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4章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

太康三年的洛阳,春意正浓。

荀隐整理了一下衣冠,站在张华府邸门前深吸一口气。这位新近被举荐入京的才子,今日受邀参加当朝重臣张华的私人雅集。他抬头望了望府门上"张府"两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这座都城般耀眼。

"荀公子,这边请。"一位青衣小厮恭敬地引路。

穿过曲折的回廊,荀隐被引入一处幽静的庭院。假山流水间,几位衣着华贵的士人正三三两两地交谈。他的目光却被站在一株盛开的海棠下的身影吸引——那人一袭素白宽袍,负手而立,正仰头欣赏枝头繁花。

"那位是吴郡陆士龙。"引路的小厮低声介绍道,"陆云陆公子,去年刚被征辟入朝。"

荀隐心头一震。陆云之名,他早有耳闻。与其兄陆机并称"二陆",是当世公认的文坛翘楚。他正犹豫是否上前见礼,忽听身后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荀鸣鹤!可算把你盼来了!"

荀隐转身,见一位须发微白、面容和蔼的长者大步走来,正是今日的主人——中书令张华。

"晚辈荀隐,拜见张公。"荀隐连忙行礼。

张华亲切地扶起他:"不必多礼。来,我为你引荐几位才俊。"

就在此时,那位站在海棠下的白衣士人转过身来。荀隐这才看清他的容貌——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面容清癯,一双眼睛却明亮如星,透着几分超然物外的神采。

"士龙,这位是颍川荀隐荀鸣鹤,新近被举荐入朝的才子。"张华笑着介绍,"鸣鹤,这位是吴郡陆云陆士龙。"

陆云微微一笑,拱手道:"久闻颍川荀氏家学渊源,今日得见鸣鹤兄,幸甚。"

荀隐还礼:"陆兄《文赋》名动天下,隐常捧读,获益良多。"

张华看着两位年轻人,眼中闪过欣赏之色:"二位皆是当世英才,今日在我这陋室相逢,实乃雅事。不如入席细谈?"

庭院中央早己设好席案,三人分宾主落座。侍者奉上清茶,茶香袅袅中,张华忽然笑道:"二位初次相见,何不试着交谈一番?以二位的才学,想必不会说那些俗套的应酬话。"

陆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整了整衣袖,向荀隐拱手道:"云间陆士龙。"

庭院中一时寂静。荀隐略一思索,便明白这是陆云在出题考校。他从容回礼,朗声道:"日下荀鸣鹤。"

张华眼前一亮,拍案叫绝:"妙!'云间'对'日下','士龙'对'鸣鹤',字字珠玑!"

陆云眼中赞赏之色更浓。《易经》有云"云从龙",他自称"云间陆士龙",既嵌入了自己的名字和表字,又暗含典故。而荀隐以"日下"相对——"日下"乃京城别称,既点明自己身在洛阳,又以"鸣鹤"对"士龙",同样巧妙。

"荀兄果然名不虚传。"陆云笑道,随即话锋一转,"既然拨开青云看到一只白雉,为什么不射下来呀?"

这是《诗经》中"雄雉于飞,泄泄其羽"的典故,暗含试探之意。荀隐不慌不忙,答道:"本以为是条龙,不想是山鹿、野麋,野兽弱小而弓箭强力,所以没急着射。"

他引用的是《左传》中楚王射麋的典故,既谦逊地表示自己不敢轻易与陆云这样的"真龙"比试,又暗含自己实力不俗之意。

张华听罢,抚掌大笑:"好!好!一个'云间陆士龙',一个'日下荀鸣鹤',真乃天作之合!今日得闻二位高论,老夫何其幸也!"

陆云举杯向荀隐示意:"荀兄才思敏捷,士龙佩服。"

荀隐亦举杯回敬:"陆兄妙语连珠,隐受益良多。"

春风拂过庭院,海棠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如同为这场才子间的初次相遇撒下祝福。张华看着眼前两位年轻人,心中欣慰——在这太康盛世,又见文星璀璨,何愁文脉不昌?

"来,为二位的相识,再饮一杯!"张华兴致高昂地提议。

三只酒杯在空中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一刻,洛阳城春光明媚,仿佛连天上的云彩也为这场相遇而驻足。

酒过三巡,众人谈兴更浓。这时,一位年轻士人匆匆赶来,附在张华耳边低语几句。张华脸色微变,旋即笑道:“诸位,朝廷忽有要事,我需即刻入宫。今日雅集只能暂告一段落,还望各位海涵。”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陆云和荀隐也不例外。

张华的离去,如同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吹散了庭院中的暖意。众人面面相觑,虽未明言,却都从彼此的眼神中读出了一丝不安。太康盛世虽表面繁华,但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皇帝的旨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荀隐与陆云并肩走出张府,洛阳的街道依旧熙熙攘攘,但两人心中却各有所思。陆云轻声道:“荀兄,张公匆匆离去,恐怕朝中又有大事发生。”荀隐点头:“太康年间,虽文治武功皆盛,但权臣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张公身为中书令,位高权重,难免卷入其中。”

陆云叹息:“兄长曾言,朝堂如棋局,一步错,满盘皆输。张公虽为文坛领袖,但在这权力漩涡中,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荀隐默然,他虽初入仕途,但对朝堂的险恶早有耳闻。张华的离去,或许正是这场风暴的前兆。

两人行至一处茶肆,陆云提议稍作歇息。茶香袅袅中,陆云忽然问道:“荀兄,可曾听闻‘八王之乱’的传闻?”荀隐一愣:“八王之乱?此话何意?”陆云压低声音:“近日宫中传言,诸王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恐有不测之变。张公此次入宫,或许与此有关。”

荀隐心中一凛:“若真如此,天下恐将大乱。”陆云点头:“兄长曾言,文人之责,不仅在吟诗作赋,更在匡扶社稷。若朝堂动荡,我等文人岂能袖手旁观?”荀隐沉思片刻,道:“陆兄所言极是。但以我等之力,又能做些什么?”

陆云目光坚定:“文人虽无刀剑之利,却有笔墨之锋。若能以文章警醒世人,或可挽狂澜于既倒。”荀隐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陆兄高见。但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两人正商议间,忽听茶肆外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队官兵匆匆而过,为首的将领神色凝重。陆云低声道:“看来事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荀隐点头:“陆兄,不如我们暂且各自回府,静观其变。”

陆云起身:“也好。荀兄,若有消息,我们随时互通有无。”荀隐拱手:“陆兄保重。”两人分别后,荀隐独自走在洛阳的街道上,心中思绪万千。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回到府中,荀隐立即召集了几位心腹幕僚,商议对策。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唯有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陆云也匆匆赶回府中,与兄长陆机商议应对之策。

夜幕降临,洛阳城陷入一片沉寂。但在这寂静之下,暗流涌动,一场足以改变西晋命运的风暴正在酝酿。张华的离去,或许只是这场风暴的开端。而荀隐与陆云,这两位文坛新星,也将在这场风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太康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变数。文人的笔墨,能否在这乱世中书写出新的篇章?这一切,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http://www.kenshuxsw.com/book/cgbgic-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