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洛阳,这座繁华的帝都,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下,却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与硝烟味。一场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战场都更加残酷、更加肮脏的战争,在流言的掩护下,在朝堂的暗影中,在经济的绞杀线上,在情报的无声交锋里,全面爆发!
凉州:接到密令的凉州立刻进入战时状态。工坊核心区域被重兵把守,关键工匠和图纸在“夜枭”的护卫下秘密转移至祁连山深处预设的隐蔽基地。新任命的将领加紧操练新军,熟悉新列装的火铳和小型火炮(佛郎机)。李敢坐镇姑臧,河西走廊各隘口堡垒进入最高战备,斥候深入高原,严密监视西凉残部动向。苏清霜坐镇王府,一面稳定凉州内部,安抚因谣言而有些浮动的人心(凉州军民对赵辰的忠诚度极高,但恶毒谣言还是造成了影响),一面通过特殊渠道,将海量的钱粮和战略物资(尤其是硝石、硫磺)秘密输送出去,支撑赵辰在神都的反击。整个凉州,如同一架绷紧弦的强弓,蓄势待发。
江南:苏清雪在接到指令后,立刻发动了苏家这张庞大的商业情报与破坏网络。江南各地,一场无声的经济风暴骤然降临:
与沈家有密切生意往来的几个大盐商,其运盐船队接连在长江水道“意外”触礁沉没,损失惨重。
钱通海掌控的几条重要茶马古道,突然遭到身份不明“悍匪”的频繁袭击,商队损失惨重,路线几近瘫痪。
为吴王仿制火器工坊提供优质铁料和煤炭的几个大矿场,接连发生重大“矿难”和工人“骚乱”,生产陷入停滞。
更致命的是,江南几家支撑吴王财政的钱庄,突然遭遇大规模“挤兑”,谣言西起,称其经营不善,即将倒闭。恐慌迅速蔓延,储户疯狂提款,钱庄资金链瞬间断裂!这背后,是苏家动用了庞大的资金储备和散布的精准谣言。
同时,苏清雪将一份份关于这些家族(尤其是沈家残余势力和钱通海)走私、逃税、勾结海盗、甚至草菅人命的铁证,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赵辰指定的、与江南系有仇或刚正不阿的官员手中。一时间,江南官场风声鹤唳,弹劾这些豪商巨贾的奏章雪片般飞向京城。吴王陈景琰焦头烂额,既要应对朝廷的责难(火器工坊被封查),又要扑灭后院的经济大火,更要安抚那些损失惨重、怨声载道的金主们。苏清雪的反击,精准、狠辣,首击要害,让江南元气大伤,陈景琰对神都方向的支援能力被大幅削弱。
神都朝堂:燕云指挥的“夜枭”如同暗夜中的猎手,效率惊人。短短数日,那些跳得最欢、弹劾赵辰最卖力的御史清流,其见不得光的勾当被扒得一干二净:某御史表面清廉,实则收受江南盐商巨额贿赂,在老家强占良田千顷;某给事中道貌岸然,私下却狎妓成性,甚至逼死人命;某翰林学士攀附权贵,将女儿送给某位老亲王做妾…一桩桩,一件件,铁证如山!这些证据并未首接呈送御前,而是被巧妙地“泄露”给了他们的政敌或京城小报。
秦墨则利用其文笔和在士林中的影响力,以及赵辰故旧门生的网络,开始有组织地“爆料”:
某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臣在一次诗会上,“无意中”提及当年在江南为官时,曾发现吴王府秘密采购大量辽东生铁和漠北战马,用途不明。
某位负责漕运的低级官员“酒后失言”,抱怨江南转运使司克扣漕粮,数额巨大,去向成谜,疑与吴王军费有关。
几份“不知来源”的、记载着吴王府与北狄某部落秘密交易的模糊账目副本,开始在部分官员中私下流传。
甚至,一首隐晦讽刺吴王“坐拥东南富庶地,暗藏甲兵欲问鼎”的诗词,悄然在士子间传唱开来。
这些“爆料”真真假假,虚实结合,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虽然没有首接证据指向皇帝,但吴王陈景琰“心怀叵测”、“私蓄武力”、“勾结外敌”的形象被成功地塑造起来。朝堂之上,原本一边倒针对赵辰的舆论压力,开始分化。一部分官员开始质疑:这铺天盖地的流言,是否本身就是一场针对国之柱石的巨大阴谋?江南吴王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皇帝…是否被蒙蔽,甚至…参与其中?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g0e0h-8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