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桓公九井作
殷仲文
西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爽籁惊幽律,哀壑叩虚牝。
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
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
虽无腾跃资,终当见尔近。
……
赏析:
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是一首融自然景观、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诗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一、诗歌结构与主题
1. 开篇立论,奠定基调:“西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诗人起笔点明西季如同鱼鳞般依次更迭,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内在准则,为全诗奠定了探讨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的基调。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宏观认知,引导读者从自然现象深入思考人生之道。
2. 秋日之兴,引出感慨:“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笔锋一转,突出秋日的独特,唯有清秋时节能让人兴致尽情抒发。这里的“高兴”并非单纯的愉悦,而是一种由秋景引发的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对秋日的钟情,引出后文对秋景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感慨。
3. 秋景描绘,营造氛围:“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爽籁惊幽律,哀壑叩虚牝”,诗人用细腻笔触描绘秋景。“景气明远”勾勒出秋日天空晴朗、视野开阔的画面,给人以豁达之感;“风物凄紧”则渲染出秋风中万物凋零、一片肃杀的氛围,增添了几分凄凉。“爽籁惊幽律”,秋风呼啸打破山林幽静,“惊”字使风声充满动态与冲击力;“哀壑叩虚牝”,山谷回荡着风的哀鸣,仿佛在叩问虚空,营造出一种幽深、空寂且略带哀伤的氛围,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做铺垫。
4. 借物言理,深化主题:“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由秋景联想到自然万物在严寒面前的不同表现。严寒时节,没有植物能早早开花,那些虚浮易逝的繁荣甘愿早早凋零。诗人以“松菌”为喻,松树经冬不凋,象征坚贞;菌草朝生暮死,代表脆弱,借此探讨人生的坚贞与脆弱,深化了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思考,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紧密相连。
5. 表达志向,收束全诗:“虽无腾跃资,终当见尔近”,诗人虽认为自己缺乏飞黄腾达的资本,但坚信自己能接近如松树般坚贞的品质。此句表明诗人在对人生的思考中,明确了自我追求,以一种坚定的口吻收束全诗,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从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转向对自身志向的表达。
二、艺术特色
1. 情景理交融:诗中巧妙融合了景、情、理。秋景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呈现,更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从明朗开阔到凄清肃杀的秋景变化,引发诗人对人生兴衰、坚贞与脆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反过来加深了对秋景所蕴含情感的体悟,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诗歌内涵丰富且富有感染力。
2. 意象运用精妙: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来传达情感与哲理。“松菌”作为核心意象,鲜明地象征了坚贞与脆弱,通过对比,使人生的两种状态清晰呈现。“爽籁”“哀壑”等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心境与思考。
3. 语言凝练,表现力强:诗人用词精准凝练,如“惊”“叩”等动词生动地赋予自然景象以动态和情感,使画面鲜活。“明远”“凄紧”等形容词准确地描绘出秋景的特点与氛围,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秋日图景,同时也为情感与哲理的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撑。
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以其独特的结构、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东晋诗歌中独树一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
……
解析:
1. 西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 解析: “西运”指春夏秋冬西季的运行,“鳞次”描绘西季像鱼鳞一样依次有序地排列,形象地说明了西季更迭的规律性。“理化”指万物的发展变化之理,“各有准”表明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各自的准则和规律。此句从宏观角度阐述自然规律,为全诗奠定了探讨万物法则与人生哲理的基础,引导读者从西季有序的现象去思考更广泛的自然和人生规律。
2.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 解析: “独有”突出清秋时节的特殊性,在诗人眼中,众多时节里唯有清秋与众不同。“高兴”并非简单的快乐情绪,而是一种高远、深沉的兴致,是由清秋独特的景致所引发的对自然、人生的深度感悟。此句表达出诗人对清秋的格外钟情,认为清秋能让自己的这种兴致尽情抒发,引出下文对秋景的细致描写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感慨。
3. 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 解析: “景气”指景色、气候,描绘出秋日天空晴朗,视野开阔辽远的特点,给人一种豁达、明朗之感,展现出清秋时节天地间的开阔气象。“风物”指自然景物,“凄紧”则渲染出秋风中万物呈现出的凋零、肃杀氛围,透露出一丝凄凉之意。这两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描绘秋景,一明一暗,一豁达一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秋日景色的丰富层次,又为诗人复杂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
4. 爽籁惊幽律,哀壑叩虚牝。
- 解析: “爽籁”原指参差不齐的排箫,这里代指秋风发出的声音。“惊幽律”,“惊”字极为生动,赋予秋风以强大的动态感,仿佛秋风呼啸打破了山林间原本幽静的节律,给静谧的环境带来强烈的冲击。“哀壑”指发出哀鸣的山谷,“叩虚牝”形象地表现出山谷中回荡的风声,就像在叩问空旷幽深的山谷,“叩”字将风声拟人化,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营造出一种幽深、空寂且略带哀伤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因秋景而引发的复杂情感。
5. 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
- 解析: “岁寒”点明严寒的季节,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无早秀”表明没有植物能够早早地开花、展现出繁荣的景象,强调了严寒对万物生长的抑制。“浮荣”指那些虚浮、短暂易逝的繁荣,“甘夙殒”表示它们甘愿早早地凋零。此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以严寒时节植物的不同表现,暗示人生的兴衰荣枯,寓意着那些表面的、短暂的荣耀在困境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本质的思考。
6. 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
- 解析: “何以”提出疑问,即如何来区分坚贞与脆弱呢?“标”有标识、区分之意。“薄言”是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寄松菌”给出答案,诗人借助“松”与“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来象征坚贞与脆弱。松树在岁寒中依然挺立,代表着坚贞不屈的品质;而菌草生命短暂,朝生暮死,象征着脆弱易逝。通过这一比喻,将抽象的坚贞与脆弱的概念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深化了对人生不同品质和状态的思考。
7. 虽无腾跃资,终当见尔近。
- 解析: “腾跃”常用来比喻飞黄腾达、取得显赫成就,“资”指资本、条件,诗人坦诚自己虽然没有飞黄腾达的资本和条件。“终当见尔近”,“尔”指代前文象征坚贞的松树所代表的品质,表明诗人即便在现实中缺乏追求世俗成功的能力,但坚信自己终究能够接近如松树般坚贞的品质。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内在品质追求的坚定信念,从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转向对自身志向的明确表达,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
句译:
1. 西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西季虽然如同鱼鳞般依次更迭,万物发展变化各有其内在准则。
2.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唯有这清冷的秋天时节,能让我深远的兴致尽情抒发。
3. 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秋日的景色气候大多明朗开阔,自然风物却自带着肃杀凄凉。
4. 爽籁惊幽律,哀壑叩虚牝。
秋风呼啸打破山林幽静的节律,哀鸣的山谷仿佛在叩问空旷的深处。
5. 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
严寒的季节里没有植物能早早开花,虚浮易逝的繁荣甘愿早早凋零。
6. 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
如何来区分坚贞与脆弱呢?就借松树和菌草来表明。
7. 虽无腾跃资,终当见尔近。
虽然我没有飞黄腾达的资本,终究应当能接近那坚贞的品质。
……
全译:
春夏秋冬西季,如同鳞片般依次有序地循环更替。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各自遵循着既定的准则与规律。
在所有的时节当中,唯独这清秋季节别具一格。它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让我内心那深沉而高远的兴致,毫无保留地尽情抒发出来。
清秋时节,天空格外晴朗,视野所及,辽阔而明朗。然而,秋风之中,自然万物却透着一股肃杀凄凉的气息。
秋风呼啸而过,那参差不齐的风声,好似猛然打破了山林间原本幽静的节奏与韵律。山谷之中,回荡着如泣如诉的风声,仿佛是在叩问那空旷幽深的山谷。
每当严寒的冬季来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哪种植物能够早早地绽放花朵,展现出繁荣的景象。那些只是表面上虚浮、短暂易逝的繁荣,似乎甘愿早早地走向凋零。
究竟该如何去区分事物的坚贞与脆弱呢?不妨借松树与菌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来说明。松树,即便在严寒的考验下,依然能够傲然挺立,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质;而菌草生命极为短暂,往往朝生暮死,代表着脆弱易逝。
虽然我并没有能够飞黄腾达、取得显赫成就的资本与条件,但我坚信,我终究能够在追求的道路上,逐渐接近像松树那般坚贞的品质。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