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君臣角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十一章 君臣角力

 

从此,每日清晨,武成王赵辰的车驾便准时出现在宫门外。他一身紫金蟒袍,神色肃穆,在无数道或敬畏、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目光注视下,步入那象征着无上权力也暗藏无尽凶险的宫门。

御书房内,气氛诡异。陈廷煜端坐主位,小小的身体挺得笔首。赵辰则坐在下首特设的锦墩上。案上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军报、密函。

“亚父,你看这份陇西军报。羌人部落似有异动,与西凉残部勾结迹象。该如何处置?是剿是抚?”陈廷煜拿起一份奏章,声音清朗,带着求教的意味,眼神却锐利如刀,紧紧盯着赵辰的表情。

赵辰心中冷笑。陇西羌人异动?这情报的真假暂且不论,皇帝此问,分明是在试探他对西北旧部的影响力,以及他对羌氐部落的态度。若他主张剿,显得凉州军权过重,他仍能遥控;若主张抚,则显得优柔寡断,甚至包庇异族。

“回陛下,”赵辰略一沉吟,沉稳道,“羌人素来反复,其异动需详查。若确与拓跋宏勾结,当雷霆剿灭,以儆效尤!然,陇西地广人稀,剿匪需大军深入,耗费钱粮甚巨。臣建议,先遣精干斥候查明虚实,再令陇西都督府酌情处置。若小股流窜,就地剿灭;若成规模,则调就近卫所兵进剿,不必劳师动众,惊扰关中。” 回答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态度(该打则打),又规避了首接调动凉州旧部的嫌疑(由地方卫所处置),还考虑到了财政负担。

陈廷煜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掩饰过去,点点头:“亚父老成谋国,考虑周全。” 他又拿起一份奏章,“亚父再看这个。江南吴王上表,言其境内清剿楚逆余孽得力,请拨钱粮犒赏三军。然国库空虚,太仓告急。亚父以为,当如何?”

又一个陷阱!江南的钱粮,是赵辰通过苏家商路暗中输血凉州的关键!若赵辰同意拨付,等于削弱了自身补给线;若反对,则显得他心胸狭隘,打压江南,更坐实了其与吴王不和的传言,让皇帝有机可乘。

赵辰心中寒意更甚。这小皇帝,心思歹毒至此!

“陛下,”赵辰依旧不动声色,“吴王剿逆有功,理应犒赏。然国库空虚亦是实情。臣以为,可先拨付部分钱粮,以示朝廷恩典。余下所需,可着户部与江南转运使司协调,以明年盐税、漕粮折抵。既解燃眉之急,亦不增国库负担。同时,可命御史台派员赴江南核查功绩,核实无误后,再行后续封赏。” 又是平衡之术:给一部分(堵吴王嘴),用未来收益抵押(不伤国库),还要派人核查(防止吴王虚报冒领,也表明朝廷掌控)。

陈廷煜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赵辰的回答,如同滑不溜手的泥鳅,总能在他精心布下的陷阱中找到缝隙。这种无力感,让他心中的烦躁和忌惮如同野草般滋生。

日复一日,这种精神上的角力在御书房内无声上演。从边关军情到地方吏治,从财政税收到科举取士,陈廷煜总能找到刁钻的角度,试图窥探赵辰的底线,消耗他的精力,甚至诱使他犯错。而赵辰则如同最坚韧的礁石,任凭惊涛骇浪拍打,始终岿然不动,以丰富的经验、缜密的思维和绝对的忠诚姿态,一一化解。他甚至在“观政”过程中,借机将一些有利于稳固边防、恢复民生的建议落到实处,比如推动河西走廊的移民屯垦,加强潼关防务,暗中扶持凉州工坊的技术革新。

然而,表面的平静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赵辰敏锐地察觉到,御书房伺候的内侍、门外值守的侍卫,眼神愈发警惕,更换也更加频繁。一些关于凉州“扩军过甚”、“甲胄精良远超规制”、“工坊日夜不息,硝烟弥漫”的“风闻”,开始有意无意地飘入他的耳中,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而江南方面,陈景琰在拿到部分钱粮后,动作更大,其仿制的火器工坊规模急剧扩大,甚至开始尝试铸造类似“神威大将军炮”的重型火炮!这些情报,通过苏清雪和燕云的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入赵辰手中。


    (http://www.kenshuxsw.com/book/bg0e0h-8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enshuxsw.com
啃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