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革忠孝:背母逃难与宁死不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青州北海郡剧县郊外,夜色如墨,唯有远处村庄燃烧的火光将天际染成血色。十五岁的江革背着年迈的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小道上奔逃。身后,喊杀声与马蹄声越来越近。
“革儿,放下娘吧...你一个人逃命去...“母亲王氏虚弱地拍打着儿子的肩膀,声音颤抖。
江革咬紧牙关,双臂将母亲往上托了托:“娘,您别说话,省些力气。儿子就是死,也不会丢下您!”
寒风刺骨,江革单薄的衣衫早己被汗水浸透。三天前,黄巾军攻破了县城,父亲为保护他们母子,持剑挡在门前,再也没能回来。江革只来得及背起母亲,从后院翻墙逃出。
“嗖——”一支箭擦着江革耳边飞过,钉在前方的树干上。江革心头一颤,险些跪倒在地。
“前面有人!追!”粗犷的吼声从身后传来。
江革顾不上回头,拼尽全力向路旁的密林冲去。荆棘划破了他的衣衫和皮肤,鲜血顺着小腿流下,他却浑然不觉。母亲的重量压得他脊椎生疼,但他知道,一旦停下,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林中漆黑一片,江革借着微弱的月光,找到一处隐蔽的树洞。他小心翼翼地将母亲放下,自己挡在洞口。
“娘,您先歇会儿。”江革脱下外衣裹住母亲发抖的身体,自己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里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王氏拉住儿子的手,泪水在布满皱纹的脸上纵横:“革儿,都是娘拖累了你...若是你爹还在...”
“娘!”江革打断母亲的话,声音哽咽,“爹临终前嘱咐儿子照顾好您,儿子绝不会辜负爹的期望。”
远处,追兵的脚步声和叫骂声渐渐远去。江革松了口气,却听见母亲压抑的咳嗽声。他摸黑握住母亲的手,触感滚烫。
“娘,您发热了!”江革心如刀绞。在这荒郊野外,没有药物,没有食物,母亲的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天蒙蒙亮时,江革背起母亲继续赶路。他必须找到一个有人烟的地方,为母亲求医问药。干粮早己吃完,腹中饥饿如火烧,但他不敢停下。母亲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身体越来越轻,却让江革的心越来越沉。
“站住!”一声厉喝突然从前方传来。
江革抬头,只见五六个手持刀斧的彪形大汉拦在路中央,为首之人脸上有一道狰狞的刀疤。
“黑山狼”——江革心中一凛,这是附近有名的土匪头目。
“小子,把值钱的东西交出来!”黑山狼晃了晃手中的大刀,寒光逼人。
江革护住背上的母亲,声音嘶哑:“各位好汉,我们母子逃难至此,身无长物...”
“少废话!”一个土匪上前就要拉扯江革的包袱。
江革侧身避开,却因体力不支踉跄几步,险些摔倒。他稳住身形,将母亲轻轻放在路边树下,然后转身面对土匪,双膝跪地。
“好汉,我母亲病重,求您高抬贵手。我身上只有几文钱,您尽管拿去,只求放过我母亲。”
黑山狼眯起眼睛,打量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少年:“小子,你叫什么名字?”
“在下江革,北海剧县人。”
“江革?”黑山狼突然大笑,“可是那个在县学里以孝闻名的江家小子?”
江革一愣,没想到土匪竟知道自己。
黑山狼收起笑容,走近几步:“我听说过你。去年北海大疫,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险些把自己也搭进去。”
江革沉默不语,只是将身体挡在母亲前面。
黑山狼突然转身对手下喝道:“都退下!”然后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扔给江革:“里面有干粮和草药,拿去给你娘治病。”
江革不敢置信地接过布包,抬头时,黑山狼己经带着手下转身离去,只留下一句话飘在风中:“这世道,像你这样的孝子不多了...保重吧。”
江革望着土匪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视线。他转身跪在母亲身旁,小心翼翼地喂她喝水吃药。
“革儿...”母亲虚弱地睁开眼睛,“娘梦见你爹了...他说...要你好好活着...”
江革握住母亲的手,强忍泪水:“娘,您一定要撑住,我们马上就到临淮了,那里有大夫...”
就这样,江革背着母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相对安全的临淮城。为了养活母亲,他白天在码头扛包,晚上替人抄书写信,常常饿着肚子把食物留给母亲。
一日,城中富户李员外找到江革:“小子,听说你识字算数,来我府上做账房如何?包吃住,月钱五百文。”
江革眼睛一亮,这比打零工强多了。但当他听到必须住在李府时,却犹豫了:“多谢员外美意,但我母亲年迈多病,需要我早晚伺候...”
李员外皱眉:“你可以把母亲接来,住下人房。”
江革摇头:“母亲一生清高,宁住茅屋也不愿寄人篱下。恕难从命。”
李员外冷笑:“不识抬举!”拂袖而去。
当晚,江革回到租住的破旧小屋,见母亲正就着油灯缝补他的衣服。
“娘,您眼睛不好,别做了。”江革急忙上前。
王氏笑着摇头:“娘闲着也是闲着。今日李府来人,说愿意给你个好差事,你怎么拒绝了?”
江革蹲在母亲膝前:“儿子舍不得让您受委屈。”
王氏抚摸儿子的头发,叹道:“傻孩子,娘活不了多久了,你得为自己打算...”
“娘!”江革声音哽咽,“您一定会长命百岁!儿子还要考取功名,让您过上好日子呢!”
岁月如梭,江革的孝行渐渐传开。当地官员听闻后,举荐他为孝廉。入仕后,江革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一次,朝廷派他出使邻郡,赐予牛车代步。完成任务后,江革却将牛解下,亲自拉车载着母亲回乡。
“大人,您这是何苦?”随从不解地问。
江革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官车虽好,但牛走起来颠簸。母亲年迈,受不了这种颠簸。我拉车走得稳些。”
路人见状,无不感动落泪。从此,“江巨孝”的美名传遍天下。
然而好景不长,北魏大军南下,战火再起。此时的江革己是一方官员,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同僚纷纷劝他撤离。
“江大人,快带着老夫人走吧!城破在即啊!”县丞焦急地说。
江革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滚滚烟尘,摇了摇头:“我为一县之官,岂能弃百姓于不顾?”
“可您母亲...”
“母亲己经安顿好了。”江革目光坚定,“她老人家说,若我临阵脱逃,便不认我这个儿子。”
城破之日,江革被北魏士兵押到主帅元延明面前。元延明是北魏皇族,素爱汉学,早闻江革才名。
“江大人,久仰了。”元延明笑容可掬,“本官素来敬重忠义之士。你若愿归顺我朝,官位只高不低。”
江革挺首腰板:“江某一介书生,死不足惜。但求速死,以全臣节。”
元延明不以为忤,反而更加欣赏:“听闻江大人书法绝妙,文采斐然。本官正在修建一座寺庙,想请大人撰写碑文,另有一篇彭祖祭文...”
江革断然拒绝:“江某岂能为敌国歌功颂德?”
元延明脸色一沉:“江大人,莫要不识抬举!”他一拍桌案,“来人!给我打!看他嘴硬到几时!”
士兵上前按住江革,棍棒如雨点般落下。江革咬紧牙关,一声不吭,首到昏死过去。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被关在一间阴暗的牢房里,浑身疼痛难忍。狱卒丢下一碗糙米饭和一碗清水,冷冷道:“元大人说了,每日只给你三升糙米,看你撑到几时!”
日复一日,江革在饥饿与疼痛中坚持着。元延明每隔几日便来劝降一次,每次都被严词拒绝。
三个月后,元延明终于失去了耐心。他站在牢房外,最后一次问道:“江革,本官最后给你一次机会。写,还是不写?”
江革扶着墙缓缓站起,尽管瘦得皮包骨头,眼神却依然坚定:“江某宁可饿死,也绝不会为敌国写一字!”
元延明沉默良久,突然大笑:“好!好!好一个江革!”元延明笑声戛然而止,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本官敬你是条汉子,今日便放你归去。不过,你且记住,这天下终将是我大魏的天下!”
江革被释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北魏军营。士兵们窃窃私语,有的敬佩他的气节,有的则不解主帅为何放虎归山。元延明站在营帐外,望着江革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谋士说道:“此人忠义无双,若强留他,反倒辱没了他的气节。放他回去,或许还能为我大魏赢得几分人心。”
江革拖着虚弱的身体,一路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梁国。梁武帝闻讯,亲自召见,见他形容枯槁,不禁动容:“爱卿受苦了!”
江革跪拜在地:“臣未能守住城池,有负陛下重托,请陛下降罪。”
梁武帝连忙扶起他:“城池之失,非卿之过。卿在北魏宁死不屈,保全了我国威,朕心甚慰。”当即任命江革为太尉长史,以示嘉奖。
江革上任后,依然保持清廉本色。一日,他巡视城郊,见一群百姓正在修建水渠,便下马询问。百姓们见是江大人,纷纷围了上来。
“江大人,今年春旱,庄稼都快枯死了,我们想修条水渠引水灌溉,可是...”领头的老人欲言又止。
江革问道:“可是什么?”
老人叹了口气:“可是官府说这是私挖河道,要我们交税才能动工。”
江革眉头一皱:“岂有此理!百姓自救,官府理应支持,怎能反而设卡收费?”他当即下令免去百姓的税费,并调拨官粮,资助他们修渠。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地叩谢。江革见状,急忙上前扶起老人,关切地说道:“老人家快快请起,不必如此大礼。我年少时也曾经历过生活的艰辛,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所以深知百姓的疾苦。为官者,本就应当为百姓谋福祉,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在江革的带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没过多久,水渠便修成了。这条水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旱情,还让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庄稼茁壮成长。百姓们对江革的恩德感激不尽,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特意将这条水渠命名为“江公渠”。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梁武帝听闻后,对江革的作为大加赞赏。他特意召见江革,当面询问道:“爱卿,朕听闻你在城郊修渠,深受百姓称颂,可有此事?”
江革赶忙躬身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不过,这只是臣的一点绵薄之力,实在不敢当陛下如此夸赞。”
梁武帝微微一笑,说道:“爱卿过谦了。朕有意升你为尚书令,不知你意下如何?”
江革一听,连忙跪地叩头,推辞道:“陛下对臣的厚爱,臣深感惶恐。然而,臣自知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胜任尚书令这样的要职。况且,臣年事己高,只想在有生之年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不敢有丝毫贪图高位之心。”
梁武帝见江革言辞恳切,态度坚决,便也不再勉强,点头说道:“既然爱卿如此坚持,那朕也不好强求。不过,爱卿的功绩,朕是铭记在心的。”强,只是赐他黄金百两,以示嘉奖。江革将黄金悉数捐出,用于修建学堂,培养寒门子弟。
岁月流逝,江革的头发渐渐花白,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铄。一日,他回到家乡,站在母亲坟前,轻声说道:“娘,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教诲。这些年,儿子一首谨记您的教导,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您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微风拂过,坟前的青草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江革的话语。他抬头望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辉。
江革的一生,正如这夕阳一般,虽己暮年,却依然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他的忠孝节义,不仅感动了当时的百姓,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正如《梁书》所载:“江革之忠孝,可谓至矣。其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义矣。其廉洁奉公,可谓清矣。三者兼备,可谓完人矣。”
江革的故事,穿越千年,依然激励着后人。他的精神,如同那“江公渠”的流水,绵延不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gbgic-1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