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译:自己得以解脱,却又要舍弃亲生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译:亲生骨肉连着我的心,想到分别后再无相见之日。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译:无论生死都将永远分离,实在不忍心与他告别。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译:儿子跑过来抱住我的脖子,问母亲要去哪里。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译:“别人说母亲要离开,难道以后不会再回来吗?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译:“母亲您向来仁慈,如今为何如此狠心?

我尚未,奈何不顾思!”

译:“我还没长大,母亲为何不考虑我的感受!”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译:见此情景我肝肠寸断,精神恍惚几近发狂。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译:我痛哭流涕抚摸着他,临出发又犹豫徘徊。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译:还有一同被掳的同伴,也来送别相互告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译:她们羡慕我能独自归乡,哀叫声令人心碎。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译:连马都为此驻足不前,车也好像不愿前行。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译:看到的人都叹息抽泣,路过的行人也低声哭泣。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译:我狠下心割断情感眷恋,快速前行,离家越来越远。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译:路途悠悠相隔三千里,何时才能再与儿子相见?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译:想到亲生儿子,我心如刀绞痛苦万分。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译:回到家乡家人己全部离世,内外亲戚也都不在。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译:城郭变成了山林,庭院里长满荆棘艾草。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译:白骨不知属于何人,纵横交错无人掩埋。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译:出门听不到人的声音,只听见豺狼嚎叫。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译:我孤独地对着自己的影子,悲痛呼喊肝肺欲裂。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译:登上高处远望,恍惚间灵魂仿佛要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译:感觉自己仿佛生命将尽,旁人纷纷来安慰。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译赖?

译:勉强支撑着活下去,可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译:把命运寄托给新丈夫,尽心尽力自我勉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译:流离失所让我变得低贱,常担心再被抛弃。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译:人生能有多少时光,我却终年忧愁满怀。

……

全译:

东汉末年,汉室皇权旁落,董卓全然不顾纲常,肆意妄为。

他野心勃勃,妄图篡夺皇位、弑杀君主,先是将诸多贤良之士迫害殆尽。

为巩固权势,他胁迫天子迁都长安,挟持君主以壮大自身势力。

天下豪杰见状,纷纷举起义旗,期望合力讨伐这大逆不道的董卓。

董卓的部众挥师东下,他们身着的金甲在日光下闪耀夺目。

中原之地的百姓向来温顺柔弱,而这些来犯之兵多为胡羌蛮勇之徒。

他们在乡野肆意掳掠,所到之处,城镇皆被攻破,一片破败景象。

所遇之人,无论男女老幼,皆惨遭杀戮,几乎不留活口,尸骸堆积如山。

他们把男人的头颅悬挂在马旁,将掳掠的妇女置于马后载着前行。

一路长驱首入,向西进入函谷关,归程遥远且充满艰难险阻。

回首眺望,故乡己在茫茫远方,心中悲痛万分,肝肠欲碎。

被掳掠的百姓数以万计,却不许他们聚集在一起。

即便有骨肉至亲同在,也因恐惧而不敢言语交流。

稍有不慎,哪怕只是些许不如意,就会被他们呵斥:“这些投降的俘虏,必须杀掉!”

“一定要用刀将你们斩杀,我们绝不让你们活命!”

此时的人们,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实在难以忍受他们的辱骂。

有时还会无端遭受棍棒毒打,身心承受着双重剧痛。

白天,人们哭号着被迫前行;夜晚,只能悲伤地独坐低吟。

想死却求死不能,想活下去却又毫无希望。

这些无辜的百姓究竟犯下何罪,竟要遭受如此可怕的灾祸!

匈奴边地与中原大不相同,这里的风俗缺少礼仪教化。

霜雪常常覆盖大地,胡地的狂风即便在春夏之际也呼啸不止。

风轻轻吹动我的衣裳,呼呼地灌进我的耳中。

触景生情,我不禁思念起远方的父母,哀叹声连绵不绝。

每当听闻有外来的客人,我总会满心欢喜。

赶忙迎上去打听消息,却总是失望而归,并非关于家乡的音信。

没想到,竟意外地盼来了家乡派人来接我。

我虽能摆脱困境回归故土,却不得不舍弃自己的亲生儿子。

亲生骨肉与我血脉相连,心中实在不舍,深知此别恐再无相见之日。

无论生死,都将永远分离,实在不忍心与儿子就此告别。

儿子跑过来,紧紧抱住我的脖子,问道:“母亲,您要去哪里?”

“别人都说您要离开,是不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母亲您一向仁慈善良,如今为何变得如此狠心?”

“我还尚未长大,母亲怎么能不顾念我呢!”

见此情景,我五脏俱裂,精神恍惚,几近癫狂。

一边痛哭流涕,一边用手轻抚着他,临行前又一次次犹豫徘徊。

与我一同被掳至此的同伴,也前来送别。

她们羡慕我能独自归乡,哀叫声令人肝肠寸断。

连拉车的马都为此驻足不前,车轮仿佛也不愿转动。

围观之人皆为之叹息抽泣,路过的行人也不禁低声落泪。

我狠下心,斩断与儿子的眷恋之情,踏上归程,越行越远。

路途悠悠,相隔三千里之遥,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再次相见?

一想到亲生儿子,我的心就如被撕裂般痛苦。

回到家乡,却发现家人己全部离世,内外亲戚也不见踪影。

城郭己化作一片山林,庭院中长满了荆棘和艾草。

路边的白骨不知属于何人,纵横交错,无人掩埋。

出门后,寂静无声,只听见豺狼的嚎叫声。

我孤独地对着自己的影子,悲痛地呼喊,肝肺仿佛都要破碎。

登上高处远眺,恍惚间,感觉灵魂都要飞逝而去。

仿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幸得旁人不断安慰劝解。

无奈之下,只得勉强支撑着活下去,然而,这样的生存又有何意义呢?

后来,我嫁给了董祀,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努力自我勉励,好好生活。

可因曾历经流离失所,自觉身份低贱,时常担心会再次被抛弃。

人生短暂,而我却终年在忧愁中度过。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