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雨过,榕城的冬天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了。梧桐树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同学们身上的校服外面,都裹上了更厚实的棉衣或羽绒服,教室里也因此显得比往日拥挤了几分。晨读的时候,哈出的热气会在冰冷的玻璃窗上凝结成一片薄薄的白雾,模糊了窗外的景象。
学习的节奏,却像上了发条的钟,丝毫没有因为天气的寒冷而慢下来。转眼又是一次周测临近。各科老师都加紧了复习的进度,办公室的灯也常常亮到很晚。
物理依旧是我最头疼的科目。虽然上次月考成绩勉强过得去,但我心里清楚,那更多是侥幸和死记硬背的结果。面对那些力学和电学变幻莫测的题目,我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里摸索,抓不住关键的脉络。
“文静,这道题……你能再给我讲讲吗?”课间,我拿着一道关于浮力计算的物理题,有些不好意思地走到文静座位旁。她的物理学得极好,思路清晰,讲解也总是耐心细致。
文静放下手中的化学练习册,接过我的题目仔细看了看,然后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边画受力分析图边轻声说:“你看这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你需要先判断物体的状态,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底,然后再根据公式……”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笃定。
我认真地听着,努力跟上她的思路。窗外,几只麻雀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了几声,又扑棱棱飞走了。经过文静的讲解,那道原本如同乱麻的题目,似乎渐渐清晰起来。我长长地吁了口气,由衷地对她说了声:“谢谢你,文静,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她对我笑了笑,说:“不客气,物理就是这样,多琢磨琢磨,找到规律就好了。”
除了向文静请教,我也开始自己找一些额外的物理练习题来做。放学回家,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我会多花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啃物理。虽然过程依旧艰难,但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出一道难题时,心里还是会涌上一股小小的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下去。
这周的英语课,宋老师带来了一些新的花样。她从家里带来一个小巧的录音机,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英文电影的对话片段,让我们听辨其中的俚语和特定表达。那是一部讲述青少年成长的喜剧片,里面的对话风趣幽默,语速也很快。起初我有些跟不上,但多听几遍,再结合宋老师的提示和电影画面的猜测,倒也能明白个大概。这种新奇的学习方式,让整个课堂的气氛都活跃了不少。
“下周,我们班可以尝试排练一个简短的英文小短剧,”宋老师在课后宣布,“剧本很简单,就是日常校园对话,大家自愿报名,可以锻炼一下口语和表达能力。”
这个提议让班里不少同学都跃跃欲试。我虽然有些害羞,但心里也有些期待。宋老师的目光在我脸上停了停,笑着鼓励道:“夏初,你的英语基础很好,可以尝试一下,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
在分组练习口语时,我和陈默被宋老师临时分到了一组。这让我有些意外,也有些莫名的紧张。我们拿到的对话材料是关于周末计划的简单问答。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Mo?” 我看着手里的纸条,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一些。
陈默低着头,沉默了几秒,才用极低的声音回答:“Read… books.” 他的发音倒是很标准,只是语调平板,听不出什么情绪。
“What kind of books?” 我追问了一句。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不到一秒,又迅速垂下,声音依旧很轻:“About… maes.”
“Maes?” 我有些好奇。
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目光,肩膀微微动了一下,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嗯”了一声。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他平日里深藏在沉默寡言外壳下的某个角落,因为“maes”这个词,而闪过了一丝极细微的光亮,随即又被他迅速掩盖了下去。
周测如期而至。拿到物理试卷的时候,我的心依旧是七上八下的。但这一次,当我逐题细细读下去的时候,发现有些题目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陌生了。尤其是几道和浮力、压力相关的计算题,脑海里能够浮现出文静给我讲解时的思路,以及我自己做过的类似练习。虽然过程依旧算不上轻松,但当交上试卷的那一刻,我心里比以往多了一点点踏实感,或许这就是努力的意义。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