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话一点不假。子超宿舍有两个同学,是被父母逼着来学习的。这两人家庭条件优渥,从小娇生惯养,根本没有学习的心思。他们每天躺在宿舍,不是玩手机就是打游戏,逍遥自在。
这天,子超午休完,正准备去学习,那两个同学却缠着他,让他帮忙救个场,说他们组局打游戏差一个人,还信誓旦旦地说:“学习不差这一会儿,就当放松放松。”子超一开始是拒绝的,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浪费时间。
但那两个同学不依不饶,拉着他的胳膊,好说歹说。子超抹不开面子,想着就帮这一次,没想到这一帮就是一下午。为了表示感谢,晚上那两个同学请他吃了外卖。
没过几天,他们又来找子超帮忙组局。子超本想拒绝,可想到上次吃了人家的东西,“吃人家的嘴短”,他不好意思拒绝,只能又答应了。在心里发誓:再帮他们最后一次,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最后一次中,子超逐渐沉迷其中,慢慢的,他不再主动去学习,而是每天和舍友组队打游戏。
游戏里的虚拟世界,让他暂时忘记了现实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他沉浸在游戏带来的中,无法自拔。
首到考试前几天,子超才幡然醒悟,看着那些还没复习完的书本和资料,他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可时间己经来不及了,最终,他只能硬着头皮走进考场,结果可想而知。
考研无望,子超又把目标转向考公、考编。从国考到省考,从事业编到社工考试,他一场不落。然而,考公的花销比考研更大,到处考试的路费、住宿费虽然是小数目,但专业培训机构动辄一两万的培训费,却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笔试过了,面试培训的费用更是高得吓人。
“我退休金一个月就两千块,他爸工资五千多,根本不够填这个窟窿。”
刘红抹了把眼泪,撸起袖子,露出手腕上被冷柜边缘磕出的淤青,“没办法,我只能出来打工。在这儿站一天,能挣八十块,多少能补贴点家用。有时候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连弟看着刘红因劳累过度而提前衰老的脸,心里一阵发酸:“现在考公这条路太难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没有别的选择吗?”
“这不是心思考进体制内就一劳永逸了吗?”刘红苦笑着摇头,“子超说,只要考上了,以后的日子就安稳了。可他都28岁了,工作没着落,对象也找不到。哪个姑娘愿意跟着一个没工作的男人?”
告别刘红后,连弟的心情格外沉重。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想起倩倩找工作时,周围人也都说过“考公才是铁饭碗”“再好的企业也不如体制内”这样的话。特别是倩倩高中时的班主任,每次提起那些考上部委公务员的学生,都满脸骄傲,仿佛只有这条路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然而,当连弟推开自家单元楼的门时,又被另一个场景刺痛了双眼。对门家的女儿小雨,正穿着宽大的灰色卫衣,眼神呆滞地站在电梯口。曾经的小雨,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骄傲,笑容灿烂,充满朝气。可如今,她面色苍白如纸,头发凌乱不堪,像是许久没有打理过,目光空洞地望着前方,整个人仿佛失去了灵魂。
连弟记得,小雨高考时考取了一本大学,毕业那年,她报考了一所985名校的研究生,却不幸落榜。小雨不甘心,她觉得自己只是运气不好,只要再努力一年,一定能考上。于是,第二年、第三年,她继续报考,一次又一次降低要求,可命运似乎总是和她开玩笑,始终没能如愿。
连续五年的考研失利,彻底击垮了小雨。一开始,她还会积极调整心态,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下一次考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的失败让她的信心逐渐被消磨殆尽。她开始变得敏感、脆弱,不愿意和人交流,每天除了去自习室,几乎不出门。偶尔碰见邻居,嘴里总是嘟嘟囔囔地背着题,连最基本的打招呼都不会了。
听小雨妈妈哭诉,女儿在家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吃饭都要喊好几遍才肯动筷子。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作息不规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家人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诊断出有严重的抑郁倾向。“我们劝她先找份工作,可她根本听不进去,一门心思就想着考研。”小雨妈妈抹着眼泪,满脸的焦虑和无奈,“现在我们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就怕她想不开。”
回到家,连弟望着墙上倩倩和男友的合照,照片里的女儿笑得灿烂,事业爱情双丰收。对比刘红和小雨家的情况,她不禁感慨:如今的年轻人,仿佛都被困在了考公、考研这座“独木桥”上,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让这座桥变得愈发拥挤。可当千军万马挤在同一条路上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而那些被挤下桥的人,又该何去何从?在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下,无数年轻人和家庭陷入了迷茫与挣扎,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回想着今天的事情,连弟陷入沉思:60、70后大多成长在物质匮乏的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分吃一个白面馒头,父母却一口都不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习惯了隐忍、妥协,也习惯了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
独生子女政策让这些父母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他们舍不得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受委屈,从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娇艳,却缺乏面对风雨的能力。子超无法承受考研失败的压力,小雨在一次次挫折中崩溃,本质上都是因为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困境。
电梯缓缓上升时,连弟望着镜面倒影中自己眼角的皱纹。倩倩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初中时就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大学勤工俭学赚生活费,这些经历让她拥有了坚韧的品格。
反观子超和小雨,他们的父母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同时也把巨大的压力传递给了孩子。当"考公考研"成为唯一的成功标准,当失败被视为不可接受的结果,这些年轻人就像被困在玻璃罐里的飞虫,拼命挣扎却找不到出口。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连弟家的地板上,照片里倩倩灿烂的笑容与楼道里小雨空洞的眼神在她脑海中不断切换。这一代父母用全部的爱为孩子铺就道路,却在不经意间折断了他们飞翔的翅膀。或许真正的教育,不是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如何在失败后依然相信光明。
(http://www.kenshuxsw.com/book/dcccgi-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