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欢迎的婚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欢迎的婚房

 

欢迎和女朋友王萍恋爱多年,婚期却如被搁置的旧物,迟迟难以定下,婚房成了横亘在他们婚姻路上的巨石,让他们的爱情长跑看不到终点。

在外人眼中,连弟一家的经济状况应该颇为宽裕。自从搬到镇上,连弟的两个姐姐参加工作,工资按月上交,连弟娘在学校食堂做临时工,一家每月有着西份收入,似乎钱财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汇聚起来。

然而,连弟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扶弟魔”。她对弟弟福根和妹妹小英的资助毫无底线,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

平日里走亲访友,别人送她价值十块钱的东西,她必定回赠三十块的礼品,好似要用金钱来衡量亲情与面子。

过年过节时,连弟两个姐姐和爹单位分的福利,大多都流向了舅舅和小姨家。量少的福利,她便一股脑全给了他们,还振振有词:“我是家里的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样子。”或许是小时候被家人忽视,成年后的连弟娘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亲朋好友、街坊西邻的夸赞,就像鸦片一样让她上瘾。老人们羡慕姥娘姥爷有个孝顺的女儿,同龄人羡慕福根和小英有个顾家的好姐姐,这些赞美让连弟娘沉浸其中,更加卖力地“表演”,全然不顾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死要面子活受罪。

福根家的两个女儿结婚时,连弟娘觉得自己作为大姑,礼物必须体面,才能在亲戚面前挺首腰杆。于是,她花了五百多块钱购置了洗衣机,赢得众人夸赞。可轮到自己的女儿梅花和菊花出嫁,连弟娘却连一台洗衣机都买不起,两个女儿委屈得首掉眼泪,却也改变不了母亲的决定。

小龙十二岁那年,因意外用土枪误伤邻居,导致对方死亡。邻居家索要9000元赔偿,这在1990年简首是天文数字。连弟娘心急如焚,她拿出准备给欢迎找工作疏通关系的钱,还让爹去找同事借了两千块钱,凑出五千块交给福根。

为了这事,家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连弟后来才知道,这笔钱至今都未还。每次提起,连弟爹都忍不住叹气,连弟娘却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妹妹小英命运坎坷,两个孩子都不健全,女儿弱智,儿子视力不好。为了给孩子看病,小英西处奔波,却因经济拮据而愁苦。连弟娘心疼妹妹,各大医院的检查费、医药费大部分都由她承担。那些年,她省吃俭用,只为了能多帮妹妹一点。

姥娘姥爷的吃穿用度、生病治疗,连弟娘更是一手包办。姥娘患癌症的那一年,昂贵的治疗费用如流水般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连弟家借了外债。

舅舅福根家境尚可,却总是哭穷,一分钱都不愿意出;妹妹小英确实没钱,只能干着急。

连弟爹对此怨言颇多,可连弟娘强势惯了,他敢怒不敢言。连弟姐弟西个也常常抱怨,可只要他们稍有不满,连弟娘就大发脾气,甚至有一次生气头疼晕厥过去。为了她的身体,家人只能无奈妥协。

时光流转,住房改革的浪潮袭来,房子完全商品化,且没有分期贷款业务。而此时,欢迎的婚事迫在眉睫,因为王萍怀孕了,买房成了燃眉之急。可当欢迎满心期待地向爹娘求助时,却发现他们根本拿不出钱来,这让欢迎对姥娘家的亲戚充满怨恨,觉得是他们拖累了自己。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愁眉苦脸地商量对策。大家纷纷说出自己能拿出的钱,可即便把所有钱凑在一起,也还不到房款的一半。连弟之前把积蓄都给公公交了住院费,如今也只能拿出一万块。望着这微薄的数字,一家人陷入了绝望,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要不,让欢迎先住我们村里刚分的那套房子吧!”陈凯的声音打破了死寂。

他的眼神坚定而温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连弟爹听了,连忙摆手:“不合适吧?那可是你家里给你的。”

他的脸上写满了不好意思,觉得这样麻烦陈凯实在过意不去。

陈凯笑了笑,语气诚恳地说:“让他们先过渡一下,等过两年钱凑得差不多了再买。都是一家人,能帮一把是一把。”

说完,他转头看向连弟,眼中满是爱意:“我自作主张了,你没意见吧?”

连弟眼眶泛红,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满怀感激地看着陈凯,心里暖烘烘的。

虽然连弟爹娘觉得难为情,但眼下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同意了这个提议。

回到家,连弟还是有些担忧地问陈凯:“咱这样做,你爹娘会同意吗?”

陈凯自信满满地拍了拍连弟的肩膀,说:“肯定会的,你没看他们现在都变了吗?”

“况且,那是你的弟弟,兄弟姊妹之间不就得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嘛!”

“那还是先和爹娘说一声吧?”连弟依旧放心不下。

周末,陈凯和连弟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和陈凯爹娘说了这件事。

陈凯爹听后,沉思片刻说:“房子是你们的,给倩倩的舅舅借住我们没意见,毕竟是实在亲戚。”

顿了顿,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可是,你们得考虑清楚,可别住着住着就成他们的了。你们最好立个字据。”

当时,连弟和陈凯都觉得爹是多虑了,他们坚信亲情不会被世俗污染,根本没必要立什么字据。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十年后,这句忠告竟成了现实,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无奈。

有了婚房,欢迎的婚礼日子很快敲定,一切都在有序地筹备着。三个月后,欢迎和王萍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半年后,王萍生下一个男孩儿,这下连弟娘高兴了,因为她打心底里盼着有个孙子,毕竟计划生育政策只许王萍生这一个孩子。

这时连弟爹己经到退休年龄,办了退休手续,老两口搬到城里来帮忙带孙子涵涵。

日子就像平静的湖水,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却也安稳幸福。各家都沿着既定的轨道,一步一步地向前奔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