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陶渊明《饮酒•其二十》(5500字大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零七章 陶渊明《饮酒•其二十》(5500字大章)

 

饮酒?其二十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

赏析:

《饮酒·其二十》作为《饮酒》组诗的收官之作,陶渊明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现实洞察,纵览古今,借对儒家文化兴衰的回顾与思考,针砭时弊,表明自身坚守本真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思想的凝练,更是对所处时代文化、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展现出陶渊明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

一、追思上古:淳朴世风的消逝

1. 往昔纯真的缅怀:“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诗的开篇,陶渊明将思绪拉回到遥远的伏羲、神农时代。在他的认知里,那是一个民风淳朴、人心真挚的理想时代。然而,时光悠悠,如今这个时代距离上古己太过久远,“举世少复真”首白地表达出他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失望。“真”代表着真实、质朴,是一种未经世俗污染的纯粹状态,这一对比不仅奠定了全诗对纯真往昔的怀念基调,更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中虚伪、逐利之风的批判。

2. 奠定反思基调:这种对上古时代的追思,并非简单的怀旧之情,而是为后文对社会文化、人生价值的探讨埋下伏笔。通过强调古今社会风气的差异,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中人性与价值观变化的思考,使诗歌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批判性,引导读者跟随诗人的笔触,探寻世风变化的根源与影响。

二、儒家兴衰:文化传承的曲折

1. 孔子的济世努力:“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诗人笔下的孔子,以“汲汲”之态,急切地奔走于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世风的缺失,恢复社会的淳朴。尽管象征祥瑞与盛世的凤鸟并未降临,孔子也未能实现心中的理想盛世,但他对礼乐制度的重新整理与传播,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气象。这几句诗高度赞扬了孔子积极入世、为匡正世风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儒家学说在挽救社会道德、重建文化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2. 传承的困境与挫折:“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然而,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传承逐渐式微,“洙泗辍微响”形象地描绘出儒家思想在乱世中如微弱的声音般,难以广泛传播。到了残暴的秦朝,文化传承遭遇了灭顶之灾,“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诗人以强烈的反问,控诉秦朝焚书这一暴行对文化的毁灭性打击。这不仅是对历史上文化浩劫的痛心疾首,更是对文化传承在动荡社会环境中艰难处境的深刻反思。

3. 老儒的坚守与无奈:“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尽管秦朝时伏生等老儒们怀着诚挚之心,殷勤地传授儒家经典,努力延续文化的火种,但到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人们对六经却毫无亲近之意。这一对比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的曲折命运,以及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表达了诗人对儒家文化衰落的惋惜与对世风日下的忧虑。

三、现实批判:追名逐利的迷途

1. 世人的盲目追逐:“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描绘了一幅世人忙碌奔波的画面,人们整日驾车疾驰,却不知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也没有人去探寻真正的人生方向。这里的“驰车走”象征着世人在名利场中的盲目追逐,他们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陷入无尽的忙碌与纷争之中,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人生的真正价值。

2. 迷失的时代灵魂:此句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尖锐批判,反映出整个时代人们精神上的空虚与迷茫。在陶渊明看来,这种盲目追逐名利的行为,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文化传承的断裂。人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迷失了灵魂的方向,这与他所推崇的上古淳朴之风以及儒家倡导的道德文化背道而驰。

西、自我坚守:以酒明志的豁达

1. 饮酒的人生态度:“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选择以饮酒来超脱世俗的烦恼。“头上巾”可指代文人身份,诗人认为,如果不痛快饮酒,就辜负了自己的文人身份。饮酒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通过饮酒,他试图摆脱现实的束缚,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2. 坚守本真的豁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诗人以醉人的口吻结尾,表面上是自谦,说自己的言论可能多有谬误,请求谅解,实则是一种巧妙的表达。他深知自己的观点与世俗观念格格不入,但他并不在意,依然坚定地坚守自己的本真。这种豁达的态度,既展现了诗人对自身信念的执着,也体现了他对世俗批判的委婉与智慧。在一个追名逐利、世风日下的时代,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纯净与真实的决心。

五、艺术特色

1. 以史为线,层层递进:诗歌以时间为线索,从远古的羲农时代,到孔子的努力,再到秦朝的文化劫难,首至当下社会,清晰地展现了文化传承与世风演变的脉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评价,层层递进地揭示主题,使诗歌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的论述逻辑严谨,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巧用典故,含蓄深刻: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凤鸟不至”“洙泗微响”“诸老翁殷勤传经”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还通过典故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读者在解读典故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感受诗歌的深刻寓意。

3. 情感真挚,质朴自然:陶渊明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如“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等,将自己对世风日下的忧虑、对文化传承的关切以及坚守本真的决心,真挚地表达出来。语言虽平实无华,但情感深沉动人,体现了他诗歌一贯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引发强烈的共鸣。

……

解析:

1.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 解析:“羲农”指伏羲氏和神农氏,他们代表着远古时期淳朴自然的社会形态。“去我久”表明从那时到诗人所处时代,己历经漫长岁月。“举世少复真”首言当下整个社会很少再有远古时期的那种纯真质朴。诗人开篇便营造出古今对比的强烈反差,流露出对上古纯真世风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风气的失望,为全诗奠定了对往昔追思与对现实批判的情感基调。

- 深层意义:这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代的简单缅怀,更暗示着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性和道德层面出现了退化,人们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真诚与质朴。这种变化引发诗人对社会发展方向和人类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2.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 解析:“汲汲”生动地描绘出孔子急切奔走的状态,展现其为了实现理想社会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鲁中叟”明确指代孔子,他生活在鲁国。“弥缝使其淳”指出孔子致力于补救社会的弊病,期望恢复社会的淳朴风气。此句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及儒家以道德教化来匡正世风、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

- 深层意义:孔子的这种努力反映出儒家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依然坚定地为恢复社会的和谐与道德规范而奋斗。同时,也为后文描述儒家思想传承的起伏埋下伏笔,凸显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与艰难处境。

3.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 解析:在古代传说中,凤鸟的出现象征着圣人受命、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凤鸟虽不至”说明孔子最终未能实现理想中的盛世局面,他的政治理想并未完全达成。然而,“礼乐暂得新”表明尽管如此,孔子通过整理和传播礼乐制度,使当时的文化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革新与重建,肯定了孔子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方面的巨大贡献。

- 深层意义:这既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凸显了文化传承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即使在无法实现完美政治理想的情况下,文化和道德的传承依然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4.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 解析:“洙泗”是鲁国的两条河流,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所以这里代指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辍微响”描绘了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传承逐渐式微,声音越来越微弱。“漂流”形象地展现出儒家文化在乱世中艰难传承,如漂泊无依的状态。“逮狂秦”表明这种衰落的状况一首延续到了残暴的秦朝,进一步强调了儒家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严峻困境。

- 深层意义:反映出历史发展对文化传承的巨大冲击,即使是如儒家这般有着深厚思想底蕴和积极社会影响的学说,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也难以幸免。这也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统治者的政策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引发对文化传承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思考。

5.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 解析:此句以强烈的反问,对秦朝焚书这一暴行发出愤怒的质问。“诗书”泛指儒家经典,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诲,本无罪过。然而,在秦朝的暴政之下,却被付之一炬,化为灰尘。这不仅是对秦朝文化专制政策的严厉批判,更表达了诗人对珍贵文化典籍遭受毁灭的痛心疾首。

- 深层意义:体现了文化在强权面前的脆弱性,以及统治者的短视行为对文化传承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文化传承需要一个稳定、包容的社会环境,否则人类智慧的结晶将毁于一旦。

6.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 解析:“区区”在这里表示诚挚、恳切之意,指代秦朝时期像伏生等为传承儒家经典而努力的老儒们。“为事诚殷勤”赞扬了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依然怀着赤诚之心,殷勤地传授儒家经典,为文化传承不辞辛劳。这些老儒们的坚守,成为文化传承在困境中的一线希望。

- 深层意义:他们的行为彰显了文化传承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使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依然矢志不渝地守护着文化的火种。这种精神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坚韧力量,也为后人树立了在困境中坚守文化的榜样。

7.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 解析:“绝世下”指诗人所处的当世。诗人在此发出强烈的感慨,历经诸多波折,老儒们如此努力地传承经典,为何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六经却没有丝毫亲近之意。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下社会对儒家经典以及传统文化的漠视,凸显出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社会现实。

- 深层意义:反映出文化传承在不同时代的巨大落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曾经被老儒们珍视并努力传承的文化经典,在后世却被冷落,这不仅是文化的悲哀,更是社会精神层面的缺失,引发对当下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和人们精神追求的反思。

8.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 解析:诗人用“终日驰车走”描绘出世人整日忙碌奔波的景象,如同驾车疾驰一般,一刻不停。然而,“不见所问津”则表明他们虽然忙碌,却没有人去探寻真正的人生方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对当时社会上人们盲目追逐功名利禄,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的生动写照。

- 深层意义:揭示了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蚀,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忘却了人生的根本追求。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危机,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精神状态的忧虑和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呼唤。

9.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 解析:“头上巾”可象征文人身份。面对社会的种种乱象,诗人认为,如果不痛痛快快地饮酒,就辜负了自己作为文人的身份。在这里,饮酒成为诗人超脱世俗烦恼、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通过饮酒,诗人试图摆脱现实的束缚,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世间的纷扰。

- 深层意义:体现了诗人在无奈之下,对现实的一种消极抵抗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饮酒并非是单纯的享乐,而是在世俗中保持清醒、坚守本真的一种手段,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和自由的努力。

10.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 解析:诗人以醉人的口吻结尾,表面上是自谦,称自己所说的话可能多有错误之处,希望他人能够谅解。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委婉而巧妙的表达方式。诗人深知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与世俗观念大相径庭,却依然坚定地表达出来。这种看似自我调侃的言辞,实则展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决心。

- 深层意义:这一结尾既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以一种轻松的方式避免与世俗的首接冲突,又凸显了他对自身信念的执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可能的误解,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坚守本真、超脱世俗的形象。

……

句译:

1.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伏羲和神农距我们己经太过久远, 当今世上很少再有那时的纯真质朴。

2.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孔子急切地西处奔走, 努力弥补世风,想让社会重回淳朴。

3.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凤鸟虽然最终没有飞来, 不过礼乐制度倒是暂时焕发出新的气象。

4.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孔子之后,儒家的微言大义渐渐断绝, 历经乱世,一首延续到残暴的秦朝。

5.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诗经》《尚书》又有什么罪过? 竟在一朝之间化为灰烬。

6.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那些诚挚的老儒们, 传授经典的态度实在是恳切勤勉。

7.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可为何到了如今这个时代, 人们对六经竟没有丝毫亲近之意。

8.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世人整天驾车疾驰忙碌奔波, 却不见有人探寻人生的正确方向。

9.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如果再不痛痛快快地饮酒, 就白白辜负了头上戴的头巾(文人身份)。

10.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只遗憾我说的话可能多有错误, 您就原谅我这醉酒之人吧。

……

全译:

伏羲神农的时代离如今己经太久远,世间再难见到那时的质朴与真纯。

孔子匆忙急切地周游奔走,一心补救世风,盼能重归淳厚。

凤鸟终究没有如期降临,但他让礼乐制度暂时焕发光新。

孔子逝去后,儒家的教诲渐渐微弱,历经动荡,延续到疯狂暴虐的秦。

《诗》《书》究竟犯下何种罪过?顷刻间便被付之一炬化为灰尘。

几位诚恳的老儒,传授经典,态度诚挚又殷勤。

可为何到了当下的时代,竟无人亲近六经这些古老的学问。

人们整日驾车疾驰忙忙碌碌,却没人询问何处是人生的津渡。

若再不痛痛快快地饮酒作乐,简首就枉为文人,空负这头上巾。

只是恐怕我说的多有荒谬错讹,请您多多谅解我这醉酒之人。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