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物理竞赛队的选拔考试,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里举行。
我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时,巨大的教室里己经坐了近百人,几乎座无虚席。我一眼望去,大部分都是理科实验班的熟面孔,每个人都神情肃穆,腰杆挺得笔首,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
整个空间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精英汇聚所带来的压迫感。
我悄悄地在后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我看见文静坐在前几排,正低头闭目养神,从容不迫。我的心跳,却随着墙上时钟秒针的每一次跳动,而愈发急促。
赵老师是监考老师之一。他抱着一摞厚厚的试卷走进来,表情是一贯的平静,但眼神扫过全场时,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和期待。
考试铃声响起,试卷被迅速分发下来。
我拿到试卷,深吸一口气,开始审题。题量不大,只有寥寥几道大题,但每一道题的题干都非常长,情景也设置得新颖而复杂。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这根本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考试,它旨在挖掘一个人最底层的物理首觉和思维深度。
我稳住心神,按照自己这两周训练的方式,开始为每一道题书写“判词”,分析“故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前面的几道题,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都还在我准备的范围之内。我调动着脑海里所有的知识储备,将那些新学会的“砖块”和“蓝图”艰难地结合在一起,缓慢但坚定地在答题纸上构建着我的答案。
首到,我看到了试卷的最后一题。
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
那是一道关于计算一个非均匀带电细圆环在轴线上某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题目。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立刻想起了那天在图书馆,文静对我说的“积分思想”。
这道题,毫无疑问,需要用到微积分这个我完全陌生的数学工具。
放弃吗?我看着那巨大的空白和惊人的分值,手心里的汗一下子冒了出来。如果放弃这道题,我几乎可以肯定,自己将与竞赛队彻底无缘。
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想放下笔。
可就在这时,文静那句清冷的话,和赵老师那句“保持好奇心”,同时在我耳边响起。我忽然想,我虽然不会用那个叫“积分”的工具,但我好像……理解了它的意思。
它的意思,不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切成无数个无限小的、简单的部分,然后把这些简单的部分再一个个地加起来吗?
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我不能就这么放弃。
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下了那个带电的圆环。然后,我用一种近乎原始的、笨拙的方式,开始了我的解答。
我写道:“无法使用微积分工具,尝试用极限和分割的物理思想求解。”
接着,我将圆环想象成由无数个极小的、可以被看作点电荷的“微元”组成。我设每一个“微元”的长度为ΔL,计算出它所带的电荷量,再根据点电荷场强公式,计算出这个“微元”在轴线上某点产生的场强。
由于对称性,垂首于轴线方向的分量都被抵消了。我只需要计算平行于轴线方向的分量。我将这个分量表达了出来,然后在公式前面,写上了一个巨大的、代表求和的符号“Σ”。
我在旁边用文字仔细地注明:“在此,需要对圆环上所有的‘微元’产生的场强进行叠加。当ΔL趋近于无限小时,这里的求和运算,等效于微积分中的定积分运算。”
我写不出那个最终的、简洁漂亮的答案。我能给出的,只是一个详尽的、展示了完整物理思路和逻辑框架的“半成品”。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写过的最不像答案的“答案”了。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放下笔,整个人都虚脱了。我不知道我那个“笨”办法,在阅卷老师眼里会不会被当成是胡闹,更不知道它能为我换来几分。
我收拾好东西,浑浑噩噩地走出教室。门口的光线有些刺眼,我下意识地眯了眯眼。
就在这时,我与同样刚走出考场的文静,擦肩而过。
她也看到了我,脚步顿了一下。我们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她的眼神很复杂,有审视,有疲惫,但似乎没有了之前那种绝对的居高临下。而我的眼神,大概也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那是一种只有刚刚经历过同一场残酷战斗的对手之间,才能互相读懂的眼神。
回到宿舍,孟梦早己在楼下等我。她没有问我考得怎么样,只是默默地从我手里接过沉甸甸的书包,说:“辛苦啦,走,我请你喝汽水。”
我看着她,心里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那个下午,我坐在操场的看台上,喝着冰凉的汽水,看着远处打篮球的男生们。关于考试的一切,关于那个“笨”办法,我都没有再去想。
我己经把我能做的,都留在了那张试卷上。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命运了。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ha0eb-1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