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零五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八》

 

饮酒?其十八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归与欢酌春,其如绿醪何。

……

赏析:

《饮酒·其十八》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独具特色的一首,诗人巧妙地借扬雄之事及与客人饮酒交谈的场景,深入探讨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世俗的态度以及自己坚守的人生志趣,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以古为引:扬雄境遇,映照自身

1. 嗜酒与贫困的共鸣:“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诗开篇提及西汉扬雄,说他生性好酒,却因家贫难以如愿。陶渊明借扬雄之境遇,巧妙地为自己的故事埋下伏笔。扬雄的嗜酒与贫困,与陶渊明自身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瞬间拉近了诗人与古人的距离,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诗人在生活中对酒的情感。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人墨客在困境中寻求慰藉、寄托情怀的媒介,暗示了诗人在贫困生活中,酒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好事人来访的隐喻:“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热心之人载酒向扬雄请教解惑,这一情节不仅描绘了文人以酒会友、交流思想的场景,更隐喻了诗人自身与客人的交往。陶渊明或许也如扬雄般,因自身的才学与思想,吸引客人带着酒前来交流。这既展现了文人之间高雅的社交方式,也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虽身处僻壤,却不乏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碰撞,体现出诗人对知识、思想交流的珍视。

二、扬雄风范:饮酒解惑,张弛有度

1. 豪爽与博学的展现:“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此句生动刻画了扬雄饮酒时的豪爽与回答问题时的渊博。酒杯递来便一饮而尽,毫不扭捏,尽显洒脱性情;面对客人的咨询,能详尽解答,足见其学识深厚。这种豪爽与博学,正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品质,陶渊明通过对扬雄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文人风范的赞赏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在与客人交流时,同样秉持着真诚、豪爽的态度,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展现出诗人对知识交流的热情与积极态度。

2. 沉默的智慧与原则:“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扬雄并非对所有问题都侃侃而谈,遇到如讨论征伐他国这类重大敏感问题时,他会保持沉默。这一细节体现了扬雄的智慧与原则,并非所有话语都适合轻易出口,涉及关键事务需谨慎对待。陶渊明借此表明,为人处世应懂得把握分寸,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沉默并非懦弱,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反映出诗人对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世事的洞察,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世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贸然行事。

三、仁德之思:显默之间,智慧抉择

1. 显默之间的权衡:“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此句是对前文扬雄言行的总结与升华,指出真正有仁德之人,在面对显扬与沉默的抉择时,能够用心思考,做出恰当的判断,不会失误。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中庸”的智慧,即在不同情境下,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言行的尺度。陶渊明强调“仁”者的用心,表明他认为为人处世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豪爽的性情,更要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判断,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言行得体。

2. 对自身处世哲学的映照:诗人通过对扬雄的描述,实则也在阐述自己的处世哲学。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归隐,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做出选择,正是在践行这种显默之道。他在面对官场的黑暗与世俗的纷扰时,选择沉默归隐,保持内心的纯净;而在田园生活中,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又是一种显扬。这种在显默之间的自如切换,正是诗人“用其心”思考后的结果,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处世智慧。

西、批判与自守:摒弃世俗,追随高贤

1. 对世俗愚昧的批判:“咄咄俗中愚”,“咄咄”一词表达出诗人对世俗之人愚昧的惊讶与感叹。在诗人眼中,世俗之人追名逐利,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这种行为是愚蠢的。此句首接批判了世俗的价值观,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不屑,凸显出诗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展现出他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

2. 追随黄绮的志向:“且当从黄绮”,“黄绮”指商山西皓中的黄石公和绮里季,他们是秦末汉初的隐士,拒绝出仕,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行。诗人表示应当追随黄绮的脚步,表明他决心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污浊,坚守自己的本心和志趣。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隐士的敬仰与向往,也进一步强调了他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为全诗点明了主旨,即无论世俗如何,都要坚守自己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五、回归田园:欢酌春光,沉醉自然

1. 欢酌春景的惬意:“归与欢酌春,其如绿醪何。”诗人想象着回到田园,在春天里与友人欢快地饮酒。“欢酌春”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欢乐的画面,春天万物复苏,诗人与友人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饮酒作乐,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惬意与宁静。这一画面与前文对世俗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纯粹,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2. 沉醉自然与美酒的超脱:“其如绿醪何”,面对眼前的美景与美酒,诗人似乎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里的美酒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诗人与自然、与友人情感交流的纽带,是他超脱世俗烦恼的寄托。诗人在自然与美酒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表达了他对这种简单、纯粹生活的满足与追求,进一步强化了全诗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主题。

六、艺术特色

1. 借古喻今,含蓄委婉:诗人借扬雄之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以古人为镜,映照自身的境遇、处世哲学以及对世俗的态度。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含蓄委婉,避免了首接说教的生硬,让读者在品味古人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人的意图,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2.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陶渊明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如“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觞来为之尽”等,将复杂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娓娓道来。语言虽平实,却生动地描绘出场景与人物形象,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对扬雄的赞赏、对世俗的批判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其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独特风格。

3. 主题鲜明,层次分明:诗歌从以扬雄境遇引出话题,到阐述扬雄的言行风范,再到表达对仁德之人显默之道的思考,进而批判世俗、表明追随高贤的志向,最后回归田园生活的惬意,层层递进,主题鲜明。每个层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逐步深化了诗人坚守本心、超脱世俗的主题,使诗歌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

解析:

1.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 解析:诗人开篇提到西汉的扬雄(字子云),说他天性喜好饮酒。“嗜酒”这一特点,不仅展现了扬雄个人的生活情趣,在古代文化中,饮酒常常与文人的豪放、豁达性情相关联。然而,“家贫无由得”表明他因家境贫困,没有途径经常获得酒。这就塑造出一个虽有喜好却受困于现实的形象,同时也为后文好事人载醪来访埋下伏笔。从诗人自身角度看,借扬雄的境遇暗示自己与扬雄在生活处境上有相似之处,都在贫困中坚守着对酒及某种精神追求。

- 关联理解:陶渊明本人也常处于贫困状态却爱饮酒,以扬雄类比,拉近与古人距离,引发读者对诗人自身境遇的联想。

2.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 解析:“时赖”表示常常依靠,“好事人”指那些热心且欣赏扬雄才学的人。这些人带着酒(“载醪”)去找扬雄,目的是“祛所惑”,即向他请教问题以解除自己的疑惑。这一场景描绘出古代文人之间以酒为媒介进行思想交流的画面。一方面体现扬雄的才学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人以这种方式相互切磋学问、增进见识的文化风气。对于诗人而言,这或许也是他在田园生活中与访客交流的写照,暗示他同样因自身的见解和智慧吸引他人前来交流。

- 关联理解:与前文扬雄的贫困嗜酒形成对比,好事人的出现带来转机,也为下文扬雄与客人的互动做铺垫。

3.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 解析:“觞来为之尽”生动地描绘出扬雄的豪爽,当有人递过酒杯,他便毫不犹豫一饮而尽,展现出一种洒脱、不拘小节的饮酒姿态,也反映出他享受这种与友人共饮交流的氛围。“是谘无不塞”则突出扬雄的学识渊博,对于客人咨询的各种问题,他都能详尽地解答,没有丝毫的保留。这不仅体现扬雄的才学功底,也说明他乐于分享知识,与访客坦诚相待。从诗人角度,这或许也是他对自己与客人交流状态的一种期许,表达了对真诚、深入的思想交流的追求。

- 关联理解:承接上句好事人载醪请教,具体描述交流场景,展现扬雄的性情与才学,同时暗示诗人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

4.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 解析:这句诗笔锋一转,指出扬雄并非对所有问题都畅所欲言,“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通过反问,推测扬雄不肯轻易发言的情况或许是遇到如讨论征伐他国这类重大且敏感的问题。这表明扬雄在交流中有自己的原则和分寸,并非毫无节制地表达观点。对于重大问题,他会谨慎思考,不轻易表态。诗人借此强调为人处世要懂得把握尺度,不能随意发表言论,体现出一种成熟、稳重的处世态度。

- 关联理解:与前文扬雄的豪爽应答形成对比,丰富扬雄的形象,深入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下文关于显默之道的论述做铺垫。

5.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 解析:此句是对前文扬雄言行的总结与升华。“仁者用其心”表明有仁德的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会用心思考。“何尝失显默”意思是在该显扬自己的观点(如前文积极解答问题)与保持沉默(如遇到敏感问题不轻易发言)之间,他们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不会出现失误。这体现了一种儒家倡导的处世智慧,即在不同情境下把握好言行的分寸。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这种智慧的认同,认为在生活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用心权衡是该表达还是沉默,以达到最佳的处世效果。

- 关联理解:总结扬雄言行所体现的智慧,上升到处世哲学的高度,点明诗歌关于为人处世原则的思考这一主题。

6.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 解析:“咄咄”表达出诗人对“俗中愚”的惊讶与感慨。“俗中愚”指世俗中那些愚昧的人,他们追名逐利,深陷世俗的泥潭而不自知。诗人对这种现象表示不屑与批判。“且当从黄绮”,“黄绮”指商山西皓中的黄石公和绮里季,他们是著名的隐士,拒绝出仕,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行。诗人表示应当追随黄绮的脚步,表明他要远离世俗的污浊,向这些隐士学习,坚守自己的本心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观的摒弃。

- 关联理解:将世俗之人的愚昧与黄绮的高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的价值取向,强化诗歌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主题。

7. “归与欢酌春,其如绿醪何。”

- 解析:“归与欢酌春”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诗人想象着回到田园,在春天与友人欢快地饮酒。“归”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回归之意,“欢酌春”营造出一种欢乐、惬意的氛围,春天万物复苏,与友人在这样的季节饮酒,享受着田园的美好与宁静。“其如绿醪何”进一步强调面对眼前的美景与美酒,诗人沉醉其中,表达出对这种田园生活方式的极度喜爱与满足。这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诗人超脱世俗后内心愉悦的真实写照。

- 关联理解:以美好的田园饮酒画面结尾,与前文对世俗的批判形成鲜明反差,再次突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深化诗歌主题,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

……

句译:

1.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扬雄生性酷爱饮酒,无奈家境贫寒,常常没机会喝到酒。

2.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好在时常有热心之人,带着美酒,向他请教以解除心中疑惑。

3.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人递过酒杯,他便一饮而尽, 对于别人咨询的问题,无不详尽解答。

4.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但有时他也会沉默不语, 莫非是遇到像讨论征伐他国这样重大的问题?

5.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有仁德的人会用心去权衡, 在该表达或沉默的选择上,从不会失误。

6.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可叹世俗中那些愚昧之人, 我还是应当追随黄石公和绮里季的脚步。

7. 归与欢酌春,其如绿醪何。

不如回到田园,在春日里与友人欢快畅饮, 陶醉在这美酒之中。

……

全译:

扬雄生来好酒成瘾,奈何家境贫寒,总难沾唇。

幸得一些热心人,带着美酒向他把疑询。

酒杯一到他便一饮而尽,有问必答,解人困惑毫无保留。

可有时他也会缄口不语,莫不是碰到征伐国事这般重大隐忧?

仁人志士会用心权衡,或显或隐,抉择从不出错。

可叹世俗之人如此愚昧,我还是追随商山西皓隐居为贵。

归乡吧,趁春光与友同欢共饮,陶醉在这香醇的美酒之中。


    (http://www.kenshuxsw.com/book/fdacca-10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