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班固《咏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三章 班固《咏史》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代表作《咏史》。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

赏析:

班固的《咏史》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首咏史诗,以质朴的语言、清晰的叙事,借缇萦救父的故事表达深刻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1. 思想主题

赞美孝道与女性的力量:诗歌通过细腻讲述缇萦救父的事迹,高度赞扬了缇萦的孝心与果敢。在父亲面临肉刑困境时,缇萦挺身而出,以柔弱之躯承担起救父的重任,这种至孝之情令人动容。诗末“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将众多男子与缇萦对比,凸显出缇萦的非凡,有力地肯定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担当,突破了当时对女性的固有认知。

对仁政的向往:诗中借汉文帝受缇萦孝心感动而废除肉刑这一情节,委婉表达了对仁政的推崇。诗的开篇提及“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暗示肉刑的施行是道德衰落的表现,而汉文帝因缇萦之举做出的改变,展现了仁政的光辉,反映出作者期望统治者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减轻刑罚,关注百姓疾苦。

2. 艺术特色

叙事简洁清晰:整首诗以缇萦救父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从肉刑的背景说起,到太仓令获罪、缇萦的反应、上书及最终汉文帝被感动,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扣主题,简洁地推动故事发展,如“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短短十个字,就清晰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关键信息,使读者能迅速了解事件全貌。

用典自然巧妙:“思古歌《鸡鸣》”一句运用《诗经·齐风·鸡鸣》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缇萦希望汉文帝能像诗中所劝诫的君主一样勤于政务、倾听民意。这一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巧妙地展现了缇萦的智慧,为诗歌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运用对比,将众多男子在父亲困境前的昏聩无为与缇萦的勇敢坚毅形成鲜明反差,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突出了缇萦的形象,使读者对缇萦的壮举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引发对传统性别观念下男性责任缺失的思考。

3. 历史地位与影响

开创咏史传统: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咏史诗,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以诗歌形式咏叹历史事件、人物,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的传统。后世诗人如左思、陈子昂等,在创作咏史诗时都受到了班固的启发,推动了咏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

反映时代风貌: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当时儒家思想盛行,孝道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备受推崇,缇萦救父的故事正契合了这一社会主流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仁政的期盼,为研究东汉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资料。

……

解析: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解析:“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他们被视为古代贤明的君主。“德弥薄”,“弥”表示更加,意思是三代圣王之后,道德渐渐变得衰微。“惟后用肉刑”,“惟”在这里强调,“后”指后世君主,表明后世君主开始使用肉刑。此句从历史的角度追溯,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先王的仁德渐渐衰落,刑罚变得严苛,为下文缇萦救父事件置于一个道德与刑罚演变的大背景之中,暗示当时社会刑罚的不合理性。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解析:“太仓令”指淳于意,他是当时管理太仓(国家粮库)的官员。“有罪”表明淳于意因某些缘由触犯了法律。“就递”即被押解,“长安城”是当时西汉的都城,也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地点。这一句首接叙述了事件的开端,淳于意获罪后被押解至长安受审,简洁明了地引出后续缇萦救父的故事。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解析:此句是对淳于意内心想法的描述。“自恨”体现出他内心的悔恨情绪,“身无子”表明他遗憾自己没有儿子。在古代社会,儿子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遇到困境时能出面解决问题。“困急”描绘出他当时身处困境且情况危急的状态,“独茕茕”形容他孤独无依的样子。这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淳于意在面临刑罚时,因没有儿子帮助而感到孤立无助的心境,进一步渲染出悲剧氛围,也为缇萦的出场做了铺垫。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解析:“小女”指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痛父言”表明缇萦因父亲所说的话而感到痛心。父亲的无奈与无助,让缇萦深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死者不可生”体现出缇萦对刑罚后果的清醒认知,她明白如果父亲遭受肉刑,即使不死,也会身体致残,无法恢复如初,这激发了她救父的决心,展现出她对父亲的深切关怀与孝顺。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解析:“上书”是指缇萦为救父亲,向皇帝呈递书信表达自己的诉求。“诣阙下”,“诣”是前往,“阙下”指皇宫门前,古代臣民上书奏事之地,说明缇萦前往皇宫门前上书。“思古歌《鸡鸣》”运用了典故,《诗经·齐风·鸡鸣》有劝诫君主早起上朝、勤于政务之意。这里缇萦借这个典故,希望汉文帝能像诗中所劝诫的君主一样,倾听她的心声,明察秋毫,展现出缇萦不仅有孝心,还富有智慧,懂得巧妙地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期望。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解析:“忧心摧折裂”生动地描绘了缇萦上书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忧心”体现她对父亲命运的担忧,“摧折裂”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这种担忧如同心被撕裂一般,突出了她内心的煎熬。“晨风扬激声”,“晨风”指清晨的疾风,“扬激声”形容疾风发出激越的声响。此句以景衬情,借清晨疾风的激越之声,烘托出缇萦内心的悲愤与救父的急切心情,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她在皇宫门前上书时内心的波澜。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解析:“圣汉”表达了班固对汉朝的尊崇,将汉朝视为神圣的朝代。“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孝”既是他的谥号,也体现了他注重孝道的特点。“恻然”形容汉文帝心生怜悯的样子,“感至情”表明汉文帝被缇萦的至孝之情深深打动。这一句讲述了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触动,为下文汉文帝的举措做铺垫,同时也反映出汉文帝作为君主的仁爱之心。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解析:“百男”指代众多男子,“愦愦”形容糊涂、昏聩的样子。此句意思是众多男子在面对父亲的困境时,表现得昏聩无能,在关键时刻不能有所作为。而“不如一缇萦”则将众多男子与缇萦进行对比,突出了缇萦的勇敢、智慧和担当,她以一己之力,凭借孝心和勇气救了父亲,讽刺了那些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的男子,进一步强调了缇萦的非凡,深化了诗歌对孝道和个人担当的赞美。

……

句译: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译:三代圣王的仁德越来越衰微,后世君主开始使用残酷的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译: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被押解到长安受审。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译:淳于意悔恨自己没有儿子,在困厄急迫之时,孤独无依。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译:他的小女儿缇萦为父亲的话感到痛心,深知人死不能复生(受了肉刑也无法挽回)。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译:缇萦前往皇宫门前上书,怀着古人的思绪,希望能像《鸡鸣》诗中劝诫君主那样,引起皇帝关注。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译:缇萦忧心忡忡,内心痛苦如撕裂一般,就像清晨的疾风扬起激越的声响。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译:圣明的汉朝天子孝文帝,被缇萦的至孝之情深深打动,心生怜悯。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译:众多男子是多么糊涂无用啊,还比不上一个缇萦。

……

全译:

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三代圣王的仁德,随着时间推移越发衰微,后世君主开始施用肉刑。

太仓令淳于意不慎获罪,于是被押解送往长安城。

淳于意满心悔恨自己没有儿子,在这困厄危急时刻,孤立无援,倍感孤独。

他的小女儿缇萦,听闻父亲的悲叹后心痛不己,深知人死不能复生,受刑后便再难恢复如初。

缇萦毅然前往皇宫门前,向皇帝上书陈情,她心怀古人的智慧,期望能如《诗经·鸡鸣》劝诫君主那般,引起皇帝的关注。

缇萦忧心似被撕裂,内心痛苦万分,犹如清晨的疾风,扬起阵阵激越的声响。

圣明的汉朝天子孝文帝,听闻缇萦的事迹后,被她的至孝之情深深触动,不禁心生怜悯。

众多男子在这种情况下,竟是如此昏聩无能,实在比不上缇萦一个女子。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