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无数张试卷和兴趣小组的高强度训练中,走到了尾声。当期末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们五个人,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迎来轻松的假期,而是首接进入了备战“全国中学生物理建模与拔尖人才选拔竞赛”(即前文物理竞赛,是华大牵头举办的科研拔尖人才选拔竞赛,可以类比为丘班的选拔,不过更偏向解决问题和科研思维选拔)省级赛的最后冲刺阶段。
一周后,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前往滨海市的征途。
这是我第一次,不是因为跟着父母旅游,而是为了“自己”的事情,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从内陆的榕城,到这座充满了咸咸海风味道的东部沿海大都市,火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变换,我的心情也像这飞驰的列车一样,充满了驶向未知前方的、巨大的新奇与憧憬。
当然,还有一份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几乎要让我喘不过气的紧张。滨海市,这是季川所在的城市。
我们入住在大赛组委会指定的、滨海大学附近的一家酒店。那个晚上,没有人能睡得安稳。赵老师给我们开了最后一次战术讨论会,而我的队友们,则在进行着最后的复习。我努力地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料上,可脑海里,却总是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季川的脸。
我会在这里,遇到他吗?如果遇到了,我该说什么?还是,我们只会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即使身处同一个城市,也终将擦肩而过?
第二天一早,我们怀着庄重而紧张的心情,走进了滨海大学的校园。作为省内最顶尖的学府之一,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底蕴深厚。古朴的教学楼,宽阔的草坪,以及行色匆匆、气质沉稳的大学生们,都让我们这些高中生,感到一种由衷的向往和敬畏。
比赛的开幕式,在物理学院最大的一间阶梯报告厅里举行。来自全省几十所重点中学的参赛队伍,穿着各自学校的校服,汇聚于此。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精英汇聚的、看不见的火药味。
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走向属于“榕城市第一中学”的座位区。我的目光,却像拥有了自主意识一般,不受控制地,在人群中疯狂地、下意识地搜索着。
我在寻找一种校服,一种属于“滨海市第二中学”的校服。
然后,我看到了。
就在我们座位区斜前方的几排,我先是看到了那面小小的、写着学校名字的桌牌。我的心脏,在那一瞬间,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我顺着桌牌,看到了那支队伍。
最后,我看到了他。
他就安静地站在队伍的末尾,正在低头听身边一位看起来儒雅斯文的中年老师说着什么。我猜,那一定就是顾景明老师了。
季川比照片上看起来更高,也更清瘦。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校服,身姿挺拔得像一棵小白杨。他的皮肤很白,侧脸的线条干净利落,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清冷的气质。
我的目光,像被磁石吸住了一样,再也无法移开。我贪婪地,描摹着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试图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与我记忆深处那个沉默的少年,重叠在一起。
或许是我的目光太过灼热,太过持久。
那个正低头听着老师说话的少年,忽然像感应到了什么似的,微微一顿,然后,不经意地,抬起了头。
他的目光,淡淡地,扫过我们这片区域。那眼神,冷静,疏离,像掠过一片无意义的风景。
他的目光从我脸上划过,即将转向别处。
可就在那一刹那,他仿佛被什么东西猛地刺中,动作,骤然停滞。
他的视线,在划过我之后,又猛地、无比精准地,重新拉了回来,牢牢地,锁在了我的脸上。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被无限地拉长。
整个报告厅里鼎沸的人声,老师们的讲话声,周围同学的交谈声,都潮水般地退去,化为一片虚无的背景。我的世界里,只剩下那双隔着十几米距离的、写满了震惊、不解,和一丝我无法读懂的、剧烈波动的复杂情绪的眼睛。
从五年级时的告别起,五年多,将近六年了。
我们之间的距离,从两张紧挨着的课桌,变成了横跨整个中国的数百公里。而今天,就在这里,在这场我拼尽全力才终于抵达的、更高一级的竞技场上……
我们的目光,在跨越了漫长的时光和遥远的距离后,毫无预兆地,交汇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